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云南丽江
  • 出版时间: 2008-0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学科。中医学是在广泛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西医学理论是在实验基础上,结合当代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认识,进而通过临床验证而形成的。中西医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临床诊断与治疗问题。探讨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学的关键在于寻找研究切入点,在继承传统中医诊断学术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中医诊断学逐渐由宏观描述机能现象向微观阐明病证机理,由定性的经验医学向定量的现代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发展。
  • 摘要:在以往中医血液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生物学最近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医模型理论方法,可以把中医藏象解释为机体内环境的五个功能模块,目前在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模块应该优先于网络分析,并从理论、网络生物学实验研究和复杂系统研究上给予证明.
  • 摘要: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信息科学可以为中医学提供充分的科学理论解读、科学信念支持和方法技术支持。中医学具有学科交叉的优良传统,中医学、信息科学两个学科在系统理论、观念、原理上的结合,创立信息中医学,将实现中医学整个学科的突破性进展,是中医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信息中医学是以信息方法为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人的生命整体层次的信息的医学。创立信息中医学的关键问题是确定1.气血是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天然载体,直接从气血获取生命信息将减少信息失真;2.气血(血液组织液)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丰度;3.指纹图谱是适宜的方法;4.制作动态连续的指纹图谱,是构建信息中医学的动态的、有时间变量的生命信息模型的前提.
  • 摘要:中医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了解,并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另外,西医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也是通过问、触、扣、听等方法对病人进行诊断、处方用药.在这些环节中我们认为有些诊法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比如在问诊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式人体生物钟干支组合、相互作用等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对干支的属性与疾病的联系作为辨证的诊法之一,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探讨的手段。中式人体生物钟诊法的理论依据是将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基础理论并借鉴现代生物学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预防、基础医学的一种尝试。我们认为对中西医学无论是从理论基础、医学实践还是对预防保健的指导作用、丰富现代医学模式中环境因素的内容,均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所谓中式人体生物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区别与国内外用人的出生年月日为基准,预测个体的体力、智力、情绪等周期变化的人体生物钟理论;我们把中医运气学说中记录运气特征的干支历作为工具;将其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用来记录人出生肺循环建立时的时间形式,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记录方法.通过分析中式人体生物钟的干支组合、相互作用、运行规律、影响因素,并将其与人的健康、易患疾病、亚健康等方面的可能联系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论.
  • 摘要: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中医病证诊断体系,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药科技竞争力的关键。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中医病证,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是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最活跃、最深入、最见成效的领域之一,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现标准)在血瘀证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标准距今已21年,在生命科学、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该标准已很难适应目前临床实际,并已成为血瘀证研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 摘要:目的:探讨清末以前诊舌色的含义及其概念的演变.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收集清末以前古医籍中诊舌色的内容.结果:清以前,诊舌色的内容是舌面的整体颜色,并不区分舌质颜色和舌苔颜色。清代中晚期提出了舌质和舌苔的概念,从而使诊舌质颜色与舌苔颜色被区分开来.结论:舌质与舌苔的区分,促进了舌诊理论与舌诊技术的发展。
  • 摘要:50至60年代,“辨证论治”最初被拟定为中医学的学术特色时,“证”的概念简单而清晰,是主要用以强调中医学把握疾病的“性质(本质),"的学术特征.“证”被划定为“病性”的范畴,“八纲”是最为重要的病性特征,“辨证”被基本定义为“辨八纲”,辨八纲,是这一时期所描述的“辨证”的核心内容。
  • 摘要:系统生物学以其系统论观点,致力于通过各种级别的生物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是实现了对“证”这种系统论的本征生物表型模式的观测和分类,并加以调节以改变人体状态。由于健康管理主要是对从健康到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所谓“亚健康”态)的潜在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与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正是基于对“证”这一生物表型模式的量化识别经知识发现的途径遍及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为“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方法及结果:在无创检测人体的宏观整体系统属性的基础上,采用有示教的机器学习算法凭籍严格的基于流行病学的有创型前瞻性模型为示教标准,而开发出低成本且易于推广应用的无创型健康风I硷评估模型的通用建立方法。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人体经络评估模型.基于笔者在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的“证”及“辨证施治”过程量化方面的工作基础,因而继之可依据健康评估预警病名下“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分型原则实施“亚健康”干预,由此构成的中医药“治未病”专家系统就有可能使中医药“治未病”的科研成果及成功硅验具有可比性和重复性。
  • 摘要:中医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了解,并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另外,西医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也是通过问、触、扣、听等方法对病人进行诊断、处方用药.在这些环节中我们认为有些诊法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比如在问诊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式人体生物钟干支组合、相互作用等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对干支的属性与疾病的联系作为辨证的诊法之一,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探讨的手段。中式人体生物钟诊法的理论依据是将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基础理论并借鉴现代生物学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预防、基础医学的一种尝试。我们认为对中西医学无论是从理论基础、医学实践还是对预防保健的指导作用、丰富现代医学模式中环境因素的内容,均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所谓中式人体生物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区别与国内外用人的出生年月日为基准,预测个体的体力、智力、情绪等周期变化的人体生物钟理论;我们把中医运气学说中记录运气特征的干支历作为工具;将其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用来记录人出生肺循环建立时的时间形式,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记录方法.通过分析中式人体生物钟的干支组合、相互作用、运行规律、影响因素,并将其与人的健康、易患疾病、亚健康等方面的可能联系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论.
  • 摘要:50至60年代,“辨证论治”最初被拟定为中医学的学术特色时,“证”的概念简单而清晰,是主要用以强调中医学把握疾病的“性质(本质),"的学术特征.“证”被划定为“病性”的范畴,“八纲”是最为重要的病性特征,“辨证”被基本定义为“辨八纲”,辨八纲,是这一时期所描述的“辨证”的核心内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