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脑

小脑

小脑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03篇;相关期刊605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等;小脑的相关文献由370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勇、刘斌、张军等。

小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9 占比:90.7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1.70%

专利文献>

论文:103 占比:7.60%

总计:1355篇

小脑—发文趋势图

小脑

-研究学者

  • 刘勇
  • 刘斌
  • 张军
  • 范光丽
  • 隋汝波
  • 刘学政
  • 王登高
  • 颜光美
  • 刘蓉
  • 彭聿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瑞可; 李桂芳; 李莉; 杜学谦; 李桂莲
    • 摘要: 目的利用颅脑超声检测并评估极低出生体质量(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校正胎龄40周时小脑结构发育特点。方法胎龄0.05)。超早产儿组小脑横径小于极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P0.05)。对小脑横径进行头围校正,早产儿组校正后小脑横径为(4.27±0.44)cm,小于足月儿组横径(4.44±0.3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5)。未发现早产儿小脑横径和小脑蚓部高度与其出生前或出生后的临床因素有相关性。结论胎龄<32周的VLBW早产儿发育至校正胎龄40周时,存在小脑外侧区结构发育迟缓可能,中线区结构可发育维持在正常水平,且超早产儿的发育迟缓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 杨磊; 杨华丽; 于玲; 秦伟; 胡红梅; 白明悦; 潘燕; 胡文立
    • 摘要: 目的探讨伴小脑外病灶的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临床影像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老年急性小脑梗死患者199例,根据梗死灶累及部位分为单纯小脑梗死组102例,伴幕下梗死组58例和伴幕上梗死组39例。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进行病因判断。结果3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小脑梗死组眩晕比例明显高于伴幕下梗死组和伴幕上梗死组,肢体无力比例明显低于伴幕下梗死组和伴幕上梗死组(P<0.05)。与单纯小脑梗死组及伴幕上梗死组比较,伴幕下梗死组头痛比例明显降低(1.7%vs 13.7%和17.9%),高血压(89.7%vs 73.5%和69.2%)、眼震(27.6%vs 13.7%和10.3%)、共济失调(46.6%vs 28.4%和12.8%)、椎动脉颅外段(69.0%vs 52.0%和43.6%)和基底动脉(65.5%vs 35.3%和38.5%)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一半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伴随小脑外的病灶。单纯小脑梗死与伴小脑外梗死的患者在常见临床症状以及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田静; 赵莲萍; 柳瑞芳; 陆亚姗; 黄刚; 龚瑞; 梁丰丽; 高艳艳; 张文文
    • 摘要: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小脑CrusⅠ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异常模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T2DM患者(n=78)作为T2DM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受试者(n=57)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临床变量、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以小脑双侧CrusⅠa、CrusⅠb为种子点计算全脑FC。统计分析两组间FC差异、临床变量、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显著增高,认知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T2DM左侧小脑CrusⅠa与左侧舌回/小脑Ⅳ~Ⅴ小叶间的FC显著降低,右侧小脑CrusⅠb与右侧额下回三角部间FC显著增加(高斯随机场校正,单体素P<0.005,簇大小P<0.05);后者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0,P=0.01)。结论小脑亚区与多个核心脑区间异常的FC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认知受损、共病抑郁、焦虑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
    • 罗旺启; 蒋飚; 孙琪; 董飞; 陈琴蓝
    • 摘要: 目的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HB)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8月至2021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3例HB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93例HB患者共217个瘤体,单发173例,多发20例。以瘤体MRI表现分为4型:囊型(20个),囊实型(95个),实型(70个),实性小结节型(32个)。囊型典型表现为信号均匀的类圆形、边界清楚的囊腔,囊壁无强化或部分强化;不典型表现为囊壁厚薄不均、强化不均匀。囊实型典型表现为囊腔伴附壁结节,结节均匀强化,血管样强化,边界清晰似“刀削”,粗大引流血管呈“脐带”征,结节可囊变呈“囊中囊”征;不典型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分叶,信号混杂,壁结节形态不规则。实型典型表现为明显强化的结节或肿块,边缘可分叶,瘤内常见粗大的“血管流空”、周围可见引流血管呈“脐带”征、“瘤内出血”,周围脑水肿;不典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信号混杂,边界不清。实性小结节型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强化均匀的小结节,可伴随“晕环状”脑水肿;不典型表现为“小结节大水肿”征,小结节环形强化、强化不均匀。结论认识小脑HB典型和非典型MRI表现,有利于术前正确诊断。
    • 丁晓晨; 袁婕; 陈杰; 郭华峰
    • 摘要: 目的 研究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步行障碍、平衡功能及磁共振波谱(MRS)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IS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小脑r TMS治疗,常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假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的步行障碍指标[步幅、步频、步态周期、起立步行测试(TUG)]、平衡功能[患肢负重占比、闭眼稳定性指数(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MRS指标[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Cr、N-乙酰天冬氨酸(NAA)/Cr]。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步幅、步频、步态周期、TUG分别为(0.48±0.14) m、(1.12±0.30)步/s、(1.27±0.20) s、(23.26±1.83) s,明显优于常规组的(0.41±0.11) m、(0.99±0.20)步/s、(1.40±0.32) s、(24.49±2.7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负重占比、闭眼SI、BBS评分分别为(49.07±6.06)%、27.32±3.48、(45.81±5.07)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45.34±6.10)%、32.33±5.46、(40.49±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Cho/Cr、Lac/Cr、NAA/Cr分别为1.32±0.32、0.50±0.14、1.62±0.37,明显优于常规组的1.82±0.45、0.75±0.21、1.40±0.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脑rTMS可明显改善IS患者的步行障碍和平衡功能,这可能是与其能够调节大脑皮层代谢相关。
