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谷胱甘肽还原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内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0884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2018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南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等;谷胱甘肽还原酶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燏、孙喜成、邱键等。

谷胱甘肽还原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884 占比:99.87%

总计:101017篇

谷胱甘肽还原酶—发文趋势图

谷胱甘肽还原酶

-研究学者

  • 丁燏
  • 孙喜成
  • 邱键
  • 缪锦来
  • 吴灶和
  • 简纪常
  • 郭丽红
  • 龚明
  • 万蒙
  • 刘安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利洪; 邵丽佳; 王利民
    • 摘要: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与脓毒血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治疗的68例脓毒血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2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GR活性并作比较,分析GR活性与脓毒血症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GR活性为51.5(43.8,61.0)U/L,死亡组GR活性为83.0(67.5,98.3)U/L,死亡组GR活性高于存活组(P75 U/L的脓毒血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更低(P<0.01)。结论GR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显著相关,高GR水平患者死亡率更高。
    • 周妮; 万祥辉; 徐颜美; 孙帆; 吕娇凤; 吴琼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胃癌患者及2020年至2021年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47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3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血清GR活性浓度差异;分析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血清GR活性浓度及手术前后血清GR活性浓度的变化。结果两组人员血清GR比较发现,观察组血清GR活性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不同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进展GR活性逐步增加,但手术后的GR活性浓度要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血清GR活性浓度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病情进展GR活性逐步增加,但术后酶活性浓度会降低。血清GR活性对胃癌预后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 那春鑫; 姜凤艳; 孙颖骞
    • 摘要: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8月在七台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110名患者,并根据贫血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贫血3个亚组。同时选择1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其血红蛋白、铁、铁蛋白和GR的血液检测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血清铁、铁蛋白和GR活性均明显下降,且GR活性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而下降。血红蛋白浓度与血清铁含量对GR活性有影响,其中血红蛋白浓度对GR活性的影响更大。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GR活性下降,显示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GR活性下降主要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有关。
    • 朱宇清; 王海滨; 王连明; 赵芳; 冯品宁; 张鹏; 郭书忍; 彭亦冰; 程黎明; 传良敏; 王华梁
    • 摘要: 目的采用多中心横向联合评价方法对国产某品牌谷胱甘肽还原酶(GR)试剂盒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9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实验室,按照统一的方案对国产某品牌GR检测试剂盒的重复性、室内精密度、偏移评估、批间差、线性范围和最大稀释倍数进行评价,并进行试剂间比较和仪器间比较。结果9家实验室的重复性精密度和实验室内精密度均满足要求[分别小于室间质量评价(EQA)标准的1/4(5%)和1/3(6.67%)]。除1家实验室低浓度样品和另1家实验室中浓度样品批间差>8%(厂家声明)外,其余7家实验室所有样品检测结果批间差均符合要求。在厂家声明的线性范围内,9家实验室验证结果均为线性,最大稀释倍数(5倍)验证回收率为92.6%~106.3%。使用40份血清样品与进口试剂进行偏移评估,相关系数(r)为0.997~1.000,偏移均小于EQA标准的1/2(10%)。国产试剂组和进口试剂组组内9家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国产试剂组和进口试剂组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r=1.000,P<0.0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试剂组和进口试剂组组内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6.48%、6.68%。A、B、C仪器组检测结果两两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国产试剂B仪器组和C仪器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口试剂C仪器组与A、B仪器组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品牌GR试剂盒检测性能良好,能满足临床的检测需求。
    • 吴恬
    • 摘要: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还原酶(GR)检测在乙型肝炎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确诊病例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水平,评价乙型肝炎患者GR的水平与肝损伤指标的相关性以及GR检测诊断乙型肝炎的效能。结果:(1)观察组患者GR、ALT、AST、ALP、GGT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R水平与ALT、AST、ALP及GGT水平均呈正相关(与ATL相关程度最高),r值分别为0.732、0.689、0.456、0.529。(3)分析各项肝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肝损伤的诊断效能可见,GR的AUC为0.856,低于ALT和AST,但高于ALP和GGT,GR的95%可信区间(95%CI)为0.827~0.886,低于ALT和AST,但高于ALP和GGT,各指标对乙型肝炎肝损伤的诊断效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GR水平的不同将乙型肝炎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ALT、AST、ALP的水平在A-C组区间升高较为缓慢,在C-D组区间快速升高;GGT在A-B组区间无明显变化,在C-D组区间快速升高。结论:血清GR水平升高与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损伤指标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血清GR水平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乙型肝炎以及评估肝损伤程度的方法。
    • 黄琪
