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72441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磁共振成像、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由13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陵、方继良、曹丹娜等。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72441 占比:99.98%

总计:1172725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发文趋势图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研究学者

  • 李晓陵
  • 方继良
  • 曹丹娜
  • 王丰
  • 吴宝林
  • 孙继飞
  • 张玉梅
  • 杨泽坤
  • 王智
  • 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迎新; 葛曼玲; 陈盛华; 宋子博; 谢冲; 杨泽坤; 王磊; 张其锐
    • 摘要: 癫痫是世界常见的典型脑内异常神经放电导致中枢认知功能网络失调的神经疾病。作为当今先进技术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其功能连接(fMRI-FC)可为评估脑功能提供科学的检测指标。在此提出参照健康人的癫痫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异性模型,提取致痫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试图在高阶计算fMRI-FC,以提高其检测精准性,并在机器学习中验证特异性模型的分类性能。首先,取20例结构像海马阳性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左、右致痫侧各10例)和139例健康人的rfMRI数据;其次,以FC为边搭建脑功能网络,分别计算患者和健康人的4个局部节点指标;再次,以健康人为参照,构建脑功能网络的特异性模型。通过差值统计和ROC曲线分析,提取4组对致痫侧敏感性高的单一节点指标和1组其指标融合作为特征,分别采用留一法和随机验证分析其分类效果;又基于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构建非特异性模型同上述操作并比较,以强调特异性模型的优势。结果表明,脑功能网络特异性模型在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征向量上表现出更好的分类性能,留一法和随机验证平均分类精度达100%和95.0%±8.7%。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异性模型能有效地提取致痫侧脑功能网络特征,为机器学习方法辅助fMRI-FC定位癫痫脑致痫侧提供一种新思路。
    • 王雪彤; 董晓熹; 李淑宇
    • 摘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探索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稳定型轻度认知障碍(stabl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MCI)及进展型轻度认知障碍(progres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MCI)患者分类的影响,提取有助于AD及MCI诊断的潜在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材料与方法使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数据集,包含47名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s,NC),66名s MCI,24名p MCI和29名AD患者。本文使用基于多任务学习的稀疏凸松弛交互结构优化(multi-task learning-based sparse convex alternat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MTL-s CASO)方法提取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并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完成AD/MCI/NC的三分类及s MCI/p MCI的二分类任务。此外,采用双样本t检验来计算分类过程中最具辨识力的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P<0.05)。结果相比于通过传统皮尔森相关构建的功能连接的分类结果(73.49%),基于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AD/MCI/NC的三分类准确度达到了85.54%。此外,使用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对sMCI/pMC的分类性能(86.67%)要优于使用皮尔森相关得到的功能连接的分类性能(75.56%)。在分类过程中最具辨识力的功能连接,其连接强度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蕴含更多个体特性的个体特异性连接可提高对AD及MCI识别准确度,个体特异性功能连接有望作为AD及MCI诊断的潜在神经影像学标志物。
    • 田静; 赵莲萍; 柳瑞芳; 陆亚姗; 黄刚; 龚瑞; 梁丰丽; 高艳艳; 张文文
    • 摘要: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小脑CrusⅠ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异常模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T2DM患者(n=78)作为T2DM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受试者(n=57)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临床变量、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以小脑双侧CrusⅠa、CrusⅠb为种子点计算全脑FC。统计分析两组间FC差异、临床变量、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显著增高,认知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T2DM左侧小脑CrusⅠa与左侧舌回/小脑Ⅳ~Ⅴ小叶间的FC显著降低,右侧小脑CrusⅠb与右侧额下回三角部间FC显著增加(高斯随机场校正,单体素P<0.005,簇大小P<0.05);后者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0,P=0.01)。结论小脑亚区与多个核心脑区间异常的FC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认知受损、共病抑郁、焦虑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
    • 张辉; 丁菊容; 鄢成东; 奉晨宇; 李原; 刘乙宏; 张玉娇; 丁鑫
    • 摘要: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表现为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实质性的受损,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交流,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是一种在静息状态下无创地探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新兴技术,常被用于研究WML患者认知行为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本文综述了rs-fMRI分析方法在WML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静息态网络、图论分析和低频振幅。
    • 杨洋; 芮钱芸; 陈祥; 韩舒婷; 吴晓娟; 薛群; 李勇刚
    • 摘要: 目的探究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4名NMOSD患者及39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将患者根据认知评估划分为认知障碍组(n=16)及认知保留组(n=18),采用ALFF及ReHo分析探究认知障碍组、认知保留组患者及健康对照三组间自发性脑活动的差异。基于MATLAB的DPAB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两两对比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3组受试者的ALFF及ReHo脑图进行组间比较,提取差异脑区的ALFF及ReHo值与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认知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认知障碍组左侧尾状核及海马旁回ALFF值显著高于认知保留组,左侧尾状核ALFF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左侧中扣带回Re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差异脑区的平均ALFF值、平均ReHo值与NMOSD患者多项认知测试分数显著相关,左侧尾状核、海马旁回的ALFF值与患者的复发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左侧海马旁回、尾状核及中扣带回的自发活动异常可能参与了NMOS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机制。
