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课程
艺术设计课程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教育、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211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课程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等;艺术设计课程的相关文献由18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燕、刘鑫、周晓梅等。
艺术设计课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2118篇
占比:99.86%
总计:122286篇
艺术设计课程
-研究学者
- 刘燕
- 刘鑫
- 周晓梅
- 周海清
- 姜雨佳
- 左建华
- 席兴利
- 张健
- 张欣
- 张民琰
- 李琴
- 李颖
- 杜英蓓
- 杨春晓
- 王萍
- 胡程
- 葛小燕
- 董迎春
- 陈文月
- 马宁
- 马岳
- 乐建军
- 代红阳
- 任丽丽
- 何伟
- 余宁
- 余春林
- 侯治伟
- 冯冬华
- 刘召玲
- 刘国涛
- 刘姝
- 刘惠玲
- 刘惠玲1
- 刘晓妮
- 刘梦圆
- 刘沫
- 刘洋
- 刘琼
- 刘蓉
- 刘青
- 刘静
- 单英
- 卢娜
- 卢小根
- 卢钰
- 史俊巧
- 吕华斌
- 吕玉梅
- 吕颖
-
-
袁诗逸
-
-
摘要:
本文就“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创作为范例,讨论“思政+设计”特色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作用特色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的“活化”和艺术设计创作思路拓展的教育效果,从中表现出中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属性,在坚持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目标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总结中职院校以“思政+设计”为主题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创作的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法。
-
-
张欣
-
-
摘要:
科技进步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必需品.教育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完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认识,增强操作实践能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
-
朱媛;
张祖耀
-
-
摘要:
针对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以"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为例,提出思政元素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机制与融入模式.在具体分析"奋斗的幸福观"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分析其融入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并以"创意生活设计"课程为例,详细分析在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入机制与融入模式下及其具体设计指导与设计结果,证明融入机制与模式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的智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同时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
-
曹丽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正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寻求与现代教育需求和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方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应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文章结合产教融合这一背景,首先基于产教融合这一模式下,分析艺术设计课程创新的意义,然后指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
-
姚大斌
-
-
摘要:
艺术设计是技术表现与艺术创造并重的学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实现创意训练和技术表达训练并举的目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无法继续,促使艺术设计类课程转向线上的应急性革命。进入疫情后的教学时代不是在线教学的终止,恰恰是总结经验、梳理方法的新起点,虽然是被动地转移了教学阵地,但是教学目标没有改变,这就需要从直播软件选择、课程设计重构、实施过程把控、直播设备平台搭建等各个方面进行应对和解决问题。文章提出,在被颠覆的教学方式中挖掘更加有效的教学形式,让艺术设计在线直播课程凸显出信息时代的特色和优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
-
陈银
-
-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综合梳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对策,旨在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获得理想教学,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推动艺术设计行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
-
袁媛
-
-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过程中,线上教育是鉴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伴随信息化持续发展,线上教育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备受关注.据此,本文先从有关概念出发,对互联网的涌现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艺术设计课程线上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
-
吕华斌
-
-
摘要: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被挖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部分设计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而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设计课程融入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具有差异性的地域文化融进当地的设计课程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引导艺术设计的从业者和学习者能够深刻体会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工作过程中的运用和推广。
-
-
刘沫;
张泽元;
刘青
-
-
摘要:
中国的信息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师更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炼专业性经验。线上教学已蔚然成风,线下教学仍具备不可替代性,两者如何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在新的高等教育大潮中既要顺应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的大方向,又该如何展现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色?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需要借助数字化教育新技术打造“双线融合”的新业态,灵活机动利用“线上用资源,活动在线下”的原则,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双线融合”方式进行探讨。
-
-
-
-
王湘;
陈健捷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形式语言的特点及在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木质材料在设计上的应用的特点.最后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说明木质材料在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并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展望.在材料实验课中有意识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贯通,帮助学生借助已学到的知识结构进入新的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实验训练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作者申请的《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整合并提升形式语言训练研究》校教改课题,已在陶艺、木艺等材料实验室,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各种材料为媒介,纵向联系设计基础的思路进行试验。将形式语言用于相应的材料实践课程,利用不同材料深化学生对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在材料实验室完成各专业设计项目,触发学生对材料美感的感悟。为进入各个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
-
王湘;
陈健捷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形式语言的特点及在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木质材料在设计上的应用的特点.最后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说明木质材料在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并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展望.在材料实验课中有意识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贯通,帮助学生借助已学到的知识结构进入新的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实验训练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作者申请的《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整合并提升形式语言训练研究》校教改课题,已在陶艺、木艺等材料实验室,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各种材料为媒介,纵向联系设计基础的思路进行试验。将形式语言用于相应的材料实践课程,利用不同材料深化学生对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在材料实验室完成各专业设计项目,触发学生对材料美感的感悟。为进入各个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
-
王湘;
陈健捷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形式语言的特点及在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木质材料在设计上的应用的特点.最后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说明木质材料在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并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展望.在材料实验课中有意识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贯通,帮助学生借助已学到的知识结构进入新的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实验训练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作者申请的《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整合并提升形式语言训练研究》校教改课题,已在陶艺、木艺等材料实验室,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各种材料为媒介,纵向联系设计基础的思路进行试验。将形式语言用于相应的材料实践课程,利用不同材料深化学生对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在材料实验室完成各专业设计项目,触发学生对材料美感的感悟。为进入各个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
-
王湘;
陈健捷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3年CIID第23届哈尔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形式语言的特点及在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木质材料在设计上的应用的特点.最后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说明木质材料在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并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展望.在材料实验课中有意识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贯通,帮助学生借助已学到的知识结构进入新的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实验训练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作者申请的《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整合并提升形式语言训练研究》校教改课题,已在陶艺、木艺等材料实验室,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各种材料为媒介,纵向联系设计基础的思路进行试验。将形式语言用于相应的材料实践课程,利用不同材料深化学生对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通过在材料实验室完成各专业设计项目,触发学生对材料美感的感悟。为进入各个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
-
成朝晖
- 《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非物质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进新世纪设计发展,设计界的大趋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本文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设计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进行思考,阐释了在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之间,研究生设计的课程内容需作从技能型向创造性思维型的战略转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作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战略转移,注重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研究生导师也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与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以促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资源,带动研究生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
-
成朝晖
- 《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非物质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进新世纪设计发展,设计界的大趋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本文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设计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进行思考,阐释了在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之间,研究生设计的课程内容需作从技能型向创造性思维型的战略转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作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战略转移,注重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研究生导师也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与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以促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资源,带动研究生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
-
成朝晖
- 《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非物质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进新世纪设计发展,设计界的大趋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本文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设计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进行思考,阐释了在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之间,研究生设计的课程内容需作从技能型向创造性思维型的战略转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作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战略转移,注重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研究生导师也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与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以促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资源,带动研究生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
-
成朝晖
- 《中国(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非物质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进新世纪设计发展,设计界的大趋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本文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设计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进行思考,阐释了在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之间,研究生设计的课程内容需作从技能型向创造性思维型的战略转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作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战略转移,注重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研究生导师也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与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以促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资源,带动研究生教学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