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损伤

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149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临床肾脏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海南省第三届生命科学学术交流大会、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第二届(第21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学术会议等;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文献由47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楠、张智、何立群等。

肾小管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4149 占比:99.31%

总计:24317篇

肾小管损伤—发文趋势图

肾小管损伤

-研究学者

  • 陈楠
  • 张智
  • 何立群
  • 刘玉宁
  • 林金爱
  • 武文斌
  • 任红
  • 俞海瑾
  • 刘伟敬
  • 刘淑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洁
    • 摘要: 肾病泛指肾脏的各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大幅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有各种原发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以及肾血管病变等,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治疗方案的选择则是患者病情控制的关键。
    • 杨榜源; 赵敏; 王明
    • 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但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肾小管损伤与DN中肾脏功能的恶化关系密切,而microRNA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衰老等多种调控机制参与了DN发展中的肾小管损伤过程。本文就microRNA参与DN肾小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今后DN的治疗提供参考。
    • 王晨; 刘鹏; 张红红; 王昀; 李小会; 邱新萍
    • 摘要: 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对尿酸性肾病(HN)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从肾小管损伤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虎加桂枝汤高剂量组(BHJGZ高组)、白虎加桂枝汤中剂量组(BHJGZ中组)、白虎加桂枝汤低剂量组(BHJGZ低组)、别嘌醇组,每组10只。采用腺嘌呤灌胃联合腹部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构建大鼠尿酸性肾病模型,连续造模18 d。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对应药物灌胃,连续干预8周。观察大鼠体质量、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及毛色,检测大鼠血清尿酸(UA)、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通过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高尿酸血症(HUA)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肾小球系膜增生以及肾间质纤维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6周后,白虎加桂枝汤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活动能力、精神状态及毛色好转(P<0.05)。BHJGZ中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Scr水平(P<0.01),BHJGZ中组、BHJGZ高组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BUN水平(P<0.01);白虎加桂枝汤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HUA大鼠血清UA、24 h UTP水平并改善肾组织形态学、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间质纤维。结论:白虎加桂枝汤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减少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延缓HN进展。
    • 姜莹莹; 王靖宇; 孔岩; 王颖; 程静丽; 王珊珊; 单春艳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258例,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测定肾小管标志物β2-微球蛋白(β2-MG)、β-半乳糖苷酶(GAL)、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以上4种标志物均正常者视为肾小管功能正常,任意1种或以上标志物超过上限视为肾小管功能受损。根据肾小管功能是否受损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42例,受损组116例,比较2组间NLR水平差异。根据存在任意1种、2种、3种肾小管标志物异常将肾小管功能受损组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NLR水平差异。另外,分析NLR与β2-MG、GAL、RBP、NAG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受损组NLR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肾小管标志物异常种类增多、肾小管损伤程度加重,NLR水平逐渐升高(P<0.05)。NLR与β2-MG、GAL、RBP、24 h UMA具有正相关性(r分别为0.191、0.152、0.131及0.1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NLR、24 h UMA是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而较高水平的HDL-C为其保护因素。结论NLR与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关系密切,可以反映肾小管损伤程度。
    • 高运; 张苗; 李传艳; 于洋; 张淑霞; 林绍志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尿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潍坊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住院的100例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n=50)及正常尿酸组(n=50)。留尿检测两组患者的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酸浓度及渗透压(UOSM)水平。结果高尿酸组患者的尿β_(2)-MG、RBP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近端小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损伤明显,而对远端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影响不大。
