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乙基亚硝胺

二乙基亚硝胺

二乙基亚硝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26850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二乙基亚硝胺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肇勤、王东、管冬元等。

二乙基亚硝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6850 占比:99.93%

总计:427130篇

二乙基亚硝胺—发文趋势图

二乙基亚硝胺

-研究学者

  • 方肇勤
  • 王东
  • 管冬元
  • 赵洪进
  • 吴中华
  • 玉苏甫·吐尔逊
  • 赵晓珍
  • 阚卫兵
  • 高必峰
  • 吴孟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燕玲; 周荟慧; 张池; 汤秘密; 陈攀; 石浩楠; 徐欣瑶; 王子澳; 司马学琴; 吕建国
    • 摘要: 目的探讨金线莲苷(KS)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PELP1/ERK通路参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DEN组和KS组,每组8只。石蜡切片和HE染色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含量;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PELP1、ER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EL1SA测定肝脏组织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N组小鼠肝脏表面粗糙、颜色变深、质地变硬,肝脏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血清ALT、AST和ALP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脏组织PELP1、ER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和IL-6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与DEN组比较,KS组小鼠肝脏形态及细胞损伤性变化明显减轻,血清ALT、AST和ALP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脏组织PELP1、ER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NF-α、IL-1β和IL-6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金线莲苷对DEN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下调PELP1表达,阻断ERK通路活化,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赵冀安; 崔丽敏; 马艳荣; 董梁; 聂文佳; 刘文聪; 刘维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联氨基姜黄素(HZC)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雄性SD大鼠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根据实验设计将选取的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药物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干预组(30只)。正常对照组以80 mg/kg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药物对照组以80 mg/kg给予HZC腹腔注射;模型组以50 mg/kg给予DEN腹腔注射;干预组以50 mg/kg DEN和80 mg/kg HZC腹腔注射,以上4组给药方法均2次/w,12 w后停药。待24 w实验结束,利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和组织生化等检测方法,观察HZC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肝组织均未发生癌变。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肝癌发病率低、存活率高、肝脏癌结节小而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重、肝重、肝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个对照组均具有正常肝小叶结构,模型组显示出癌灶;干预组显示癌灶伴片状坏死。免疫组化显示两个对照组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干预组肝组织PCNA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肝组织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水平(TBL)也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HZC抑制了DEN诱发大鼠肝癌的进程,并具有防护作用,对降低肝癌发生和减少DEN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具有显著效果。
    • 胡光; 李丹; 陈阳; 张云罗; 肖袁媛; 杨世洲; 周倩
    • 摘要: 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具有其他动物模型所不具备的高通量等优势,非常适用于疾病模型的构建与药物筛选。采用斑马鱼构建肝癌疾病研究平台:以二乙基亚硝胺(DEN)作为癌症诱导剂按低(50μg/mL)、中(100μg/mL)、高(150μg/mL)3个浓度梯度对斑马鱼进行给药处理,诱导斑马鱼肝脏癌症的发生;同时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的方式观察肝脏细胞的癌变过程,并对其他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表明,DEN能显著诱导斑马鱼肝脏发生脂肪组织病变、腹腔积液、肝脏癌变等病理过程,该模型与现有的模型相比,评价方法更加快速、经济,评价指标更完善。
    • 陈婷婷; 何雅玲; 叶红玲; 叶明
