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蓝蛋白

血蓝蛋白

血蓝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2977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水产太空育种与健康养殖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研讨会暨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等;血蓝蛋白的相关文献由328位作者贡献,包括章跃陵、王江勇、严芳等。

血蓝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2977 占比:99.93%

总计:133076篇

血蓝蛋白—发文趋势图

血蓝蛋白

-研究学者

  • 章跃陵
  • 王江勇
  • 严芳
  • 姜敬哲
  • 王帆
  • 黄河
  • 彭文
  • 胡忠
  • 钟名其
  • 陈洁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振兴; 赵金龙
    • 摘要: 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 刘永豪; 张干欢; 董鸿睿; 康信煌; 张国光; 吴育廉; 邓春梅
    • 摘要: 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透析除盐和丙烯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鲎血蓝蛋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SDS-PAGE图谱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研究了温度、pH值、邻苯二酚与鲎血蓝蛋白浓度比、时间等因素对鲎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后的鲎血蓝蛋白在280 nm、34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有2个蛋白亚基,分子量约为66 kDa,为典型的节肢动物血蓝蛋白;在温度为36.7°C、pH值为6.8、邻苯二酚与鲎血蓝蛋白浓度比为1.7∶1、时间为2.1 min的最佳条件下,鲎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83.3 U·min^(-1)·mL^(-1)。
    • 张爱华; 卫子嫣; 姚宇阗; 张道锋; 黄建科; 刘闯
    • 摘要: 从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双壳纲以及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分别选取了3种中国沿海常见的品种——东风螺、弯竹蛏、斑节对虾,提取并分析它们的壳基质蛋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发现特定的蛋白质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①N66蛋白(一种碳酸酐酶)通常存在于弯竹蛏中,但不存在于东风螺和斑节对虾中,揭示N66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在未来的物种鉴定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②角质层蛋白AM1199和CP14.6存在于斑节对虾的表皮结构中,在东风螺和弯竹蛏中未检测到;③血蓝蛋白同时在3种动物外壳的基质蛋白中被鉴定出来,揭示了其在不同物种的外壳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壳基质蛋白在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外壳中的鉴定提供了基础,也为探索不同物种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 辉丽丽; 李成会
    • 摘要: 血蓝蛋白又称为血蓝素,是某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血淋巴中存在的一种游离的蓝色呼吸色素。研究发现,血蓝蛋白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和开发价值。对血蓝蛋白的分布、结构特点、生理生化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血蓝蛋白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和支持。
    • 顾楠; 戴习林
    • 摘要: [目的]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理生化和血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氨氮胁迫的毒性作用,为养殖户在对虾中后期健康养殖管理上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丰富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资料.[方法]挑选540尾平均初始湿体重9.92±0.24 g/尾的健康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暴露于不同氨氮浓度[0(对照)、4、6、8、12和16 mg/L]的曝气自来水中,分别于胁迫16、17、18、19和20 d时取样测定凡纳滨对虾的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及血蓝蛋白含量,胁迫结束后统计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同时取鳃组织和肝胰腺制作石蜡切片.[结果]慢性氨氮胁迫16~20 d,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P<0.05,下同).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水体氨氮浓度呈负相关,血蓝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血蓝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符,总体上表现为氨氮胁迫时间越长,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越低.经慢性氨氮胁迫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鳃丝肿胀,核固缩,血淋巴细胞增多,局部空泡化、结构不完整,鳃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胰腺管肿大,空泡化严重,肝小管排列紊乱,管腔扩大,边界模糊,肝小管间隙和管腔中可观察到破碎的细胞组织.[结论]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生存有明显影响,造成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增加,并下调血蓝蛋白基因表达及阻碍血蓝蛋白合成,凡纳滨对虾的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即慢性氨氮胁迫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及肝胰腺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凡纳滨对虾应激死亡的主要原因.
    • 顾楠; 戴习林