    • 张艺凡; 苏倍倍; 靳津; 应长江; 凌宏威
    • 摘要: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住院治疗的278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g≤UACR<300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mg/g);根据MLR四分位数分为4组(Q_(1)~Q_(4)组);根据MPV四分位数分为4组(Q_(1)′~Q_(4)′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尿液检查。计算ML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α_(1)微球白蛋白/肌酐比值(α_(1)CR),以α_(1)CR作为反映肾小管损伤的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MLR、MPV与肾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LR、MPV对肾小管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MLR、MPV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MLR、MPV四分位数升高,UACR、α_(1)CR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LR、MPV与UACR、α_(1)CR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3、0.367;0.348、0.357,P均<0.01),与eGF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37、-0.330,P<0.05或P<0.01)。ROC曲线显示MLR、MPV判定肾小管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0.671。结论MLR、MPV的升高与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 Ankul Singh S; Chitra Vellapandian; Gowri Krishna
    • 摘要: 目的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本研究主要评估了有毛白花苋根的水醇提取物(HAEAL)对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肾结石的防治作用。方法 使用索氏提取器,将50 g阴干的有毛白花苋根粗研粉末,按照有机溶剂极性递增的顺序,依次通过石油醚(60-80°C)、氯仿和乙醇提取后浓缩。同时,对草药悬浮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和质地进行物理检测。肾结石体外评估通过成核试验、聚集试验和晶体生长试验进行。将30只成年雄性Wistar白化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第一组为阴性对照组,不进行结石诱导并自由饮水28天;第二组为阳性对照组,口服0.75%乙二醇处理14天,并自由饮水28天;第三组为标准组,口服0.75%乙二醇处理14天,第15天至第28天予以750 mg/kg Cystone;第四组为低剂量HAEAL组,口服0.75%乙二醇处理14天,第15天至第28天给予400 mg/kg HAEAL,每天1mL;第五组为高剂量HAEAL组,口服0.75%乙二醇处理14天,第15天至第28天给予800 mg/kg HAEAL,每天1mL;之后进行尿液(尿量、pH值、外观、气味及浑浊度)检验和血清试验。第29天,对大鼠肾脏进行解剖,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肾实质的损伤程度。结果在室温下,悬浮液具有芳香气味,且稳定性良好,无浑浊现象。至第三天,悬浮液未出现颜色及气味的变化,说明该制剂的稳定性可达72小时。阳性对照组的大鼠体重减轻,表明有结石形成及饮水量改变。标准治疗组和HAEAL治疗组在接受治疗后,体重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治疗效果良好。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无明显病变,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肾实质区域出现炎症反应。与阳性对照组相比,HAEAL治疗组大鼠的尿量和尿成分如钙和草酸的排泄均有增加(P <0.01),且清除率也有所提高(P <0.05)。此外,HAEAL治疗组大鼠的尿液pH值显著升高。结论 HAEAL能减少肾结石形成,且具有利尿作用,可促进结石的排出。但对于如何提高悬浮液的稳定性,以制备更好的药物配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黄诗纯; 沈琰; 詹明
    • 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和发生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指标是评估DKD患者肾组织损伤程度和肾功能进展的主要依据,但其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部分早期DKD患者不敏感.因此,亟须寻找拥有较高准确性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近期系列研究表明一些特异性分子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DKD、监测其进展以及判断预后,如肾损伤分子-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和肌醇加氧酶等.这些分子通过特异性反映肾小管细胞损伤进而揭示早期肾组织结构损伤与功能异常,敏感性甚至优于尿微量白蛋白.本文就近年来肾小管损伤的诊断标志物在DKD中的研究新进展同时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做如下综述.
    • 马甜甜; 喻小娟; 苏涛; 杨莉
    • 摘要: 本文报道一例应用唑来膦酸钠后导致肾小管损伤的病例.患者女,64岁,因"乏力1个月余,发现重度低磷血症"人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为以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失磷、失钾、丢失尿酸、正常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及小分子蛋白尿为表现的肾小管功能损伤.回顾病史发现,在治疗肺腺癌过程中,患者长期输注唑来膦酸钠,经调整唑来膦酸钠剂量,肾损伤有部分改善.
    • 张海桥; 段鹏
    • 摘要: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也越来越常见,现已成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生长因子、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等各种发病因素相互存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形成糖尿病肾病.在过去,肾小球损伤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肾小管损伤也是引起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重点就肾小管损伤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的机制进行论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