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
象外之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专利文献75125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东疆学刊、文化月刊、美术观察等;
象外之象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林继中、王明居等。
象外之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125篇
占比:99.62%
总计:75410篇
象外之象
-研究学者
- 李健
- 林继中
- 王明居
- 雷敬敷
- 刘琪
- 叶朗
- 吴强
- 周红波
- 崔丽丽
- 朱堂锦
- 李立红
- 林志强
- 梁艳
- 王世德
- 王冠
- 程小平
- 蔡正非
- 赖小琳
- 邹心平
- 钱媛园
- 阮国华
- 丁远直
- 万荣英
- 严屏
- 乔永辉
- 二刚
- 仇晓风
- 付宇
- 任冬梅
- 侯学胜
- 侯林岚
- 全显光
- 具春林
- 冯远
- 刘二刚
- 刘付华
- 刘倩
- 刘兰兰
- 刘姗
- 刘家前
- 刘强
- 刘德润
- 刘欣宇
- 刘琳
- 刘艳
- 南风
- 古风
- 可意
- 史巧芝
- 吕广静
-
-
李立红;
李志鹏
-
-
摘要:
审美意境的生发建构在诸多艺术因素相互格义与会通的辩证美学之上,审美意境并非特定的艺术形象或典型特征本身,而是创作者带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情感感兴所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与它所引发的“超以象外”的艺术联想或幻想,从而触发观者去追踪或联想“象外之象”,并生发至更高层境的“象外之意”的艺术美学境界。
-
-
武宁
-
-
摘要:
以中释西,从中国美学范畴的视角审视西方音乐,可凸显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独特审美理解与价值评价.马勒交响曲中以"鸟鸣符号"构建的音乐意象,不仅承载着作曲家"以象达意"的表意性,带有主体"以象含情"的人格化特质,更蕴含"以象寓理"的文化性探寻与体悟,不论是表征天堂召唤的莺啼意象,追忆逝去青春的鹃蹄意象还是感悟神秘深境的鸮鸣意象,此类旨远寄深的审美境界正契合中国古典意象论"象外之象"的至高境界,而正是这种超越性的审美意象使"马勒复兴"热潮获得某种内在层面的解答.
-
-
张祖平
-
-
摘要:
『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其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大体上,象可以区分出三个层次,即『象取于物』『立象尽意』和『象外之象』.『象取于物』的象指向了宇宙万物的外显形象,在书法中这些外在形象成为了书法中的象形的基础和来源.并使得书法尤其是篆书体系,亦书亦画,使得汉字的书写演变为一门艺术成为可能.『立象尽意』中的『象』是指书法笔墨痕迹之象,这里的象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意息息相关,因为这里的『象』其实指向了更为丰富的心意和物象相互契合之后所产生的艺术创造.『象外之象』的象是指超越了笔墨痕迹之象,存在于笔墨形象之外的象,这种象具有想象无穷、回味不尽的特征.同时象外之象,是中国美学的一个至高境界,是超越了有形走向的无形,中国美学和艺术境界最终都走向了象外的审美空间.
-
-
安汝杰
-
-
摘要:
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美学命题“境生于象外”亦受到魏晋玄学关于言、象、意之辩的思想影响。竺道生借王弼“忘象”得“无”之见,来称说“象外”“言外”之旨,是对王弼“忘象”的否定,进而从王弼以“无”为美的本体思想推进到“象外”之“空”的美学原理。显现诸法实相的“象外”之说是美学范畴“意境”的佛学基础;“意境”是心境与外物的统一,是艺术家修养境界的显现,也是艺术作品对于宇宙本体的彰显。
-
-
望山
-
-
摘要:
由言午画廊主办的"海上风扬—范扬禅意书画展"于9月18日至10月18日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展出。展览主要展出了范扬佛教题材作品中的禅意书画作品一百余件。随后,"海上风扬—范扬画展"于9月30日至10月24日在宝龙美术馆开展,展出范扬"世事绘"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国画作品一百余件。此次禅意书画作品多以古来禅诗偈语为题而作,以山水、人物和花鸟运用写意手法绘制,题上别具一格的范体书法,诗书画相辉映。禅意绘画作品在五代两宋开始盛行,并出现狂禅之风,对自然中山水、人物、花草的状物写照体现出"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禅意表达。
-
-
曹旭婷;
李艳
-
-
摘要: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事迹为创作基调,用记录历史瞬间、引发全民记忆的创作方式,串联式地将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凝聚、浓缩为7个看似毫无关联但内在联系密切的动人故事;同时将担当、积极、执着等人性品格嵌入角色内心,实现了故事之间的一脉相承。影片呈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层次解析了大时代场景下平凡人的生命细节,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时代记忆。
-
-
黄意明
-
-
摘要: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视象征性联想的特点,可称之为"尚象"思想或象征思维。这个特点,与《周易》"经""传"所创立的"观物取象""设卦观象"、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象罔"等观念有直接联系。通过对《易传》等先秦典籍中"象"观念的疏理、分析,将其与后世的诗论、文论中的相关理论作比较,揭示出先秦"象"观念对诗歌"直寻之象"的直接影响,并由此讨论"意象论"在诗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象论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地阐释诗人孜孜追求"象外之象"的诗学审美之境的原因。
-
-
-
-
张鑫
-
-
摘要:
每一方石都有一祯独特的风景。如此石,可望山观瀑,临江泛舟;可仰观天宇,俯视山川。高山、清流、玄幽之色,一点一滴都成为观者抒怀言志的载体。千人观石,石有千面。仿佛顿生"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境美,蕴含着深沉的自然观。而特有的山水清音意向,正唯美地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
-
-
-
-
-
-
-
-
-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1999-03-10
-
摘要:
本发明的图象编码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根据用于控制象素值信号的编码处理的象素值编码参数104生成用于控制透过度信号的编码处理的透过度编码参数121的编码控制器112a,根据透过度编码参数121进行透过度信号102的编码处理。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象编码装置1中,可以与根据合成图象的各个图象的象素值信号得到的画质一致地控制根据各图象的透过度信号得到的画质,这样,便可不影响对各个图象的画质而减少将该透过度信号进行编码后的透过度编码信号106的冗长的信息,结果,便可不影响画质而以更低的位数记录和传送图象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