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足底内侧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015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中国保健营养、护士进修杂志、实用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河北省第四届手外科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等;足底内侧皮瓣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曲智勇、丁桂友、刘宏君等。

足底内侧皮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015 占比:98.37%

总计:5098篇

足底内侧皮瓣—发文趋势图

足底内侧皮瓣

-研究学者

  • 曲智勇
  • 丁桂友
  • 刘宏君
  • 周明武
  • 唐阳平
  • 孙广峰
  • 幸超峰
  • 张兴奎
  • 张桂红
  • 方光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伟; 顾加祥; 刘宏君
    • 摘要: 目的 对腓肠肌神经营养皮瓣、小腿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皮肤缺损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因足跟区损伤或足根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住院的患者26例,在彻底清创或切除原发灶后分别选择腓肠肌神经营养皮瓣(A组)、小腿外侧皮瓣(B组)和足底内侧皮瓣(C组)三种不同皮瓣进行修复。术后对皮肤磨损、皮瓣感觉丧失、皮瓣臃肿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C组疗效优于A组(P <0.05);在皮肤磨损、皮瓣臃肿方面C组优于B组(P<0.05)。结论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与其他两种皮瓣移植相比,皮瓣的磨损优于其他两种皮瓣,患者对外观更加满意。
    • 杨涛; 熊颖杰; 胡智玉; 周树萍; 张凯; 陈佳; 周明武; 幸超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MPF)串联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创面累及后足及周围4例,前足及周围3例,全足1例,其中串联皮瓣修复足跟5例,修复前足跖底3例.创面缺损面积15.0 cm×10.0 cm~26.0 cm×22.0 cm;切取MPF面积为6.0 cm×5.0 cm~8.0 cm×6.5 cm,供区均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ALTF面积15.0 cm×7.0 cm~27.0 cm×11.0 cm,供区2例直接拉拢缝合,6例取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随访.结果 本组8例串联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仅有1例ALTF出现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8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皮瓣弹性可,质地良好,MPF均恢复痛、触觉,ALTF恢复部分触觉,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末次随访均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对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针对性修复,可很好的恢复足部负重、行走功能,临床效果良好,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
    • 杨学林; 刘春; 胡福兴; 王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含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健侧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小儿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2月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于健侧设计切取含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腹股沟处取全厚皮覆盖供区创面,取皮处直接缝合.观察术后皮瓣的外观、质地、颜色等指标及术后2年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估标准评价患足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选择6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3~13岁;右侧4例,左侧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 cm×3 cm~6 cm×7 cm.本组6例皮瓣全部成活,植皮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切取面积3 cm×4 cm~7 cm×8 cm.随访2~3年,皮瓣外观无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近似,蒂部平整.皮瓣两点辨距觉5 ~ 10 mm,平均7 mm.健侧足部供区植皮处仅留有色素沉着,未见明显瘢痕,患足及健足负重行走功能无影响,踝关节功能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估标准评价:优4例,良2例.结论 含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健侧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与足跟部组织近似,血供可靠,不损伤主要血管,移植后感觉恢复较好,是修复小儿足跟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袁才其; 邹永根; 欧昌良; 刘安铭; 唐林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6cm×2.8cm~2.6cm×4.5 cm,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3~5d后行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供区取皮植皮术.术后随访观察拇指的外观、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及活动情况.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术后出现静脉栓塞,有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动脉危象,2例术前发现血管变异.随访8 ~16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外观满意,耐磨性良好,供区植皮创面均Ⅰ期愈合,拇指末节指间关节活动尚可,皮瓣两点分辨觉5.5~8.6 mm,平均6.6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适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结论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拇指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 汪翔; 温贤金; 萧志雄; 李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掌侧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外伤7例,瘢痕挛缩切除创面5例.创面均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或骨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4 cm×2.6 cm~6.8 cm×5.0 cm;均为择期手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感觉及患手的功能等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在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12例伤口1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3~16 d.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质地、色泽良好,角化度良好,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抓握、持物功能良好,TPD为6~8 mm,感觉恢复达S3~S3+,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供足植皮成活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功能、感觉无影响.结论 足内侧皮瓣质地与手掌皮肤结构接近,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修复术后手功能及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皮瓣.
    • 吕乾; 朱跃良; 浦绍全; 赵泽雨; 陈汉芬;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x15.0 cm~15.0 cmx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皮瓣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皮瓣血肿、磨损、溃疡.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 刘佳勇; 樊征夫; 方志伟; 白楚杰; 薛瑞峰; 李舒; 张路; 高天; 谭智超
    • 摘要: 目的 研究采用足底内侧皮瓣和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跟部黑色素瘤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足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在原发灶局部广泛切除后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A组)或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B组)进行修复.统计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比较两种皮瓣在修复范围、坏死率、感觉恢复及溃疡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87例.A组25例,平均缺损长径为(6.1±1.4)cm,其中1例(4.0%)发生皮瓣坏死;B组62例,平均缺损长径为(7.5±2.4)cm,其中5例(8.1%)发生皮瓣坏死.A组的皮瓣感觉恢复要明显优于B组(P<0.001);A组无皮瓣发生溃疡,B组16例(25.8%)发生溃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总体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66.5个月(55.1~78.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0.9个月(69.3~92.5个月).AJCC分期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P<0.001)和总生存时间(P=0.006)的唯一因素.结论 早中期足跟部恶性黑素瘤的预后较好,应尽量采用局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内侧皮瓣术后的外形美观,感觉恢复更好,发生远期溃疡的风险低,是首选的修复方法;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皮瓣则更适合于缺损范围较大或偏足跟外侧的病灶.
    • 仓正强; 倪小冬; 王慜; 徐媛; 崔磊; 袁斯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皮瓣在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内踝部位缺损6例,踝前区缺损3例.缺损面积5 cm×4 cm~10 cm×8 cm.结果 所有皮瓣和供瓣区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有保护性感觉.患者穿鞋行走正常,无明显疼痛.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踝周中小面积缺损的良好选择.
    • 杨林; 夏狮聪; 顾加祥; 刘宏君; 张文忠; 张乃臣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7月,利用携带神经的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3例,皮瓣内神经从主干神经上行支干分离.皮瓣平均大小4.0 cm×5.0 cm(3.5 cm×4.0 cm~5.0 cm×6.0 cm).随访中,采用两点辨别觉评估感觉敏感性,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皮瓣外观满意度,并与对侧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均Ⅰ期愈合.4~6周后负重行走.3个月后皮瓣外形美观、色泽正常、恢复浅感觉,质地与足跟相近且柔软,负重行走稳定、耐磨、无磨损及溃疡发生,无活动功能障碍及供区并发症.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3(23±5.7)个月.术后18个月两点辨别觉为30~40 mm,平均33 mm.足跟重建后皮瓣外观满意度视觉评分为8~9.5,平均(8.6±1.7)分.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71.42±9.00)°,背伸(7.42±3.74)°.结论 携带神经的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感觉恢复好,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供选择且较理想的方法.
    • 张松健; 谢书强; 王宏鑫; 杨超凡; 侯建玺
    •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对侧足跟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年1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足跟大面积软组织脱套伤后期软组织坏死缺损10例,其中跟骨外露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0 cm×6.0 cm~11.0 cm×7.0 cm.均采用对侧携带足底内侧神经皮支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7.0 cm~12.0 cm×8.0 cm,均缝合神经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6个月. 1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12 mm,感觉恢复满意,无摩擦破损,皮肤质地接近正常,外观满意,供瓣区植皮修复,均Ⅰ期愈合,对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 足底内侧皮瓣用来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质地接近,皮肤感觉恢复好,是一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皮瓣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