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郁证

肝郁证

肝郁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医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0215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5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等;肝郁证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谢鸣、吕志平、任健等。

肝郁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1.6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0215 占比:98.16%

总计:10406篇

肝郁证—发文趋势图

肝郁证

-研究学者

  • 谢鸣
  • 吕志平
  • 任健
  • 常德贵
  • 梁文娜
  • 沈建英
  • 钱梦
  • 陈家旭
  • 冯玛莉
  • 吴正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秋萍; 吴忧; 沈建英; 黄睿婷; 梁文娜
    • 摘要: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对血清中PROG(孕酮)、T(睾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采用双侧卵巢去势手术加上经典的CUMS(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方法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的大鼠模型,用柴胡疏肝散在造模同时进行灌胃干预,共计21 d。造模前后2次进行行为学实验;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相应指标PROG(孕酮)、T(睾酮)的含量。结果在旷场实验结果中,模型组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较正常组均下降(P0.05);ELISA实验结果中,模型组的睾酮、孕酮水平比正常组均下降(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提高大鼠血清中的睾酮激素水平。
    • 黄曾艳; 彭春丽; 黄曼萍; 刘永源; 李春燕; 梁东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肝郁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8周龄雄性ApoE-/-小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肝郁组每组各10只,8周龄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其余组给予高脂饮食,采用高脂饲养加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方法制作肝郁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6 min强迫游泳实验评价肝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各组干预12周后用苏木精-伊红、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损伤程度。检测小鼠外周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含量;外周血血浆中性粒细胞总数(neutrophils,NEU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CRP mRNA水平。结果:行为学实验表明肝郁模型小鼠焦虑指标增高(P<0.001),自发活动和探索行为减少(P<0.001),绝望行为时间延长(P<0.001)。与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高脂组比较,肝郁组小鼠主动脉AS程度加重,体质量、TC、TG、LDL-C含量升高(P<0.05),HDL-C含量降低(P<0.05),NE表达量增加(P<0.05),血浆NEUT、hs-CRP、肝脏CRP mRNA表达量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郁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存在更加严重的炎症和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速了AS易损斑块形成。
    • 王春景; 曹爽; 何惠昌; 范文艳; 刘光伟
    • 摘要: 肝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情绪低沉、胸胁及少腹部胀满疼痛、喜叹息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女性较为多见^([1])。其病情的轻重与发病的时间、肝郁的程度、郁滞的部位及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将其归属于神经官能症,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多从抗抑郁及心理疏导对症治疗,存在服药时间长、停药易复发、副作用较大等因素,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药因其安全高效、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改善肝郁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预后转归中发挥出特色与优势。
    • 黄琰钰; 林雪娟; 陈杭; 兰萌; 吴冬梅; 刘文杰; 刘艳红
    • 摘要: 目的:检测子宫蜕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多肽(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及下游靶蛋白表达,从血管生成途径探讨胚胎停育肝郁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45例胚胎停育患者和15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蜕膜组织中VEGF、C型凝集素家族14A(C-type lectin clomain containing 14A,CLEC14A)、CD81、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胚胎停育组子宫蜕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郁证比较,非肝郁证子宫蜕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胚胎停育组子宫蜕膜组织中CLEC14A、VEG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郁证比较,非肝郁证子宫蜕膜组织中CD8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停育肝郁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子宫蜕膜组织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 黄睿婷; 张鹏横; 阮璐薇; 任秋萍; 梁文娜
    • 摘要: 情志变化是围绝经期肝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亦是肝郁病理的外在表现,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肝调节情志的调控因素复杂,其中以大脑的中枢调控为主,而神经环路又是中枢调控的基本单位.因此,本文以肝脑相维为切入点,从肝调节情志所涉及的神经环路角度,揭示围绝经期肝郁证的病理机制,旨在丰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科学内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策略.
    • 沈晓英; 陈菊华; 张力