    • 摘要: 【目的】探究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理生化和血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氨氮胁迫的毒性作用,为养殖户在对虾中后期健康养殖管理上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丰富凡纳滨对虾的毒理研究资料。【方法】挑选540尾平均初始湿体重9.92±0.24 g/尾的健康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暴露于不同氨氮浓度[0(对照)、4、6、8、12和16 mg/L]的曝气自来水中,分别于胁迫16、17、18、19和20 d时取样测定凡纳滨对虾的血淋巴氨氮、尿素氮及血蓝蛋白含量,胁迫结束后统计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同时取鳃组织和肝胰腺制作石蜡切片。【结果】慢性氨氮胁迫16~20 d,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体重增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P<0.05,下同)。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胁迫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凡纳滨对虾,且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水体氨氮浓度呈负相关,血蓝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血蓝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符,总体上表现为氨氮胁迫时间越长,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越低。经慢性氨氮胁迫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鳃丝肿胀,核固缩,血淋巴细胞增多,局部空泡化、结构不完整,鳃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胰腺管肿大,空泡化严重,肝小管排列紊乱,管腔扩大,边界模糊,肝小管间隙和管腔中可观察到破碎的细胞组织。【结论】慢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生存有明显影响,造成血淋巴氨氮和尿素氮含量增加,并下调血蓝蛋白基因表达及阻碍血蓝蛋白合成,凡纳滨对虾的鳃组织和肝胰腺严重受损。即慢性氨氮胁迫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及肝胰腺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凡纳滨对虾应激死亡的主要原因。
    • 张喜贵; 孟长明; 陈昌福
    • 摘要: ①血蓝蛋白与酚氧化酶血蓝蛋白是存在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血蓝蛋白不仅具有运输氧气、调节渗透压、贮存能量、调节蜕皮过程和合成黑色素等功能外,近年来研究表明,血蓝蛋白及其降解片段还具有酚氧化酶活性、凝集素活性以及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免疫学功能。
    • 陶梦圆; 李长平; 伦镜盛; 钟名其; 陈洁辉; 章跃陵
    • 摘要: 以源于血蓝蛋白化学合成肽段B1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策略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免疫调控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对虾在受到肽段B1刺激后,血浆中2条分子量分别为65 kD和35 kD的蛋白条带(分别命名为p65和p35)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经质谱和Western blot鉴定,p65、p35与包括对虾 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葡聚糖模式识别脂蛋白、血蓝蛋白等在内的13个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p65与兔抗血蓝蛋白抗体呈明显的阳性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肽段B1刺激对虾24 h后,5个质谱鉴定免疫相关基因:血蓝蛋白大亚基、血蓝蛋白小亚基、谷氨酰胺转氨酶、α2巨球蛋白亚型2、葡聚糖模式识别脂蛋白在肝胰腺、鳃和血细胞等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P<0.05)或极显著性(P<0.01)上调.由此推测,源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化学合成肽段B1对包括血蓝蛋白在内的多种免疫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 王香香; 王伟亮; 季荣; 叶小芳; 闫蒙云; 张敏; 余成敏; 于非; 王晗; 扈鸿霞; 袁亮; 何岚
    • 摘要: [目的]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的主要优势危害种,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呼吸代谢可反映蝗卵的生理状态,呼吸蛋白对于呼吸系统不完善的蝗卵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明确意大利蝗卵发育过程中血蓝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的蝗卵以及1龄蝗蝻的血蓝蛋白2个亚基基因Hc1和Hc2的表达量.[结果]根据解剖形态观察,将意大利蝗越冬卵的整个发育过程分为10个阶段,包括9个卵发育阶段(C-I-C-X)和1龄蝗蝻阶段(C-X).Hc1和Hc2在越冬蝗卵各发育阶段以及1龄蝗蝻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蝗卵早期发育阶段(C-Ⅰ,C-Ⅱ和C-Ⅲ),Hc1表达量逐渐增加,C-Ⅲ阶段表达量显著高于C-Ⅰ和C-Ⅱ阶段;滞育阶段(C-Ⅳ,C-V和C-Ⅵ),胚胎发育停滞,Hc1表达量较C-Ⅲ,C-Ⅶ和C-Ⅷ阶段低;滞育后发育阶段(C-Ⅶ和C-Ⅷ),蝗卵解除滞育,快速发育,Hc1表达量较早期发育阶段和滞育阶段高,其中,C-Ⅷ阶段Hc1表达量最高(212.3156±10.5470),显著高于其他所有阶段;1龄蝗蝻(C-X)的Hc1表达量最低,为0.4017±0.1010.Hc2表达量在C-V阶段最高(679.7511±54.5719),显著高于其他所有阶段;除C-V阶段外,其他各阶段之间Hc2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Hc1在蝗卵滞育后阶段高表达,而Hc2在蝗卵滞育阶段高表达.[结论]血蓝蛋白亚基基因Hc1和Hc2在整个意大利蝗卵发育过程均有表达,且具有阶段特异性.Hc1与Hc2协同作用为蝗卵发育供氧,其中,Hc1主要负责蝗卵滞育后发育期间的氧气运载,而Hc2主要维持滞育期间的氧气运载,且载氧效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意大利蝗卵的抗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吴瑨
    • 摘要: ''哎呦,医生快帮帮我,我的嘴巴好痛啊.''海鸥一脸痛苦地来到了动物医院。海象医生仔细检查了海鸥的嘴巴,说:''你的喉咙被贝壳划破了,我帮你涂点止血药,再观察一下。''过了一会儿,红色的血止住了,海鸥很感激海象医生,连连道谢。''呼叫海象医生,呼叫海象医生,请速到急诊室.''躺在急诊室里的是一个怪怪的家伙,它已经奄奄一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