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第十二届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学术会议
2013年第十二届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学术会议

2013年第十二届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3-08-02

主办单位: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3年第十二届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比过敏性哮喘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在剂量累加阶段分别进行7周集群方案或16周常规方案免疫治疗,随后每4周1次皮下注射变应原维持治疗1年.利用哮喘症状、药物用量评分、FEV1%、FEV1/FVC、PEF%、血清屋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系统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集群组36例,常规组29例完成了治疗,集群组患者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哮喘评分、用药评分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FEV1%、FEV1/FVC和PEF%均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集群组3例在8次皮下注射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常规组2例在6次注射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率及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集群免疫治疗哮喘依从性强、安全、有效.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二甲双胍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影响,探讨了二甲双胍抗肺癌可能机制,进而可能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 摘要:本文结合一例临床病例,对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治疗以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院外误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临床特点,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实体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20治愈,其中2例移植肾切除,2例移植肾功能减退,4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为混合感染.结论: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因此临床应加强对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摘要:为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病机制中炎症介导肺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时氧化相关基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ADPH oxidase 1,N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并阐明以TNF-α为代表的细胞因子与Nox1基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录因子SP1参与Nox1表达调控的作用.本实验室用不同浓度(0ng/ml、10ng/ml、25ng/ml、50ng/ml)的TNF-α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A549 24小时,RT-PCR检测Nox1及SP1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Nox1及SP1蛋白表达,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TNF-α(50ng/ml)刺激A549细胞,siRNA分别沉默Nox1及SP1,DCFH-DA探针法检测Nox1沉默后的ROS水平,RT-PCR检测SP1沉默后的Nox1mRNA水平.结果发现,TNF-α刺激能上调A549细胞Nox1及ROS表达,且与TNF-α呈浓度依赖关系,Nox1沉默能显著下调A549细胞内ROS水平;TNF-α刺激能上调A549细胞SP1表达,SP1沉默后Nox1mRNA表达水平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Nox1是TNF-α介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中内源性ROS的重要催化酶;转录因子SP1参与了TNF-α介导肺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中Nox1基因的转录调控:SP1对Nox1转录调控现象的发现为ARDS中炎症继发氧化应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干细胞标记CD90与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顺铂耐药性的关系,从耐药角度探讨CD90是否是肺癌干细胞标记;方法:采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及顺铂耐药的肺腺癌A549/CDDP细胞系;成球实验、CCK-8、平皿克隆实验检测对比A549/CDDP与A549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流式检测并对比A549、A549/CDDP贴壁细胞及细胞球所含CD90+细胞比例;细胞毒性实验检测CD90+A549及CD90-A549细胞的顺铂耐药性;从体外培养细胞系中证明CD90与肺癌顺铂耐药之间的关系.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在体内检测A549CD90+细胞的顺铂耐药性.结果:*与A549相比,A549/CDDP细胞成球能力、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更强(P<0.05);A549/CDDP贴壁细胞及细胞球中CD90+细胞比例分别为12.7%、77.23%,显著高于相应的A549贴壁细胞(0.7%)及细胞球(37.7%)(P<0.05).CD90+A549细胞相对于CD90-A549细胞的顺铂耐药指数为5.67;同等条件接种顺铂的情况下,CD90+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显著快于CD90-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P<0.05); 以上结果提示CD90+A549细胞顺铂耐药性显著强于CD90-A549细胞.结论:CD90可能是肺癌干细胞标志物,这为治疗肺腺癌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患者常见并发症,预后极差.本实验拟通过建立恶性胸腔积液裸鼠模型来观察伊曲康唑对恶性胸腔积液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胸腔种植GFP-LLC(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Lewis lungCarcinoma)细胞的方法建立荷瘤裸鼠模型.3组实验小鼠分别给予胸腔注射高、低浓度伊曲康唑溶液,对照组给予注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每3天一次,共4次.用CT扫描方法来观察小鼠胸水形成情况.实验结束处死全部裸鼠,测量胸腔积液体积,检测胸腔积液VEGF-C浓度. 结果:伊曲康唑对荷瘤裸鼠胸腔积液体积及胸腔积液VEGF-C浓度均有抑制作用(P<0.05,P<0.05),且抑制呈浓度依赖型.结论:伊曲康唑能抑制荷瘤裸鼠胸腔积液中VEGF-C表达,其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药物。
  • 摘要:目的:观察海水吸入型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l receptor,AT1)的变化情况,及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传导通路在海水吸入型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海水处理3h组、6h组和12h组,每组10只采用气管内滴注海水(3ml/kg)的方法制造海水吸入型肺损伤模型.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并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AT1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的海水处理后可造成严重的肺损伤,其中海水处理6h后大鼠肺部损伤最严重.海水处理后ANG-Ⅱ的含量和AT1的表达明显升高;NF-κB在正常组表达很少,海水处理后明显升高.与此同时,IL-1β和TNF-α在海水处理3h后含量迅速增加,在海水处理6h后达高峰.结论:海水吸入可引起急性肺损伤,Ang-Ⅱ通过激活AT1和NF-κB引起的炎症反应参与了海水吸入型肺损伤的发生发展.
