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专利文献26252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法律适用、法制与社会、人民司法等;
事实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炳庸、刘晓惠、吴杨等。
事实行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252篇
占比:99.45%
总计:26397篇
事实行为
-研究学者
- 宋炳庸
- 刘晓惠
- 吴杨
- 徐铱
- 李佳
- 葛婧
- 赵晋山
- 于文涛
- 任信谦
- 何小锐
- 何志锋
- 余军
- 余凌云
- 冯翔
- 刘志诚
- 刘文科
- 刘明全
- 刘祥斌
- 刘蕾菁
- 励芝燕
- 吕涛
- 吴乃流
- 吴从周
- 吴国干
- 周健美
- 周海洋
- 周煜
- 周裕良
- 唐震
- 夏强
- 姚彧
- 孙凌晨
- 孙璞1
- 孟宪生
- 尤豪兰
- 尤豪兰1
- 屈茂辉
- 岳心
- 张兴斌
- 张子愚
- 张小虎
- 张弘
- 张成
- 张攀
- 张春普
- 张融
- 徐沐阳
- 徐澜波
- 徐衡
- 成协中
-
-
管华;
程子洳
-
-
摘要: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教育惩戒权是否属于国家教育行政权、教育惩戒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处罚引发讨论.教育惩戒开始出现在地方立法中,现实中的表现更是灵活多样.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教育惩戒不同于管教、处分和体罚.教育惩戒权不是国家权力,更不因《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而成为国家权力,而是专业权力,是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自由的范畴,教育惩戒行为应限于事实行为.揆诸各国,并无统一的教育惩戒模式.将教育惩戒与行政处罚区分开来,是最小代价的立法选择.
-
-
李长健;
朱公欢
-
-
摘要: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话语体系中政策性表达居多,缺乏法学思维、法律技术的处理,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需要在民事法律规范基础上重述其规范表达和法律构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法律属性是成员权的部分放弃,其法律关系权利主体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利客体包括法律行为退出和事实行为退出,权利内容为退出权人与相对人双方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行为在权利逻辑框架下以承包地为载体生发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文章引入了非意思表示类型的事实行为退出,进而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特性出发,构造相应的法律构成要件规则和法律效果规则,并辅以冷静期制度以及法律程序进行保障。
-
-
-
-
-
张融
-
-
摘要:
代孕在为不孕夫妇带来生育希望的同时也挑战着现有的亲子关系认定.由于其生育与自然生育存在本质性差异,因此以事实行为作为代孕亲子关系的现行认定标准将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有必要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对其予以调整:将法律行为理论引为亲子关系认定标准,既可弥补事实行为在亲子关系认定中的不足,也符合亲子关系认定的目的;而在未来的立法中,则理应将法律行为标准作为代孕亲子关系认定的主要标准.
-
-
-
吴杨
-
-
摘要:
自《劳动合同法》第七条把"用工"确立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准之后,学界对此褒贬不一,分歧集中在是用工抑或合意产生了法律效果."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中的"劳动关系"包含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应当理解为劳动法律关系.借助法律关系论的分析工具,会发现劳动合同和"用工"二者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合意机制的失灵使得劳动合同的拘束力表现为局限性,劳动合同虽然无法引起劳动关系的产生,但是它为劳资双方提供了合意的基础;而劳动关系建立的实质标准是用工行为,用工行为建立劳动关系来源于劳动法的法律规定,签约向用工的转变恰恰凸显了劳动关系重实际履行的特质.
-
-
吴杨
-
-
摘要:
自《劳动合同法》第七条把“用工”确立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准之后,学界对此褒贬不一,分歧集中在是用工抑或合意产生了法律效果。“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中的“劳动关系”包含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应当理解为劳动法律关系。借助法律关系论的分析工具,会发现劳动合同和“用工”二者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合意机制的失灵使得劳动合同的拘束力表现为局限性,劳动合同虽然无法引起劳动关系的产生,但是它为劳资双方提供了合意的基础;而劳动关系建立的实质标准是用工行为,用工行为建立劳动关系来源于劳动法的法律规定,签约向用工的转变恰恰凸显了劳动关系重实际履行的特质。
-
-
毛强
-
-
摘要:
王轶在2020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撰文指出,行政许可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判断联系密切。从民法学的视角观察,行政机关基于行政许可准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有的属于准予实施事实行为;有的属于准予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有的则需要区分情形,有时属于准予实施事实行为,有时属于准予实施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