    • 摘要: 文章为了研究来自粒毛盘菌YM156发酵产生的多酚类化合物对二乙基亚硝胺(NDE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选用粒毛盘菌YM156进行发酵、提取、纯化后得到多酚类化合物;以清洁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共分为对照组、NDEA模型组、单独LSP156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5组(n=8)。除对照组和NDEA模型组外,每天分别按照不同的剂量对小鼠进行多酚灌胃处理,持续28 d。肝损伤小鼠经NDEA建模12 h后处死。结果表明,LSP156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提高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NDEA导致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升高。因此,粒毛盘菌YM156对NDEA诱导的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苏天琳; 王中会; 晁旭; 樊莹莹; 黄峰; 杨兵社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二乙基亚硝胺(DEN)给药法诱导大鼠肝细胞肝癌(HCC)模型及常规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评估HCC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75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对照组(n=69)和模型组(n=98)。对照组大鼠给予单一剂量DEN(50 mg·kg^(-1))腹腔注射制备HCC模型。模型组大鼠采用改良DEN给药法诱导大鼠HCC,即根据体质量变化动态调整DEN给药剂量:初始剂量50 mg·kg^(-1),然后每周根据体质量变化调整给药剂量,若大鼠体质量未下降或下降幅度小于每周5 g时,按50 mg·kg^(-1)给药;若每周大鼠体质量下降5~20 g,按25 mg·kg^(-1)给药;若大鼠体质量下降超过每周20 g,暂停给药1周。空白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4周每周给药2次,第5~15周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15周。造模完成后,记录并比较造模期间3组大鼠死亡率;对存活大鼠行肝脏超声、血清AFP水平检查。随机抽取空白对照组7只大鼠、对照组14只大鼠和模型组14只大鼠,麻醉后处死并解剖,观察肝脏成瘤情况,记录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期间,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0.0%(0/8)、34.8%(24/69)、19.4%(19/98);对照组大鼠死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χ^(2)=4.043,P0.05),模型组大鼠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019,P0.05)。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0.728、0.771,P0.05)。超声对肝脏癌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为62.9%(78/124),血清AFP对肝脏癌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为58.1%(50/86),血清AFP联合超声对肝脏癌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为87.2%(73/86)。超声与血清AFP对肝脏癌结节诊断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4,P>0.05);血清AFP联合超声检查对肝脏癌结节诊断的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和血清AFP单独检测(χ^(2)=35.342、21.271,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排列整齐,细胞核明显,未见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不完整,出现假小叶,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可见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区域可见局灶性的细胞坏死,癌细胞核大、深染,偶见双核或多核,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形性,部分肿瘤细胞侵犯血管。2组大鼠的成瘤率均为100.0%。结论根据体质量变化动态调整DEN给药剂量诱导HCC大鼠模型,既可保证成瘤率又可降低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率,肝脏超声联合血清AFP检测可作为评估大鼠HCC模型的方法。
    • 周文斌; 郑越; 尚佳; 王海洋; 王依莎; 陆欢; 王小西; 隋梅花
    • 摘要: 目的:探索肝细胞癌模型鼠肠道微生态特征。方法:将2周龄C57BL/6雄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癌模型组。肝癌模型组在出生后2周给予单次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其中存活小鼠自4周龄起腹腔注射1,4-双[2-(3,5-二氯吡啶氧)]苯,每2周一次,共8次。分别于小鼠出生后第10、18和32周随机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取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在小鼠出生后第32周处死动物前无菌条件下收集两组粪便标本,并进行V3~V4高可变区16S rRNA基因组测序,进而对菌群多样性、物种丰度差异、菌群相关性、表型预测以及功能预测进行分析。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Good’s coverage均已达到最大值1.00,且正常对照组与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Observed features、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标本的组内差异小于组间差异;两组标本的分离趋势明显(P0.5,P<0.05),肝癌模型组肠道优势菌属的相关性网络复杂程度比正常对照组降低,所有优势菌群的相互作用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肠道菌群革兰阳性菌及移动元件菌基因相对丰度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革兰阴性菌(P<0.05)及潜在致病性菌基因(P<0.05)相对丰度均显著下调。两组肠道菌群的基因代谢通路差异显著,其中正常对照组富集在能量代谢、细胞分裂及核苷酸代谢等18个代谢通路,而肝癌模型组富集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12个代谢通路(均P<0.005)。结论:DEN诱导原发性肝癌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数减少,菌群构成、菌群相关性、表型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其中门水平的拟杆菌门以及属水平的鼠杆菌科未分类属、鼠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杜氏杆菌属等菌群可能与DEN诱导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 张利捷; 操焱焱; 李卿; 张鑫; 洪伟; 郑传胜; 梁斌
