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51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青春岁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等;诗画一律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建融、于广杰、张宏亮等。

诗画一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12.5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51 占比:87.37%

总计:974篇

诗画一律—发文趋势图

诗画一律

-研究学者

  • 徐建融
  • 于广杰
  • 张宏亮
  • 朱俊红
  • 龙延
  • 任贝贝
  • 刘晔
  • 叶澜涛
  • 吴媛
  • 张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摘要: 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艺术门类上它们不同,在审美理想上也存在差异。莱辛反对古希腊人认为的画要遵循美的法律,同时也反对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应用在诗里。首先,从摹仿与创造来看,诗的取材范围比画更广,因而诗是创造,是蓝本;其次,从视觉与听觉来看,画是直观的视觉艺术,诗是时间艺术,最后,从静止与动态来看,画用以表现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具有一种直观的静穆的美感;诗借由暗示来表现动作,呈现的是时间里先后承续的动作,具有动态感。莱辛“书画异质”是有社会根源的,其旨在推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反对资产阶级推崇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学,虽然在诗画之辨上莱辛也有一些错误的认知,但总体瑕不掩瑜。
    • 毛宣国
    • 摘要: 苏轼在宋代艺术批评各个领域都得风气之先,他的艺术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情怀相关。从苏轼书画论的“文人画”论以及“形神”“无法之法”“诗画一律”几个命题来审视,苏轼艺术批评理论体现出博通包容、在艺术审美方面不拘常见、勇于创造的特点,同时又始终坚持艺术为人生、艺道即人生的理念,使其艺术批评观念成为其人生、思想、情怀、人格精神的写照,所以能超越一般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经验的探讨,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独树一帜,产生深远的影响。
    • 何旭
    • 摘要: 作为一位诗、文、书、画俱佳的通才,苏轼在美学和绘画创作理论上都有独特的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文人画创作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创了文人画创作之先河。然而,纵观他的论著,并没有系统的关于文人画创作方面的著作,但其关于文人画的理论却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值得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
    • 严琪琪
    • 摘要: 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中,影意象也频繁出现。苏轼运用影的附属性、朦胧性和空无性的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影意象,表现清幽宁静的审美特征和孤独寂寞的情感意蕴。他对于影的充分运用是时代与个人共同造就的结果。这与他自身坎坷的仕途经历,对陶渊明、李白和张先三人作品的接受,“诗画一律”的审美追求,禅学风气的浸染以及宋人整体的文化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 谭鑫
    • 摘要: "诗画一律"的观念古已有之.温庭筠工于词且精通绘画,他将绘画才能与审美观照融入词的创作之中,注重线条的运用,表现出趋长趋细的审美情趣.词中大量使用颜色词,设色之技艺与工笔画之统染、烘染、分染高度接近.构图上,又以"透视法"经营位置.展现出飞卿词"词中有画"的艺术风采.
    • 刘柯炜
    • 摘要: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从古至今就备受关注,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美学原则。“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是对诗画融合的总的概括。文章以时间为序,诉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诗画融合的萌芽,到唐代的发展,宋元的成熟, 来梳理中国诗画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
    • 叶澜涛
    • 摘要: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 叶澜涛
    • 摘要: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 邹芒
    • 摘要: 关于早期书画艺术所涉及的图文相关性问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做出了深入的阐发:首先,他提出了“书画同体”的观点,不同于后世流传甚广的“书画同源”,错误的着眼于历史起源的共同性论证,“书画同体”则是指绘画和文字是以“河图洛书”作为形上根据;其次,他又主张“书画用笔同法”,认为绘画的线描造型在用笔技法上取资于书,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这既需要捍卫“用笔”原则,又要凸显书写线条的生气之美;其三,他还关注到了“诗画一律”的问题,过去往往以为这是中国画史后半段的产物,但从《历代名画记》的史传记叙来看,汉晋以来就已出现“诗书画”三者互饰交融的创作方式。当图像和文字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就应当超越形式上的组合,而接受诗意精神的涵摄。总之,以张彦远为代表的古代画论家,通过强化文字书写在画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图像艺术的发展确立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外来影响的忽略,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 孔玉蛟
    •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中 ,“ 诗画一律” 说源远流长 , 影响 巨大 ,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北宋苏轼用语。《书鄢陵王主 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本 多才多艺之入,熟谙各种艺术,对其共通的规律深有会心。钱钟 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列举了许多类似“ 诗画一律” 的表述。 唐代张彦远只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自宋以后 , 评论家们喜欢 将诗、画联系在一起。 郭熙《林泉高致》 :“ 更如前人言 , 诗是 无形画 , 画是有形诗。” 苏轼才高望众 , 几乎一锤定音 , 不但在 《书吴道子画后》将杜诗、韩文、颜书、吴画相提并论 , 还在《书 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中直接首倡“ 诗画本一律” 的观点 , 导 致后世学者人云亦云 , 诗画不分 , 仿佛诗、画概念可以互换。诗 是有声无形画,画是无声有形诗。 南宋孙绍远收集唐以后的题 画诗编为《声画集》 , 把诗当成有声的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