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
脊髓性肌萎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759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全科护理、临床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国妇儿健康发展促进高峰论坛等;脊髓性肌萎缩的相关文献由429位作者贡献,包括加里·米切尔·卡普、亚娜·纳拉辛汉、伊曼纽尔·皮纳德等。
脊髓性肌萎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591篇
占比:99.98%
总计:437678篇
脊髓性肌萎缩
-研究学者
- 加里·米切尔·卡普
- 亚娜·纳拉辛汉
- 伊曼纽尔·皮纳德
- 卢克·格林
- 哈萨内·拉特尼
- 麻宏伟
- 哈撒尼·拉特尼
- 埃伦·韦尔奇
- 天乐·杨
- 尼柯莱·纳雷什金
- 崔珣奎
- 新·赵
- 玛勒·L·威泰尔
- 阿迈尔·达卡
- 齐红彦
- 曹玲
- 郭文卉
- 刘晶晶
- 南静·张
- 安东尼·A·特普夫
- 晓燕·张
- 马修·G·沃尔
- 卢丽萍
- 周万军
- 宋昉
- 春世·李
- 瞿宇晋
- 蒋莉
- 长勋·李
- 陈光明
- 吴英松
- 姜俊
- 宓真
- 朱海燕
- 李明
- 杨学习
- 王红
- 邢丽贤
- 陈万金
- J.M.威尔逊
- 何晓燕
- 余钟声
- 冯涛
- 凯瑟琳·多萝西·麦卡锡
- 刘之岱
- 刘姗
- 刘小军
- 刘文静
- 刘玲
- 刘福平
-
-
王文俏;
毛姗姗;
马鸣
-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 1)缺陷引起。由于肌肉无力、活动量少、消化道症状以及吞咽困难等原因,患儿发生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概率常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因此SMA的营养管理至关重要。文章就SMA患儿的营养评估、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以及相关营养干预策略进行阐述。
-
-
姚妹;
冯艺杰;
夏雨;
周栋明;
金佳宁;
魏佳;
崔易沁;
毛姗姗
-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规基因诊断方法无法检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易造成诊断延误,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先证者,男性,2月龄,生后哭声低弱、四肢无力,肌电图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采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长片段PCR扩增、连锁分析诊断患儿SMN 1基因为“1^(d)+0”型复合杂合变异(1 d:c.22_23insA)。家系遗传学分析提示母亲为“1+1^(d)”型、父亲为“2+0”型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目前此种遗传模式未见报道。随访先证者并予遗传咨询后指导其母顺利生育1名健康女婴。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的存在将增加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漏诊率,排查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有利于疾病早期精准诊断,避免出生缺陷。
-
-
毛宏元;
李晓凤;
王素云
-
-
摘要:
总结7例脊髓性肌萎缩(SMA)症病人在本院鞘内注射Spinraza注射剂的全病程管理,实施可满足SMA病人疾病的复杂性以及Spinraza注射剂的注射周期性需求,贯穿病人院前、院中、院后的追踪化、一体化、科学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模式,6例病人有序高效开展了2次以上的鞘内注射,7例病人注射后病情均向好转归,全病程管理的开展为其他罕见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借鉴意义。
-
-
邝艳杰;
潘宇琴;
邓晓莉;
李素萍
-
-
摘要:
总结1例1型脊髓性肌萎缩撤机困难患儿经过3次撤机最终成功过渡至无创通气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患儿治疗期间将肺康复护理贯穿始终,运用气道廓清技术联合肢体及呼吸肌被动活动加强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感染、撤机前后的配合护理及诺西那生钠的使用为患儿成功撤机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延续性护理提高患儿居家生活质量,出院后1个月电话回访,患儿状态良好。
-
-
曹延延;
程苗苗;
宋昉;
瞿宇晋;
白晋丽;
金煜炜;
王红
-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肌肉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绝大多数SMA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1,SMN1)的纯合缺失突变所致.而SMN1的2+0基因型个体作为一种特殊的SMA携带者,给携带者筛查以及家系的遗传咨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g.27134T>G和g.27706_27707delAT多态位点变异对于Ashkenazi犹太人群中的2+0基因型个体具有提示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两个多态位点是否在中国人群也具有特异性,本研究纳入了44例家系成员和204例已知SMN1基因拷贝数的对照样本.44例家系成员来自于9个无关的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SMA家系,先证者双亲之一疑似为2+0基因型携带者.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连锁分析进行基因型的鉴定以及多态位点的筛查,最终通过对家系三代成员或多子女家系两代成员的分析确定了9个家系中的10例个体为2+0基因型携带者,多态位点筛查显示1例携带3拷贝SMN1基因的个体同时存在g.27134T>G和g.27706_27707delAT多态位点的变异.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基因型携带者的鉴定,为家系遗传病的诊断提供了精准的遗传咨询.g.27134T>G和g.27706_27707delAT多态位点可能与中国人群2+0基因型个体的关联度较低,尚需寻找中国人群特异的多态位点以提高2+0基因型携带者的检出率.