    • 摘要: 目的 观察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郁型更年期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围绕2018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121例肝郁型更年期睡眠障碍患者展开,对患者资料进行调查查证,发现其中61例患者使用西药艾司唑仑治疗,将其纳入参照组,60例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纳入研究组,对比2组睡眠质量、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睡眠质量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睡眠时间高于参照组,PSQI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参照组75.41%,P<0.05.证研究组各症状积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5.00%低于参照组21.31%,P<0.05.结论 肝郁型更年期睡眠障碍患者使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更好,药物使用后疗效显著,可以改善中医症状,控制不良反应,药物整体治疗符合患者的治疗要求.
    • 陈冬雪; 钱占红; 夏聪媛; 马茹; 徐愿; 张丽颖
    •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饥饿素/生长激素促分泌性受体/γ-氨基丁酸(Ghrelin/GHSR-1a/GABA)通路的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建立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胃食管反流病组、肝郁证组、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每组11只.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制备胃食管反流病模型,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中医肝郁证模型,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进行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食管上皮HE病理观察,检测血清及胃组织Ghrelin、下丘脑GABA和GHSR-1a表达.结果 分别与正常组、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糖水偏好比和旷场实验总穿格数降低(P<0.01)、中央区持续停留时间缩短(P<0.01),血清中Ghrelin含量增高(P<0.01),胃组织中Ghrelin阳性细胞表达数及下丘脑GHSR-1 a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下丘脑中GABA含量降低(P<0.05).结论 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可以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该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血清及胃Ghrelin表达增高,下丘脑GHSR-1 a蛋白表达增高、GABA含量降低.
    • 钱梦; 岳晨; 杨宗纯; 朱昊如; 范方馨; 谢鸣
    • 摘要: [目的]探查肝藏血中肝郁血滞病机的现代内涵.[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20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建立肝郁证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的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与体质量的变化,于第2周末和第4周末进行糖水实验和旷场实验及检测下述指标水平: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5-羟色胺(5-HT)、皮质酮(CORT)、抗凝辅助因子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及游离蛋白S(FPS);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肝郁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体质量第1~4周均显著降低,活动状态和情绪睡眠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水偏嗜度第2、4周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爬行里程数第2周明显增加(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0.05),中央区停留时间、爬行里程数第4周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浆5-HT水平第2、4周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浆CORT水平第4周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NE第4周水平明显降低(P<0.01).(2)血滞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第2周的PT、APTT、TT均明显降低(P<0.01),FIB明显升高(P<0.05),3 min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第4周的中切、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P<0.01),PT和APTT均明显降低(P<0.01),FIB明显升高(P<0.05),1、3、5 min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1),PC、FPS、AT-Ⅲ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证模型大鼠造模期间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郁证表现,而且还伴有血液黏度增高和凝血功能增强及肝脏对凝血因子及抗凝辅助因子平衡调节的异常.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阐释中医肝郁血滞病机的现代内涵.
    • 李大年; 郑燕婷; 刘玉洁; 于征淼; 彭皓均; 皮立宏; 林长峰; 邱士军; 崔英
    • 摘要: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研究肝郁证患者局部脑区神经活动变化规律,为肝郁证患者大脑内在神经机制改变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择肝郁证组(肝郁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健康受试者)各66例,采集2组Rs-fMRI数据,运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进行分析,将肝郁证患者异常脑区的ALFF值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病程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证组患者右侧梭状回ALFF值明显升高;左侧岛叶,右侧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及左侧额上回的ALFF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9体素).肝郁证患者右侧额中回ALFF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351,P=0.005),左侧额上回ALFF值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r=-0.257,P=0.042).结论 肝郁证患者存在多个脑区ALFF值改变,包括梭状回、岛叶及额叶,显示出肝郁证患者脑功能内在变化.
    • 李少波; 任健
    • 摘要: 多脏腑复合型不孕证病机较为复杂,以肾虚为本,夹杂肝郁或脾虚,或血瘀、痰湿。故在辨证治疗时,应综合施治,标本兼顾,本脏为主,兼顾他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