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画关系

诗画关系

诗画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2636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新华文摘、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诗画关系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亮、刘石、徐璐等。

诗画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6362 占比:99.74%

总计:26430篇

诗画关系—发文趋势图

诗画关系

-研究学者

  • 张宏亮
  • 刘石
  • 徐璐
  • 朱俐俐
  • 杨向荣
  • 赵敬鹏
  • 于 森
  • 付骁
  • 任易婕
  • 傅怡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彩虹; 吴昊
    • 摘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对宗白华的思想影响深远。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更是打开了他跨文化研究意识的大门,他将叔本华和老子、康德与《易经》做比较,逐步深入中西文化的研究。对于诗画关系,宗白华认为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融合,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种诗画关系理论一直贯穿他的多部美学著作和生命历程当中,他的诗画关系理论不是那种政治性、功利性与图解性的理论堆砌,而是始终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位,在其中执着于对人生、自然的追求,并将人格涵养与艺术学识联系起来,将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诗画美学实践的探索研究当中。
    • 白一男
    • 摘要: 在中国的绘画中,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许多学者与画家关注的问题,中国即是诗的国度又是画的国度,在上千的文化历史中,诗画的融合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 张妮
    • 摘要: 莱辛的《拉奥孔》对当时的德国文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直到今天,其观点依旧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值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挖掘。本文将从西方写实主义传统的角度出发,除了对莱辛的文艺观以及《拉奥孔》中的写实色彩进行分析以夕卜,还将具体说明《拉奥孔》所反映出的西方诗与画在写实中的异同及其原因,并且对《拉奥孔》背后的西方写实传统与中国写意传统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诗画理论背后的文化基因。
    • 吴琼
    • 摘要: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文章试图从诗画关系这一美学角度对其进行探究,以分析《诗经》中的诗画关系,分别从诗画的起源、诗画的早期作用、诗画记史的功能等讨论《诗经》中特有的诗画关系,通过对《诗经》原文的梳理,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画意。
    • 邓哲雯
    • 摘要: 以“诗中有画”论王维诗已成为中外学者共识。蒋寅先生在《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中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和价值评估。文中他将“画”理解为“绘画性”,而王维笔下最具诗性特征的景物往往画不得。蒋寅先生的文章论述有可取之处,更存在某些难以忽视的问题。本文将再次从“诗画关系”出发,对苏轼“诗中有画”观点进行话语分析,思考蒋寅先生基于西方美学观做出的判断是否适用于中国山水诗,并运用中国画论对“诗中有画”再一次进行价值评估。
    • 张红扬
    • 摘要: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 梁庆标
    • 摘要: 鲁克丽丝是古罗马王政末期的一位贵妇,以贞洁贤淑著称,但被王子塔昆所侮。她的受辱遭遇及自杀的结局引发了罗马人对国王塔昆的残暴统治的反抗,最后罗马人推翻暴政,建立了共和政体。值得关注的是,鲁克丽丝的形象引发了后世作家、艺术家的极大兴趣,如李维、奥维德、乔叟、莎士比亚、米德尔顿及海伍德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来重塑这一女性形象。围绕鲁克丽丝形成的诸多文本尚未被系统探讨过,但它们具有广阔的跨学科空间,汇聚了女性观念、自我意识、诗画关系、生命政治及政治哲学等多重要素,也展现了这一在文本中被不断"变形"的形象背后的思想对话。
    • 王怀义
    • 摘要: 《红楼梦》的文本是诗意的、富有画面感的。作者将“诗画并提”作为叙事和写人的手法使用,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合体关系。作者又通过“香菱学诗”的描写,提出了“画可醒诗”的观点,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分界。这一点也可从黛玉、宝钗二人与画作的不同关系中见出:作为性灵纯真的诗人,黛玉与绘画的关系是情感性和审美性的;以实用主义为立身原则的宝钗,她与绘画的关系体现出理性、实用而符合现实性原则的特点。作者在对当时画家借助西画技法创作进行回应的同时,剥离了文人画传统基础上的诗画一律论,强化了诗与画的分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岳顺顺
    • 摘要: 《拉奥孔》是莱辛重要的一本美学著作,其中对于诗与画的界限这一论题着重讨论,比较了诗与画的不同之处,打破了”诗画一致“说一直以来的主导地位,不仅推动了当时德国美学思想的进步,更具有启蒙作用。
    • 李开林
    • 摘要: 朱彝尊创作了大量集句作品,有相当一部分为题画之作。“集句”题画与传统的、常态的题画方式有所不同。集句创作者的游戏、炫才心理,集句题诗对绘画的轻视、消遣态度,以及读者的对“集句”栖身的原始语境的深刻记忆,都使得“集句”题画制造了一种诗画“分离”大于诗画“契合”的艺术张力。这种分离同时带来了一种“新奇感”,它让古人的诗句、集句者的巧思,以及画面内容都发出声音,呈现出一种多声部、多层次的对话“奇观”,是这种题画形式的独特魅力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