    • 摘要: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 Reductase,GR)检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损伤中的检测意义。方法以5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运用紫外酶法检测139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例肝硬化患者,15例肝细胞癌患者)GR,并分析GR与其他传统肝功能检测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关系。结果浓度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GR在慢性肝炎组59.4(54.7~67.3)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2.5(47.7~55.2)U/L(P<0.001),肝硬化组73.1(57.3~96.7)U/L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P<0.001),然而在肝癌组,GR的浓度水平26.5(14.2~47.9)U/L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值分别都小于0.001)。在CHB患者中,当其他肝功能检测指标都正常时,GR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并且GR有6例超过参考区间上限,阳性率为8.2%(6/73);GR与ALT、AST、ALP、γ-GT、TBIL、HBV-DNA(经lg转换)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GR有助于检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早期肝损伤,可用于抗病毒疗效监测。
    • 吕洁婷; 孙静; 郑光辉; 韩月; 成炯泽; 宋厚辉; 程昌勇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构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基因lmo1433(gr)缺失株,并研究GR在细菌生长和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与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Grx)系统间的调控关系,探究GR参与细菌抗氧化应激和致病力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氧化还原蛋白介导细菌环境适应和宿主内感染的机制奠定分子基础.[方法]利用细菌遗传操作系统构建获得gr缺失株及回补株后,通过分子生物学和感染生物学手段,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的运动性、生长能力、抗氧化应激、细胞黏附、侵袭和增殖能力;利用整合型质粒构建带GR启动子的荧光报告系统,并结合荧光定量分析GR受Grx调控的情况.[结果]缺失gr后李斯特菌在体外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未受明显影响,但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运动能力却显著增强;缺失gr后细菌在铜离子、镉离子以及肼中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在H2O2中无差异;缺失gr后细胞黏附、侵袭和增殖能力均显著增强;荧光报告系统定量分析发现grx缺失后gr的启动子活性显著增强,表明Grx参与对GR的转录负调控.[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单增李斯特菌谷胱甘肽还原酶GR能调控细菌的运动能力,并且缺失GR增强了李斯特菌的抗氧化应激和感染宿主能力;首次证实了GR的自身转录受Grx负调控,但具体分子机制有待于深入探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单增李斯特菌氧化还原蛋白的调控关系以及通过参与诸多生物学过程介导细菌体外环境适应及宿主内感染的分子机制,为防控胞内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
    • 况凌云; 桂晓美; 徐连强
    • 摘要: 目的 验证某国产谷胱甘肽还原酶试剂盒的分析性能.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系列文件,在HITACHI 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该国产谷胱甘肽还原酶试剂盒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和抗干扰能力进行验证以及评价.结果 批内精密度(CV)为0.34%~1.65%、0.41%~1.38%,批总CV为2.32%、0.76%;相对偏差为-2.38%;线性范围在4.9~277.4 U/L内良好(R2=0.9983>0.95);最大稀释倍数为4,临床可报告范围为4~1200U/L;生物参考区间验证符合厂家要求;游离胆红素≤20mg/dL、结合胆红素≤20mg/dL、甘油三酯≤20mmol/L、血红蛋白≤50mg/dL,对试剂检测无明显干扰.结论 该国产谷胱甘肽还原酶试剂盒在HITACHI 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分析性能符合厂家申明以及CLSI相关文件的要求,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 冯建儒; 范晨龙; 丁燏
    • 摘要: [目的]研究敲除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gr对溶藻弧菌HY990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和Overlap 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溶藻弧菌HY9901的gr基因缺失株,通过反转录验证并检测其遗传稳定性,绘制该菌的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曲线,测定该菌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抗生素敏感性、胞外蛋白酶活性和泳动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gr基因的缺失几乎不影响溶藻弧菌的生长趋势,但敲除gr基因后溶藻弧菌对呋喃唑酮、头孢唑林、四环素等敏感性增强,该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显著提高.缺失株△gr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和泳动能力均低于野生株.[结论]谷胱甘肽还原酶在溶藻弧菌的毒力、生物膜形成、药物敏感性、泳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 林佩娜; 龚隽逸; 刘肖瑛; 梁越媚; 隋洪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水平与乙型肝炎(乙肝)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东莞康华医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306例乙肝患者作为阳性组,另外选择同期4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受检者的血清G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采用组间比较和分层比较评估GR水平与乙肝的相关性,采用组内和组间单因素分析评估GR水平与ALT、AST、ALP、GGT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生化指标对乙肝肝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GR、ALT、AST、ALP和GGT水平在阳性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R(U/L):63.6(55.7,75.4)比49.7(44.4,54.2),ALT(U/L):71.0(49.0,154.0)比20.0(14.0,26.0),AST(U/L):46.0(33.8,82.0)比20.0(17.0,24.0),ALP(U/L):81.0(67.0,105.3)比60.0(51.0,72.0),GGT(U/L):41.0(21.0,99.0)比20.0(13.0,31.0),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乙肝患者GR与ALT、AST、ALP、GG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4、0.694、0.458、0.52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血清GR的AUC为0.852〔95%可信区间(95%CI)为0.824~0.881,P<0.01〕,次于ALT(AUC为0.946,95%CI为0.928~0.965,P<0.01)和AST(AUC为0.948,95%CI为0.931~0.965,P<0.01),但优于ALP(AUC为0.780,95%CI为0.747~0.814,P<0.01)和GGT(AUC为0.768,95%CI为0.733~0.804,P<0.01).将阳性组按GR的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分层,结果显示随GR升高ALT和AST均升高,在Q1~Q3区间升高较为缓慢,在Q3~Q4区间升高较为迅速;ALP和GGT在Q1~Q3区间变化趋势不显著,Q4与其他层级相比有显著升高.结论 GR是乙肝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之一,可作为肝损伤程度的评估指标,为现有肝功能检测提供补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