    • 袁小佳; 李小圳; 徐彧; 杨燕; 刘蕾; 王伟涛; 赵思敏; 杜丰夷; 钟利群; 陈正光; 赵天佐
    • 摘要: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功能连接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讨梅尼埃病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梅尼埃病发作期患者12例和健康对照组12例,进行rs-fMRI扫描,基于REST-plus软件,以双侧丘脑为感兴趣区,比较两组脑功能连接差异;运用肯德尔一致系数局部一致性(Kendall′s coefficient concordance regional homogeneity,KCC-ReHo)和相干性局部一致性(coherence regional homogeneity,Cohe-ReHo)两种方法分析数据,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eHo值。结果梅尼埃病患者组双侧丘脑和右侧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KCC-ReHo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减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Cohe-ReHo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小脑、左侧颞下回,减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右顶上回、右侧楔前叶(Alphasim校正,校正后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梅尼埃病患者脑功能连接和ReHo值均发生改变,主要涉及中枢前庭系统和视觉皮层相关脑区,可能与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 何文娟; 谢琦; 王雅杰; 谭智霖; 廖炎辉
    • 摘要: 目的探索功能脑网络拓扑属性在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中的改变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共纳入28例MCI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采集所有受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图像后,利用GRETNA(Graph Theoretical Network Analysis)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功能网络构建,然后利用图论分析方法计算网络拓扑属性,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Bo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方法对结果进行校正。结果与NC组相比,MCI组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Cp)及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Eloc)均下降,下降最明显的脑区主要位于视觉及听觉功能相关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局效率(global efficiency,Eglob)升高(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CI患者的Cp及Eloc较NC组明显下降,且以视觉及听觉功能相关的脑区下降最明显,其有可能成为MCI准确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胡译心; 于峰; 张久权; 唐玉; 邓永春; 余宏; 谭勇; 刘代洪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初诊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1周期后脑的自发性和同步性功能活动的短期纵向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名行NAC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行NAC前(timepoint 0,TP0)和行NAC第1周期后(timepoint 1,TP1)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和神经心理测试。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用于评估所有被试的自发性和同步性脑活动,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纵向比较,并对rs-fMRI参数与神经心理测试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TP0相比,乳腺癌患者在TP1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其余神经心理测试评分在两次评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1的右侧额中回、右侧岛叶及左侧背外侧额上回的ALFF值显著降低(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其中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的FC在TP1显著增高(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此外,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在TP0的ALFF值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在TP0和TP1间的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29,P=0.016);TP0和TP1之间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额中回之间功能连接z值的差值与TP0和TP1之间连线测试A型(trail making test A,TMT-A)耗时差值呈显著正相关(ρ=0.443,P=0.012)。结论NAC在早期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脑自发性及同步性脑功能活动,涉及执行功能以及情绪调控等相关脑区。
    • 杨旭; 李晓陵; 马翠松; 高胜兰; 王鹏; 孙旭晨; 苑媛; 赵佩
    • 摘要: 偏头痛属于常见的特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度流行、迁延难愈等特点。针刺治疗对于偏头痛疗效肯定,安全且经济,但其治疗中枢机制尚未明确。而功能磁共振(fMRI)可以客观、间接地显示针刺时脑激活区的改变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回顾近年来基于fMRI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偏头痛时引起了脑部功能结构,脑部血流及脑功能网络的特异性改变,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本文归纳总结了实下任务态fMRI、静息态fMRI及功能连接在针刺诊疗偏头痛中的应用,探讨fMRI与针刺治疗偏头痛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 柏拉拉; 杨伟; 周淼; 黄国飚
    • 摘要: 本研究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评估脑功能分区、灰质体积变化的临床价值。选取34例PHN患者(PHN组)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查,对比PHN组和对照组的低频振幅值的差异。结果显示,PHN组患者在脑干、左右侧颞叶、左右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前部、右侧顶叶的低频振幅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HN组患者在左右侧岛叶、额中回、左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梭状回的低频振幅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HN患者脑干、左右侧颞叶、左右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前部、左侧顶叶的低频振幅增高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左右侧岛叶、额中回、左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梭状回的低频振幅减低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静息状态下,PHN患者各脑功能区较正常人群发生改变,可能与患者痛觉感知水平增加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