-
-
黄佳佳;
黄悦
-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性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致死性疾病之一.这类患儿因为全身肌肉萎缩及其他畸形的存在,麻醉存在一定的难度.文章介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型、麻醉管理(麻醉前评估、麻醉方式和药物的选择、术后监护及镇痛)及其治疗进展对麻醉的影响,为拟行手术的SMA患儿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
-
李吉明;
邢清和
-
-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仅次于囊性纤维病的第二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中国人群中携带SMA致病突变的几率为1/84~1/54.目前,SMA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属于致残性疾病,进行人群中SMA致病突变携带者筛查,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产前筛查和遗传咨询,减少SMA患儿的出生,是目前干预SMA行之有效的方法.SMA突变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各有特点,本文对最常用的几种SMA携带者筛查技术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脊髓性肌萎缩携带者筛查提供帮助.
-
-
姚岭松;
林新祝;
沈蔚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伴先天性骨折2型(SMABF 2)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例因ASCC 1基因变异致SMABF 2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为相隔4年出生的同胞兄弟,弟弟为先证者.2例患儿均因生后呼吸浅弱、肌张力低下、多发性关节挛缩收入院,均因呼吸衰竭予有创呼吸支持;均有手指屈曲畸形,双腕关节、双侧膝关节过伸,挛缩,双足内翻.X线摄片均示全身骨骼发育差,骨质菲薄,肋骨细小;先证者为左胫腓骨骨折,先证者哥哥为右肱骨中段骨折.先证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示ASCC 1基因(NM_0011988002.2,OMIM:616867)存在未见报道的纯合错义变异c.913 C>T(p.305 His>Tyr),位于10 q 22.1,父母亲为杂合携带.中国内地尚无ASCC 1基因变异报道.结论 SMABF 2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SCC 1是其致病基因.
-
-
陈瑜毅;
韩蕴丽;
李杏;
黄诗琴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5月确诊的3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SMA患儿中,男女比例1.8:1;6月龄内起病12例(38.7%),~18月龄起病17例(54.8%),18月龄后起病2例(6.5%).首发症状为肌张力低下13例(41.9%),肌力下降9例(29.0%),步态异常5例(16.1%),生长迟缓4例(12.9%).肌无力主要以近端受累为主,下肢重于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在感觉或认知方面均无变化.采用MLPA行基因检测,31例患儿中,SMN 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纯合缺失29例(93.5%),仅外显子7缺失2例(6.5%),均为2型患儿.不同类型SMA的临床表型与SMN1基因缺失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和3型SMA患儿的SMN 2基因拷贝数高于1型,3型SMA患儿的SMN 2基因拷贝数明显高于2型,不同SMA临床表型与SMN 2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96.8%)患儿的父母亲明确诊断为SMN 1基因杂合缺失;1例患儿父亲明确诊断为SMN 1杂合缺失,母亲未检测到.结论 SMN 1基因的检测和分析对SMA患儿具有诊断意义.SMA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与SMN 2基因拷贝数增加呈反比.
-
-
阳娜;
章毅;
潘丽丽;
王秀玲
-
-
摘要:
总结1例脊髓性肌萎缩Ⅰ型患儿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护理体会.鞘内注射前评估病情,做好人员、药品、物品准备,注射过程中配合医生用药,做好病情观察和安抚患儿,注射后做好病情观察和交接班,同时做好健康指导.患儿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4次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运动功能改善.
-
-
袁萍;
蒋莉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比较儿童不同类型脊髓性肌萎缩(SM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6例不同类型的SMA病例,比较其在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缺失检测以及生存状态情况方面的差异.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患儿均表现出对称性肌无力,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9.4%的病例有明显肌萎缩.Ⅰ型病例63.3%出现球麻痹表现,30.3%有反常呼吸,48.5%合并肺炎,30.3%有阳性家族史.有家族史的病例发病年龄小(1.0月),出现球麻痹和反常呼吸的比例为80.0%和50.0%.Ⅱ、Ⅲ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大,肌束纤颤与合并畸形更常见.随访发现部分Ⅱ、ⅡⅢ型病例在一段时间内有运动能力的自发改善.本组病例73.3%检出失神经电位,各型检出神经源性损害的概率无差异性,且不存在年龄因素.本组SMN1基因缺失检出阳性率为90.5%,各型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表型总体之间SMN1缺失类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Ⅰ型病例尤其是有明确家族史的病例,呼吸道管理十分重要.Ⅱ、Ⅲ型病例临床表现有异质性,需长期随访,注意鉴别.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辅助诊断,SMN1基因缺失检测是确诊手段.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基因检测对于不同型别的SMA具有相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