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螺毒素
芋螺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5868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技术通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年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海南省药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2010第五届山东城镇水大会——第四届“黄河杯”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论坛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技术交流会等;芋螺毒素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素兰、长孙东亭、朱晓鹏等。
芋螺毒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868篇
占比:99.60%
总计:25971篇
芋螺毒素
-研究学者
- 罗素兰
- 长孙东亭
- 朱晓鹏
- 吴勇
- 刘杰
- 林志龙
- 童婷
- 莫芬
- 闻博
- 彭超
- 石琼
- 王磊
- 胡远艳
- 戴秋云
- 黄培堂
- 任政华
- 徐安龙
- J·迈克尔·麦金托什
- 吴赟
- 张本
- 杜朝钦
- 陈冀胜
- 蒋辉
- 高炳淼
- 范崇旭
- 詹金彪
- 曹瑛
- 王春光
- 邵晓霞
- 于津鹏
- 大卫·亚当
- 徐少琼
- 戚正武
- 朱永平
- 于日磊
- 刘尚义
- 刘珠果
- J·迈克尔·麦克托什
- 保罗·F·阿莱温奥德
- 周亮
- 周晓巍
- 强媛媛
- 戴涵深
- 曾夏芸
- 汪世华
- 陈尚武
- 陈琴
- 代先东
- 任展宏
- 刘凤云
-
-
吴赟;
曹锟;
张广献
-
-
摘要:
目的 探讨4种来源于α-芋螺毒素的合成多肽对肌肉收缩抑制作用.方法 化学合成多肽,HPLC纯化,质谱鉴定.通过肌细胞收缩和骨骼肌收缩试验,检测4种多肽对肌肉收缩抑制作用.通过细胞毒性和家兔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检测多肽安全性.结果 芋螺毒素Reg1d抑制肌细胞和骨骼肌收缩,不影响细胞存活,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结论 Reg1d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原料,用于抗皱纹类化妆品.
-
-
吴赟;
曹锟;
张广献
-
-
摘要:
目的探讨4种来源于α-芋螺毒素的合成多肽对肌肉收缩抑制作用。方法化学合成多肽,HPLC纯化,质谱鉴定。通过肌细胞收缩和骨骼肌收缩试验,检测4种多肽对肌肉收缩抑制作用。通过细胞毒性和家兔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检测多肽安全性。结果芋螺毒素Reg1d抑制肌细胞和骨骼肌收缩,不影响细胞存活,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结论Reg1d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原料,用于抗皱纹类化妆品。
-
-
吴赟;
曹锟
-
-
摘要:
目的 评价芋螺毒素Lt14a的稳定性.方法 化学合成Lt14a,HPLC纯化,质谱鉴定.通过酸、碱、氧化和光照破坏性试验以及高温、高湿稳定性试验,检测Lt14a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 Lt14a在酸和光照破坏以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好;碱和氧化破坏对Lt14a的含量有一定影响.结论 化学合成的Lt14a的稳定性较好,可用于临床前研究.
-
-
王若男;
吴赟;
张广献
-
-
摘要:
目的 建立芋螺毒素Lt14a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芋螺毒素Lt14a的含量和有关物质.结果 研究了芋螺毒素Lt14a的多项质量指标,初步建立了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性状、溶解性、水分、pH值、比旋度、折光率、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结论 所建立的芋螺毒素 Lt14a的质量控制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
-
-
徐婷;
童卫杭;
王军;
杜爱翠;
王硕
-
-
摘要:
芋螺毒素是由海洋肉食性芋螺所分泌的用于捕杀猎物的高活性生物多肽类毒素,据估计,全世界范围内约含100万种不同的芋螺毒素,按照保守的信号区可分为A、B2、C、D、O、M、T等27个超家族.不同家族的芋螺毒素能够特异性的靶向各种离子通道和受体,因而成为了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和研究神经药理学的分子探针.当前报道的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来自10个超家族,分别为A、B3、C、D、J、L、S、O1、M和T.本文对这10个超家族中靶向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芋螺毒素的序列、结构及功能进行综述.
