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
肱骨近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9142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中国骨伤、现代诊断与治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2005骨与软组织肿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肱骨近端的相关文献由1233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中国、唐佩福、于波等。
肱骨近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9142篇
占比:99.71%
总计:119483篇
肱骨近端
-研究学者
- 付中国
- 唐佩福
- 于波
- 刘崇兵
- 张堃
- 徐恩海
- 黄强
- 于秀淳
- 姜春岩
- 张曦
- 张英泽
- 李俊峰
- 梁文魁
- 江道海
- 王伟
- 陈华
- 马飞
- 于贤
- 刘亮
- 刘岩
- 刘欢
- 唐海
- 夏和桃
- 夏洪菁
- 孙玉英
- 常华
- 庄岩
- 张亮
- 张伟
- 张军
- 张殿英
- 张长青
- 彭爱民
- 徐奎
- 徐尧
- 李伟
- 李健
- 李刚
- 李培豪
- 李奉龙
- 杨华清
- 林煜
- 汤月平
- 王文俊
- 禹宝庆
- 翟羽
- 苏佳灿
- 范亮
- 衡立松
- 邹泽鹏
-
-
唐崧杰;
崔红旺;
王挺锐
-
-
摘要:
目的 探究弹性髓内钉并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对儿童肱骨近端骨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弹性髓内钉并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的56例肱骨近端骨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n=56),再将同期于我院行单一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的51例患儿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n=51)。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疗效、治愈时间差异,探究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差异,分析两组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时肢体功能[国际骨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量表(PedsQLTM 4.0)]差异。结果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儿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儿MSTS、PedsQLTM 4.0得分均较术前上升,且观察组患儿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弹性髓内钉并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囊肿的疗效显著,可促进患儿治愈时间缩短,改善患儿肢体功能,提升患儿生存质量,且不会导致并发症增加。
-
-
蔡叔萍;
林贤考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近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行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42例,行经胸三角肌入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基础资料;于术后3个月及半年采用Con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及半年,观察组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及半年,观察组肩关节稳定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肩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恢复效果更佳,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
-
岳海振
-
-
摘要:
目的对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比较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11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取手法复位+超肩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56例,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周、术后12周的JOA评分、Ne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0、11.542、9.952、7.779,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100.00%,对照组为8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3,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骨折复位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良好。
-
-
梁志军;
沈圣兵
-
-
摘要:
cqvip:对于老年人而言,骨质疏松是导致其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折后病患可出现患处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同时还可伴有血管损伤和神经损伤等情况,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在骨折后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1-2]。本次研究在参阅临床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肱骨近端骨折老年病患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
岳海振
-
-
摘要:
目的 对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比较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11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取手法复位±超肩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56例,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周、术后12周的JOA评分、Ne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0、11.542、9.952、7.779,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周时的JOA评分、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8、0.240,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100.00%,对照组为8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3,P<0.05).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骨折复位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良好.
-
-
于佳
-
-
摘要: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法在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在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法、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及肱骨头内翻角等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为患者的及早康复,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
-
于佳
-
-
摘要: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法在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在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法、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肱骨头高度丢失及肱骨头内翻角等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的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为患者的及早康复,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
-
王良铭
-
-
摘要:
目的探究锁定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抽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盲分组方式划分为参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参照组对患者施行的治疗方式为锁定加压钢板,观察组对患者施行的治疗方式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10.59±6.57)min、(13.67±1.14)周、(101.83±9.77)mL、(5.26±2.15)d,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5.01±1.39)分、(64.12±2.97)分、(70.23±2.81)分,治疗后1 d、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2周的疼痛程度分别为(5.39±1.05)分、(2.41±0.68)分、(1.17±0.42)分,其各项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5、2.453、29.644、10.191、7.356、8.723、6.472、2.364、9.852、7.058,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5)。结论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性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出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与不良反应,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其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
-
-
-
张春才;
王爱民;
许硕贵;
苏佳灿;
禹宝庆;
王家林;
沈洪兴;
徐卫东;
刘文德;
梁雨田
- 《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探索肱骨头解剖颈至外科颈及肱骨近端干段骨折、骨不连的内固定新技术.方法:取生物记忆金性能与肱骨近端解剖生理特征,研制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ProximalhumerusmemoryconnectorPHMC材料镍钛合).临床应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共22例,平均年龄41.7岁,平均随访18.5个月.结果: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平均3.6月;骨不连骨性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骨愈合形式均呈骨板样骨替代,未见凌乱骨痂出现.PHMC术后弃用外固定,创伤反应(7-12d)后,主动渐进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按MichaelReese评分平均88.5分.结论:PHMC能有效治疗肱骨解剖颈始至肱骨近端的各类型骨折与骨不连,亦为减少该部的假体关节置换,探索了新路.
-
-
于秀淳;
刘晓平;
周银;
李开华
- 《2005骨与软组织肿瘤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同侧锁骨翻转修复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应用该方法治疗6例肱骨近端骨肿瘤.男2例,女4例,年龄平均28.9岁.骨巨细胞瘤3例,软骨肉瘤、转移癌和骨纤维肉瘤术后复发各1例.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失访,5例随访6~40个月.1例死亡,1例移植锁骨骨折,3例骨愈合良好,2例显示锁骨增粗. 结论:同侧锁骨翻转是修复肱骨近端肿瘤性骨缺损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
-
-
张春才
- 《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探索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内固定的新技术.方法:利用镍钛合金与肱骨近端解剖生理的特性和特征,研制肱骨近端记忆接骨器(Proxima1 humerus memory connector PHMC).临床应用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16例,平均年龄43.5岁,平均随访2.7年.结果:畸形愈合与骨不连病例术后均得到矫正并愈合,时间平均3.2月,骨折病例全部愈合,时间平均2.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弃用外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按Michael Reese评分平均85.5分.结论:PHMC的记忆接骨术,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不连提供了一种新而有效的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