足跟
足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86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87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健康、护理与康复、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16届全国护理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烧伤疮疡学术会议、第八届足踝外科学术会议等;足跟的相关文献由178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佳、于金龙、刘晓颖等。
足跟
-研究学者
- 马佳
- 于金龙
- 刘晓颖
- 刘淑平
- 吕永贵
- 吴旭阳
- 唐举玉
- 孙艳露
- 张亚楠
- 王陆威
- 岳勇
- 朱志彬
- 张立波
- 李康华
- 刘俊
- 张丰尧
- 张松
- 李朋文
- 王凯
- 王宠宁
- 苏少华
- 苏端阳
- 谢吉轩
- 陆睿
- 陈志成
- 黄家赞
- E.A.基尔戈尔
- P·福斯曼
- R·普罗克绍
- 丁文鸽
- 于丹
- 刘小玮
- 刘旭
- 刘鸣江
- 商冠宁
- 孙广峰
- 崔雪萍
- 张功林
- 张红梅
- 张馨丹
- 李明蕾
- 柳晖
- 毛珊珊
- 温铎
- 王瑜
- 王达利
- 章鸣
- 罗丽明
- 胡超宇
- 苗吉峰
-
-
-
涂学广;
左旭
-
-
摘要:
对2020年2月赣州东河医院外科收治的1例双足跟烫伤患者采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治疗第21天,创面明显缩小,患者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愈后皮肤感觉正常、弹性较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皮下组织丰满.
-
-
詹义兵;
李华;
靳朝国;
熊怀风
-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在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皮瓣修复术,研究组患者给予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足跟外形评分和术后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6.98%)与参照组(1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个月足跟外形评分的皮瓣颜色、皮瓣温度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个月足跟外形评分的局部瘢痕与创面愈合分数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肿胀缓解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具有理想的修复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值得推广和应用.
-
-
张清林;
张光辉;
韩明通;
陈磊;
荣存敏;
范洪进;
栗威;
张磊
-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的损伤特点、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9年6月,收治儿童严重足跟轮辐伤31例,均采用分期治疗策略.一期清创后创面行VSD及跟骨骨折固定治疗,二期根据跟腱损伤及创面缺损情况行跟腱修复重建及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5.0 cm~7.0 cm×9.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部分缝合后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31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儿足部负重、行走基本恢复正常,无明显跛行.31例中22例能完成单侧患肢提踵,评价为优;9例可完成双侧提踵,评价为良;跟腱力量评估的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患侧踝关节最大背伸功能全部恢复23例,评价为优;7例丢失6°~15°,评价为良;1例丢失17°评价为差;踝关节最大背伸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优良率为96.8%.结论 儿童足踝部轮辐伤皮肤软组织严重损伤且合并热损、跟腱损伤,采用分期治疗,可降低感染风险,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
-
宁涛;
李俊杰;
阮晓军;
王浩
-
-
摘要:
足跟部解剖结构特殊,伤后易造成跟骨、跟腱外露,往往需要皮瓣移植修复,但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外形和功能.本例患者于2018年8月因车祸伤8 h急诊入院,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右小腿毁损,左足跟软组织逆行撕脱,于急诊手术下行右下肢截肢,右足跟部形成复合组织皮瓣异位移植修复重建左足跟部复合缺损,手术顺利,术后复合组织皮瓣成活.术后2年随访,获得了近似正常的外形且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满意.