  • 摘要:背景与目的:作为一种病理形态定量方法,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 TSR)在一些实体瘤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后因子,本实验旨在研究TSR在Ⅰ-Ⅲ期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预后价值.方法:对73例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蜡块进行切片,运用苏木素染色法染色.在低倍镜镜下选取肿瘤组织内间质浸润最明显的区域,高倍镜下计数该区域单视野内肿瘤细胞及肿瘤内间质分别占该视野的百分比(即TSR),根据TSR将病例分为两组: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面积<50%视野定义为间质富集组(stroma-rich group),而肿瘤细胞面积≥50%视野定义为间质缺乏组(stroma-poor group).随访两组病人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间质缺乏组及间质富集组与不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用Kaplan-Meire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该两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在73例组织标本中,间质富集组有27例,间质缺乏组有4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7%,63%.卡方检验分析此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pTNM分期等病理特征间无统计差异,Kaplan-Meire生存分析显示,TSR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OS明显相关(log-rank test,P=0.014),间质富集组的患者OS明显低于间质缺乏组的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SR和pTNM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1.832,95%CI:1.017-3.299;HR=1.953,95%CI:1.284-2.970)结论:TSR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l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lB,PTP1B)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3例NSCLC肺癌组织和9例肺炎组织中PTP1B的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re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PTP1B的表达在肺炎组织中均为阴性,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0.8%(32/63),显著高于肺炎组(χ2=8.229,P=0.004);PTP1B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吸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而与pTNM分期(P=0.040)显著相关.Kaplan-Meire生存分析显示,PTP1B表达与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相关(log-rank test,P=0.0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TP1B的表达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1, HR=0.391),pTNM分期也是影响NSCLC独立预后因素(P=0.020,HR=2.128)结论:检测PTP1B表达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PTP1B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PTP1B及pTNM分期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科2008-1-2013-3诊断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25例的临床表现、胸部CT、病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结果:25例患者中男23例,女性2例,平均(65.6±5.2)岁.24例吸烟患者平均吸烟40.5包年.25例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及肺部Velcro罗音和杵状指(趾).胸部CT表现为在双肺网格、蜂窝样基础上表现为肺部团块、结节影(22/25),及肺纤维化基础上表现为斑片状阴影(3/25).病理上多为腺癌及鳞癌.肺功能及血气分析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低及低氧血症.部分患者肿瘤标志增高.结论:老年男性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在原有肺间质纤维化基础上出现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肺部出现团块、结节影或斑片阴影,要度警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的可能,积极行痰病理、经皮肺活检检查,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调查内蒙古某驻地官兵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危险因素,检测该驻地常见变应原,为有效的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2012年6月14日~16日,对内蒙古某驻地官兵展开普查,包括现场问卷和皮肤点刺试验.对临床确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官兵进行皮肤点刺试验,选择大籽蒿、黄花蒿、豚草、葎草、灰藜、向日葵、玉米、白桦树、青杨、柳树、英国梧桐、黄槐、榆树、圆柏、臭椿、蚊多价、户尘螨、屋尘、交链孢菌、枝孢芽枝菌、产黄青霉、总状毛霉、黑曲霉共23个标准化变应原点刺液.结果:1、在45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15人(46.8%)曾出现AR症状,其中伴变应性结膜炎者占43.3%; 101人(22%)曾出现喘息、胸闷、气短或咳嗽的哮喘症状.2、季节(OR=6.692)、灰尘(OR=3.912)是AR的危险因素,年龄、花粉、刺激性气体、感冒、冷空气、气候变化等与AR发生密切相关.家族史(OR=5.861)、灰尘(OR=2.654)及居住年限(OR=1.076)是哮喘症状的危险因素,季节、花粉、刺激性气体、感冒、冷空气、气候变化等与哮喘症状发生相关.3、该驻地常见变应原为大籽蒿(69.7%)、黄花蒿(62.1%)、向日葵(46.9%)、葎草(43.9%)、豚草(39.4%)、白桦(39.4%)等.点刺试验呈强阳性(++++,SI>1),以大籽蒿和黄花蒿程度最高.90%(52/58)官兵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应原过敏.结论:1、内蒙古驻地官兵AR患病率显著高于北京地区驻军.2、季节、灰尘是该地官兵患AR的危险因素,家族史、灰尘及居住年限则是哮喘症状的危险因素.AR与年龄以及花粉、刺激性气体、感冒、冷空气及气候变化等诱因有关,哮喘症状与季节、花粉、刺激性气体、感冒、冷空气和气候变化等诱因有关.3、内蒙古驻地常见变应原以蒿类、葎草、豚草、桦树、向日葵花粉为主,蒿类花粉阳性等级最高.该驻地驻地鼻炎患者多数同时对两种及两种以上变应原过敏.