-
-
王磊;
曾夏芸;
任政华
-
-
摘要:
毒素lt3a是从信号芋螺毒管中分离鉴定到的一种天然多肽,天然来源的lt3a的第6位脯氨酸发生了羟基化修饰.为深入研究脯氨酸羟基化的生物学意义,以lt3a中第6位脯氨酸为研究目标,采用固相化学合成的方法分别合成了不含羟基化修饰的多肽lt3a和具有羟脯氨酸的多肽lt3a[P6O],并对其氧化折叠速率、 热稳定性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在GSSG/GSH溶液中,lt3a[P6O]的氧化折叠速率是lt3a的两倍,但两者的折叠终产率相当,进一步实验表明羟脯氨酸的存在不影响lt3a的热稳定性和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作用.说明羟脯氨酸促进了lt3a的氧化折叠速率,但对其生物学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一方面为芋螺多肽翻译后修饰研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对芋螺毒素的结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
-
王磊;
曾夏芸;
强媛媛;
任政华
-
-
摘要:
lt1c是从信号芋螺毒管中发现的一种A超家族毒素多肽,为深入研究其功能,采用pTRX表达系统将lt1c与硫氧还蛋白基因进行融合,转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后,通过超声破碎、亲和层析、酶切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最终得到目的蛋白.组织水平的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活性研究表明,重组表达的lt1c在6 μmol/L浓度下,30 min内完全抑制肌肉的收缩,且其作用可逆.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发现,lt1c能够抑制热板疼痛模型小鼠的舔足反应,提示A超家族芋螺毒素lt1c可能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该研究为筛选新的多肽镇痛药物奠定了基础.%Conotoxin lt1c was identified from the cDNA library of venom gland of Conus litteratus.To obtain enough lt1c and investigate the bioactivities, conotoxin lt1c was recombinant and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by fusion with TRX.Conotoxin lt1c was purifie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enzyme di-gestion and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The recombinant lt1c showed obvious inhibition activity on the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on the frog sciatic/cutaneus pectoris preparatio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6 μmol/L in 30 min.lt1c appeared potent and longer-lasting analgesics in the hotplate pain model mice. Additionally,lt1c showed toxicity to mice by intraventricular injection.The successful expression of lt1c with potential analgesicactivity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for further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
-
吴小英;
安婷婷;
高炳淼
-
-
摘要:
为研究芋螺毒素ImI的杀虫活性,本研究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芋螺毒素线性肽,经氧化折叠后质谱鉴定获得芋螺毒素ImI,采用MTT法和昆虫注射法研究其杀虫活性.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合成法可以成功合成芋螺毒素线性肽,经氧化折叠后质谱鉴定形成2个二硫键;活性实验表明芋螺毒素ImI具有抑制昆虫细胞sf9生长的活性,半数有效量为0.13 nM;对黄粉虫具有杀虫活性,半数致死剂量为0.11 μg/mg.通过化学合成法可以有效合成芋螺毒素ImI,其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可为研发新型多肽类生物杀虫剂奠定基础.
-
-
王磊;
吴赟;
任政华;
强媛媛
-
-
摘要:
目的 对从线纹芋螺中发现的T-超家族毒素S10a进行制备,并对其毒性和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利用固相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S10a的制备,并利用RP-HPLC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制备的样品采用MALDI-TOF-TOF的方法进行鉴定.利用斑马鱼、小鼠、细胞株对毒素的毒性进行评价,利用小鼠热板模型,分析了其镇痛活性.结果 利用固相化学合成进行毒素的制备,结果显示合成多肽的纯度高,分子量与预测结果相一致.S10a对斑马鱼、小鼠及4种细胞株表现出了不同水平的毒性.S10a在小鼠热板镇痛模型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镇痛活性,与阳性对照药哌替啶相比,S10a的高剂量组(0.7mg/kg)的镇痛作用时间更长.%Objective To produce enough T-superfamily conotoxin S10a and investigate the bioactivities.Methods Conotoxin S10a was synthesized by solid-phase polypeptide synthesis according to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The synthesized S10a was purified by HPLC and identified by MALDI-TOF-TOF.The toxicity of S10a was measured using zebrafish,mice and cell lines.The hotplate pain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s activity of S10a.Results Conotoxin S10a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with corrected molecular weight.S10a appeared potent and longer-lasting analgesics in the hotplate pain model mice when compared to pethidine.Additionally,S10a showed toxicity to zebrafish,mice in different degree.