-
-
杨婷;
董珊;
周金莉;
朱静;
郭艳侠
-
-
摘要:
目的:评价并整合国内外有关足跟部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的证据.方法: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美国指南网(NGC)、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文),以及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补充检索泛太平洋地区压力性损伤联盟(PPPIA)、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WOCN)的官方网站,检索关于足跟部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的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及专家共识等.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评价不同类型研究的文献质量并评定其证据级别.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1篇指南、6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1篇推荐实践.获取了23条证据并归纳为风险性评估、诊断性评估、使足跟"漂浮"(压力再分布)、保护足跟(敷料、保护装置)、治疗措施、建立跨学科团队6个方面.结论: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按照相关级别的循证证据,选择最佳证据实施预防和管理,以提高足跟部压力性损伤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
-
王军;
印飞;
邹承达;
刘帅;
林伟枫;
沈小芳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S)定位,对10例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并一期皮瓣去脂.其中Ⅰ级轮辐伤3例,Ⅱ级轮辐伤5例,Ⅲ级轮辐伤2例,皮瓣面积4 cm×8 cm~5 cm×1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10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1例创面愈合不良通过换药后愈合.所有患儿均随访6~37个月,平均15.3个月,2例因皮瓣臃肿、中度瘢痕增生于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手术.末次随访受区3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2例,感觉恢复至S3+3例、S35例、S22例.结论 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创面手术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皮瓣切取时间并降低供区并发症,具有血供可靠、供受区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
-
吕乾;
朱跃良;
浦绍全;
赵泽雨;
陈汉芬;
徐永清
-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x15.0 cm~15.0 cmx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皮瓣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皮瓣血肿、磨损、溃疡.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
-
刘佳勇;
樊征夫;
方志伟;
白楚杰;
薛瑞峰;
李舒;
张路;
高天;
谭智超
-
-
摘要:
目的 研究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和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部黑色素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足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在原发灶局部广泛切除后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A组)或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B组)进行修复.统计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比较两种皮瓣在修复范围、坏死率、感觉恢复及溃疡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87例.A组25例,平均缺损长径为(6.1±1.4)cm,其中1例(4.0%)发生皮瓣坏死;B组62例,平均缺损长径为(7.5±2.4)cm,其中5例(8.1%)发生皮瓣坏死.A组的皮瓣感觉恢复要明显优于B组(P<0.001);A组无皮瓣发生溃疡,B组16例(25.8%)发生溃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总体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66.5个月(55.1~78.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0.9个月(69.3~92.5个月).AJCC分期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P<0.001)和总生存时间(P=0.006)的唯一因素.结论 早中期足跟部恶性黑素瘤的预后较好,应尽量采用局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内侧皮瓣术后的外形美观,感觉恢复更好,发生远期溃疡的风险低,是首选的修复方法;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则更适合于缺损范围较大或偏足跟外侧的病灶.
-
-
邱恩铎;
夏铁男;
张芷豪;
张晓晶;
商冠宁
-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皮瓣修复术和游离皮片移植术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近远期疗效,探讨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外科修复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皮肤缺损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根据手术切除后皮肤缺损修复的方式分成A组(皮瓣修复组)和B组(游离皮片移植组).分别对A、B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以及术后短期植皮或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长期皮瓣或植皮皮肤的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分离不适感、生存转归、辅助治疗、肿瘤复发转移、关节功能活动度等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病例在不稳定感(关节活动障碍或组织分离感)、肿瘤复发转移、生存转归、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近期皮瓣或植皮成活率、患者外观满意度、皮肤麻木感觉及关节功能活动度这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的主观评价在外观满意和皮肤麻木感方面以及客观关节功能活动方面,A组优于B组.结论 皮瓣修复和游离皮片移植都可作为修复足跟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足跟部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应优先选择转移皮瓣.
-
-
卢林宗;
张文霞;
张占仲;
卢普玄
- 《第九届全国烧伤疮疡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目的: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方法:采用踝后双桥式皮瓣连续推进法共完成39例.踝后双桥式皮瓣的蒂分别设计在内、外踝两侧,根据足跟创面,先设计下桥式皮瓣,其上缘呈弧形;然后再设计上桥式皮瓣上缘为^形.在深筋膜下游离皮瓣,慎勿损伤胫后神经血管束.结果:39例术后除2例上桥皮瓣中间上部皮缘部分坏死外,经换药治愈,余均全部成活,Ⅰ期修复,经1年以上随访移植皮瓣无一例发生溃疡.结论:该皮瓣外形厚薄适宜,血运、弹性良好,较耐磨有感觉,两点分辨觉为13mm~14mm,功能恢复满意.
-
-
蔡锦方;
曹学成;
王平山;
陈景明
- 《第八届足踝外科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探讨了足具有负重行走与吸收震荡等多种功能,而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足跟来付诸实施的,一旦足跟组织受损,足的许多功能也就丧失了.由于足跟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足跟部组织缺损没有类同的修复材料,给修复现重建带来许多难题.随着交通事故增加和局部战争中使用地雷增多,足跟伤逐年增加,我们从1987年到2003年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恢复足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
-
王琳;
马玉林
- 《第八届足踝外科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论述了足是人体负重、行走、吸收震荡的结构,足底是三点负重,而足跟负重约占50﹪.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是内外侧纵弓后端共同的支撑点,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形成足的三点负重,同时也是足部许多韧带的起止点,而这些韧带对足弓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揭示了跟骨的完整性及其形态的保持有重要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