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
西周金文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考古与文物、文博、上海文博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等;西周金文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红松、寇占民、李学勤等。
西周金文
-研究学者
- 吴红松
- 寇占民
- 李学勤
- 王晖
- 张懋镕
- 刘志基
- 刘桓
- 宫长为
- 张再兴
- 武振玉
- 王依娜
- 王圣奎
- 傅华辰
- 刘书芬
- 周宝宏
- 唐钰明
- 姚炳祺
- 李春艳
- 潘玉坤
- 王志轩
- 趙平安1
- 万佳俊
- 何珊
- 刘翔
- 叶正渤
- 商艳涛
- 尚志儒
- 张闻玉
- 李守奎12
- 王勇
- 王帅
- 田炜
- 贾振北
- 鄔可晶
- 陳英傑
- 丛文俊
- 于省吾
- 于若溪
- 从容
- 何渊
- 侯文佳
- 俞敏
- 俞柳艳
- 傅鉴明
- 冯印强
- 冯时
-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2
- 刘云凯
- 刘宝霞
- 刘攀峰
-
-
王硕
-
-
摘要:
“王若曰”多出现在《尚书》之《商书》《周书》及西周册命铭文中,对该词的释读有助于了解“诰体”与“命书”的书写形式及意义。迄今为止,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王若曰”起源时间、格式、所领内容,以及对“若”字的解释四个方面。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学者对上述内容持有不同观点。文章总结前人研究,拟对相关问题做简单梳理。
-
-
李建平
-
-
摘要:
综合殷周甲金文文字构形和文例来看,“匹”字主要用作称量马的个体量词或表“匹配”义,其本义可能与“辔”相关,基于转喻语法化为个体量词。“匹”用作量词最早见于殷商三期甲骨,商代末年车马制度由一车两马向一车四马变革导致双数义集合量词“丙(两)”不再适用,西周时期个体量词“匹”获得了迅速发展。驾车之马两两相配的形制,使量词“匹”引申为“匹配”义;基于布帛两头向中间卷起两两相对的形制,又引申为称量布帛的量词。全面考察目前所见出土与传世文献,布帛量词“匹”产生时代均晚至汉初,西周胡应姬鼎铭文所见文例当为人名。个体量词“匹”的适用范围又可以拓展至其他动物,其动因在于修辞、方言和近代日语的影响;作为布帛量词,基于其固定制度又发展为度制量词。
-
-
王晖
-
-
摘要:
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册命大中小诸侯方国主要卿士的方式,以达到控制诸侯方国特别军事力量的目的。这一现象,不仅在礼书文献中有所记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得到有力证明。这一制度在春秋早期得以沿袭,但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周王地位的下降和诸侯权力地位的上升,变为诸侯自己册命所有卿士,事后向周王报告。从现有的金文和文献资料来看,从西周到春秋中期,诸侯大国被周王册命且掌管军队的卿士应有两个,中小诸侯方国也有一到两个卿士获周王册命。然而,到了春秋晚期,诸侯的几位卿士都不再接受周天子册命,甚至也不再向周天子申报,这表明,周王册命诸侯方国主要卿士的制度也就不复存在了。
-
-
杨海波
-
-
摘要:
学艺感言:黄牧甫金文印秀中含拙,刀法独出,字形直入三代,后乔大壮、蒋维松诸先生承而广大之。余习黄日久图变,然不欲近于黄式金文,遂以平日书西周金文法径直刻石,唯刀法师黟山。此间所列数印,多摇摆探索者,期于识者教我。
-
-
侯文佳
-
-
摘要:
《周道荡荡——丛文俊临述西周金文二十四品》一书缘起于三年前,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王登科和主任唐昆拜访作者丛文俊,便有了“吉金夜话”专题,后又更名为“吉金丛谈”,成就了二十四篇沉甸甸的金文宏论。丛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在《艺术品》月刊连载的选题,使平日自适自足的临帖开始有了比较严肃的学术意义。”去年伊始,征得丛先生同意,荣宝斋出版社将这份连载集结付梓。
-
-
李春艳
-
-
摘要:
西周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西周小学教育是纳入国家体制的正式教育,也是初级阶段的教育.西周小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书、数术、礼、乐舞,其教学活动呈现出重视基础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关注美学教育、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化、周天子对小学教师的亲自任命和考核等特点.西周小学教育无疑为我们今天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
-
-
寇占民;
王圣奎
-
-
摘要:
西周册命金文真实地记录了册命礼仪的全部过程,结构较为完整的册命金文包括册命前辞、册命命辞、受命礼仪和作器铭识四个部分.册命命辞是册命礼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以铭文中出现的核心动词作为标记,这些动词构成了册命类金文的文体要素.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对这些核心动词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是对西周册命文体核心用语的分类整理,也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西周册命礼制的再探索.
-
-
寇占民;
王圣奎
-
-
摘要:
西周册命金文真实地记录了册命礼仪的全部过程,结构较为完整的册命金文包括册命前辞、册命命辞、受命礼仪和作器铭识四个部分。册命命辞是册命礼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以铭文中出现的核心动词作为标记,这些动词构成了册命类金文的文体要素。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对这些核心动词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是对西周册命文体核心用语的分类整理,也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西周册命礼制的再探索。
-
-
邱尉庭
- 《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金文与古玺的年代,距今大约是两千七百年前.在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以前,中国古代的文字有非常多而复杂的系统与面貌,这也是为何金文与古玺可以有如此多样化的形式美.秦朝以后,“书同文”使得文字趋向标准化.到了汉朝,文字隶变,篆书与印篆的使用愈来愈方整制式,甚至逐渐没落,直到明代的文彭、何震等人才又开始了印学艺术的新高峰.而近代,随着文物出土、考据完备,信息流通逐渐发达,“金文”、“古玺”成为后世书篆家追仿的对象.这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形式美学,于近现代都有不少专书讨论.而本文的目的在于透过西方视觉心理学的方法,有原则地分析西周金文与战国官玺.并主要着重于视觉心理学中的“均衡”与“群化原则”,透过这两点主轴,切入探讨西周金文与战国官玺的文字造型与章法的形式美.并尝试以所得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近现代篆刻家的作品,希望能达到知古以鉴今的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