    • 翁雅婧; 吴毅; 刘罡; 程会兰; 谢鸿宇; 田闪
    •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小脑至少通过3个机制影响肌张力障碍的发病:(1)小脑传出信号模式异常;(2)小脑和基底节核团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3)小脑细胞形态或结构出现异常。人类研究主要从临床及病理、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3个方面探索小脑在肌张力障碍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以往观点认为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及协调运动,而肌张力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区的一种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提出,小脑被认为是与肌张力障碍有关的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发展,针对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也逐渐展开。经颅磁刺激(TMS)是人类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之一。利用强度不断变化的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脑皮质层产生局部电流。rTMS是TMS的传统刺激模式。低频磁刺激(≤1 Hz)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1 Hz)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θ节律爆发刺激(TBS)是一种新型的rTMS方式。间歇性TBS(iTBS)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连续性TBS(cTBS)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基于“小脑-大脑抑制”理论发现,TMS可以通过调节“小脑-大脑抑制”改善症状。iTBS对小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了运动皮层随后的联合可塑性的发展,而cTBS对小脑皮层的抑制则增强了运动皮层随后的可塑性。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高级脑功能刺激调控靶点。
    • 程秀; 张鹏飞; 王俊; 王瑾; 李佳辰; 李洁; 张静
    • 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基底节疾病,故大多数关于PD的研究都集中在基底神经节,而小脑常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证据均表明小脑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均存在明显的改变,且这些改变与运动、认知、睡眠功能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的改变进行总结,结果发现PD患者小脑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自发性神经元活动的异常以及灌注模式的改变等。但是目前为止,有关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改变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还没有一种有关PD特异的萎缩模式或相关的特异性影像指标。未来有望从小脑的角度出发,寻找早期诊断PD的敏感性神经影像生物标记物。
    • 侯留杰; 栗河舟; 吴娟; 王延佳; 杨坡; 肖沛; 刘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超声评估适于胎龄儿(AGA)、小于胎龄儿(SGA)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新生儿脑发育差异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90例新生儿,AGA组96例,SGA组63例,FGR组31例。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48 h内使用颅脑超声测量胼胝体长度、胼胝体-顶点长度、小脑蚓部高度、小脑蚓部前后径。比较AGA组、SGA组及FGR组各颅内结构测量值的差异,分析围生期因素对颅内结构测量值的影响。结果 (1)与AGA组比较,FGR组胼胝体长度[(35.38±3.97)mm比(37.51±3.40)mm;t=3.121,P=0.002]、胼胝体-顶点长度[(41.07±3.77)mm比(42.62±3.72)mm;t=2.083,P=0.039]、小脑蚓部高度[(19.17±2.85)mm比(20.76±2.90)mm;t=2.801,P=0.006]均较低,SGA组小脑蚓部高度明显小于AGA组[(19.23±2.40)mm比(20.76±2.90)mm;t=3.451,P=0.001]。FGR组与SGA组各颅内结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颅内结构测量值均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B=0.751、0.883、0.885、0.785,P均<0.001)。在调整出生体重、子痫前期、剖宫产等混杂因素后,宫内生长迟缓与新生儿脑发育仍有相关性(B=0.183、0.249、0.143、0.311,P<0.05)。结论 FGR新生儿脑发育明显落后于AGA,颅脑超声对评估FGR新生儿脑发育差异有重要临床价值。
    • 李佳辰; 刘光耀; 黄文静; 李敏; 程秀; 李洁; 张静
    • 摘要: 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熟知的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衡。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从小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的角度对癫痫发生机制进行探索,目前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癫痫患者的小脑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本文针对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影像学中小脑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改变。对既往研究进行总结,发现TLE患者小脑体积萎缩、小脑与大脑之间白质通路和小脑-海马相关联系的改变、小脑与大脑部分脑区功能连接障碍以及小脑在警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等网络中的作用。小脑还与TLE患者认知能力、执行控制能力、语言能力及记忆力的减退有关。同时小脑的灌注和代谢也存在异常。利用先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进一步阐明小脑在TLE中发挥的作用,揭示TLE的病理生理机制,使小脑在未来成为TLE的潜在治疗靶点成为可能。
    • 李尚霖; 万新华; 刘芳
    •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不自主收缩,引起身体不同区域重复出现异常运动或姿势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楚。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肌张力障碍为基底节病变,最近研究结果提示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综合临床症候、影像征象、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对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