-
-
-
-
-
刘尚义;
范崇旭;
曹瑛;
赵听友;
代先东;
钟明鼐;
陈冀胜
-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芋螺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食肉软体动物,其毒液中含有大量具有神经药理活性的活性肽.本研究首次从我国南海的独特芋螺的毒液中分离出一种芋螺毒素Cr5a,并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Cr5a的氨基酸序列为:CCKFQFLNFCCNE.对Cr5a两种可能的二硫键配对方式异构体进行了合成,HPLC分析表明其二硫键配对方式为Cys1-Cys10,Cys2-Cys11.Cr5a具有T-超家族芋螺毒素所特有的Cys骨架(CC-CC),是T-超家族芋螺毒素中的新成员.
-
-
罗素兰;
长孙东亭;
张本
- 《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第三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
| 2005年
-
摘要:
芋螺毒素(Conotoxin,CTX)是由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肉食性软体动物芋螺(Conus)分泌出来的,用于麻醉猎物、捕食和防御竞争对手的小肽类毒素.芋螺毒素化学结构新颖,具有特异结合动物各种离子通道的特殊功能,已成为药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有力工具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芋螺毒素亦是潜在的生物战剂,食虫芋螺毒素还是开发多肽杀虫剂的宝库,芋螺毒素是一种近乎无限的药物资源,已跃居动物神经肽研究的首位.芋螺在我国仅存在于南海,是海南特有的药用海洋生物资源.本文就海南产芋螺毒素的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进行了概述.
-
-
-
王飞;
李通化;
柳杨;
陈开
- 《2005中国计算机大会》
| 2005年
-
摘要:
生物毒素亦称天然毒素,是很有价值的药物或药物导向化合物,也是天然化学产物中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指生物来源不可自复制的有毒化学物质,包括了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产生的对其他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芋螺毒素、蝎毒、蛇毒都是从动物中提取的毒素。我们用对接的方法研究了芋螺毒素、蝎毒、蛇毒作用于不同的受体,比较了各自对接的特点,从而证明了芋螺毒素既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又作用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蝎毒只作用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或类似的受体,蛇毒则只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或类似受体。
-
-
-
罗素兰;
长孙东亭;
张本
- 《第八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
| 2004年
-
摘要:
被称为"药物宝库"的芋螺毒素库,是一种近乎无限的药物资源,也是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备受世界药学界的关注.芋螺毒素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强,对电压门控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包括少数G-蛋白相关受体)的作用靶位选择性极高,已成为药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有力工具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芋螺在我国仅存在于南海,是海南特有的药用海洋生物资源.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芋螺的生物学特性、芋螺毒素的药理活性、芋螺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芋螺资源现状,并对海南产芋螺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了论述.
-
-
刘尚义;
范崇旭;
曹瑛;
钟明鼐;
陈冀胜;
熊少祥;
王光辉
- 《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大会》
| 2001年
-
摘要:
BtⅢA是从中国南海的软体动物——桶形芋螺毒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毒素.氨基酸组成分析、质谱分析结果表明BtⅢA是分子量为1589.3的14肽,N-端序列分析测得其N-端的13个残基序列,为了鉴定其C-端序列结构,本文采用羧肽酶酶解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结合的方法对BtⅢAC-端序列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