    • 摘要: 目的 评价二乙基亚硝胺(DEN)口服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的病理学特性及其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口服0.01%DEN诱导原位肝癌,分为肿瘤模型组(n=40)和TACE应用组(n=20)。肿瘤模型组大鼠自诱导后第6周开始每周行肝脏MRI检查,肝脏出现0.2 cm、0.5 cm结节时分别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肝脏大体观、苏木精-伊红(HE)及Masson染色检查;其余大鼠继续每周行肝脏MR及每2周肺部CT检查,观察肿瘤生长、转移,并记录大鼠生存时间。TACE应用组大鼠采用开腹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行介入操作,记录技术成功率和死亡率;术后3 d、7 d分别处死大鼠,检测肿瘤坏死。结果 肿瘤模型组大鼠肿瘤结节直径达0.2 cm的中位诱导时间为8(7,10)周,肝脏体积增大,肿瘤呈灰白色微小结节;HE染色显示肝实质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假小叶形成,肿瘤细胞核肥大深染;Masson染色显示少量胶原纤维。肿瘤结节直径达0.5 cm的中位诱导时间为11(10,12)周,肝脏体积缩小,表面有大量结节;HE染色可见假小叶形成;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多。部分大鼠出现肝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诱导后13(8,20)周。TACE应用组大鼠经DSA证实肿瘤为富血供;TACE技术成功为11/16,手术相关死亡为3/16;术后3 d、7 d肿瘤坏死率分别为(48.16±2.65)%、(50.36±2.92)%。结论 DEN诱导的大鼠原位肝癌较好地模仿了人类肝癌组织病理学特性,可用于TACE操作,是一种理想的介入治疗动物模型。
    • 钟长军; 王秀; 罗佳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正常组12只.模型组大鼠予以50 mg/kg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前4周每周2次,后每周1次,持续注射16周;正常组大鼠同模型组方法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于实验第4,8,12,16周末取材,观察2组大鼠体重、肝脏系数、肝脏病理、肝组织中活性氧(ROS)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动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实验第4,8,12,16周的体重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组(P均0.05).结论 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氧化应激,并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存在明显加重趋势,这种持续的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 叶晓娟; 吴喆; 孙燕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谷氨酸-脯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PELP1)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糖尿病小鼠肝癌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糖尿病组(DM组),二乙基亚硝胺组(DEN组),糖尿病联合二乙基亚硝胺组(DM+ DEN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通过DEN诱导糖尿病小鼠肝癌形成.实验末,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大小、颜色、质地以及结节形成状况,记录肝脏质量、肝脏癌变只数和表面癌结节数,计算肝脏指数及癌变率;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肝脏PELP1 mRNA转录水平.结果 DEN组和DM+ DEN组小鼠在造模12周后肝脏表面均出现结节.与Control组比较,DM组、DEN组和DM+ DEN组小鼠肝脏指数和血清ALT和AST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DM+ DEN组与DM、DEN组比较,小鼠肝脏指数、肝脏癌变率、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AS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Control组比较,DM+ DEN组和DM组小鼠血清TG、TC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Control组比较,DM+ DEN、DEN组小鼠肝脏组织中PELP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DM+ DEN组与DM、D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小鼠的肝脏功能出现损伤,DEN使糖尿病小鼠的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并诱发癌变,PELP1可作为肝癌发生的标志因子,在DEN诱导糖尿病小鼠肝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安旭; 董禹钊; 杨加周
    • 摘要: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原发性肝癌抑制作用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方法:购置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华蟾素低剂量组、华蟾素中剂量组、华蟾素高剂量组,每组各15只。DEN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后,比较各组大鼠癌变率、肝脏指数及肝表面癌结节数,瘤重及抑瘤率,血清肝功能指标和抗氧化活力指标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癌变率、肝脏指数和肝表面癌结节数显著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活性显著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处理大鼠癌变率、肝脏指数和肝表面癌结节数显著降低,瘤重显著降低,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D、GSH-Px和CAT活性显著升高,MDA活性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抑瘤率随华蟾素剂量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可能通过提高DEN致原发性肝癌大鼠肝组织抗氧化活力,发挥抗肿瘤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