  • 摘要:目的:评价标准化屋尘螨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屋尘螨致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行超声引导下分别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和20周行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屋尘螨过敏原制剂,除0周用药剂量为100 SQ-U外,其余5次应用剂量均为1000 SQ-U.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sIgE)检测、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药物用量评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predicted value,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和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peak expiratory flow to predicted value,PEF%)]检测并记录患者疗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完成了淋巴免疫治疗,2例因怀孕退出,2例失访;对照组32例按要求完成了对照观察,4例失访.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12周、16周和20周ACT评分分别为(15.72±2.00)、(16.44±2.06)、(18.88±1.29)、(20.16±1.43)、(23.97±1.03),高于治疗前(0)周(15.3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2周、16周和20周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ACT评分[(16.63±2.12)、(16.81±2.10)、(16.8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肺功能检测(FEV1%、FEV1/FVC和PEF%)分别为(74.81±5.91)、(77.31±5.43)、(74.09±4.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各项[(57.06±7.49)、(60.31±7.04)、(50.81±6.57)]及治疗后对照组水平[(54.91±7.79)、(59.44±8.77)、(50.38±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药物用量评分(0.66±0.43)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1.69±0.92)kU/L明显低于治疗前[(2.19±0.78)、(2.73±1.09)kU/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1.92±0.77)、(3.09±1.29)kU/L],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2例淋巴免疫治疗患者进行了192次浅表淋巴结注射,未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变应原剂量、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安全、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用于RICU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0例需抢救性气管插管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5组.①对照组:插管前不给予任何镇静、镇痛药物;②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芬太尼2μg/Kg,继以芬太尼2μg/Kg/h维持;③艾贝宁+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艾贝宁1 μg/Kg+芬太尼2μg/Kg,继以艾贝宁0.5μg/Kg/h+芬太尼2μg/Kg/h维持;④咪唑安定+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μg/Kg,继以咪唑安定0.05mg/Kg/h+芬太尼2μg/Kg/h维持.⑤丙泊酚+芬太尼组:插管前给予丙泊酚1mg/Kg+芬太尼2μg/Kg,继以丙泊酚0.4mg/Kg/h+芬太尼2μg/Kg/h维持.根据以上分组处理后行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比较5组患者插管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PaO2/FiO2指标,以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P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严重心率失常(窦缓、频发室早、室颤、心跳骤停)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丙泊酚+芬太尼组及咪唑安定+芬太尼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4%和90.9%、高于艾贝宁+芬太尼组的86.4%(P<0.05),但三组均高于芬太尼组的45.4%和对照组的31.8% (P<0.05).插管5min后5组患者的PaO2/FiO2指标均高于插管前,丙泊酚+芬太尼组,咪唑安定+芬太尼组及艾贝宁+芬太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三组均高于对照组及芬太尼组(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艾贝宁+芬太尼组(0%)、咪唑安定+芬太尼组(9.0%)和丙泊酚+芬太尼组(9.0%)低于对照组(13.6%)及芬太尼组(18.2%)(P<0.05).插管时及插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丙泊酚+芬太尼组,咪唑安定+芬太尼组低于艾贝宁+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及对照组(P<0.05).插管时患者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在≤4分的人数所占比例别为:丙泊酚+芬太尼组(90.9%)及咪唑安定+芬太尼组(86.4%),高于艾贝宁+芬太尼组(68.2%)(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18.2%)及芬太尼组(22.7%)(P<0.05).结论:小剂量的丙泊酚+芬太尼组和咪唑安定+芬太尼及艾贝宁+芬太尼均可用于ICU抢救性气管插管,减轻病人痛苦,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艾贝宁则在产生镇静作用的同时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更小,减少心肌耗氧,是一种理想的镇静剂。
  • 摘要:本文对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哮喘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禁忌证等方面对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哮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术后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最后指出支气管热成形术首次将非药物治疗手段引入到支气管哮喘的领域,尽管前景非常令人期待,但支气管热成形术能否成为治疗重度哮喘的方法尚处于临床初级阶段,该方法的远期有效性及安全性都还需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待时间的检验。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PTE)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的基础疾病、治疗效果和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CTPA)对PTE的诊断价值以及修正的Geneva量表对老年PTE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对本院近5年38例老年PT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采用修正的Geneva量表对该组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计算出各组的预测敏感性.结果:经量表检测38例PTE患者中,高度可能26例,中度可能10例,低度可能2例;其预测敏感性分别为68.4%、26.3%、5.3%;本组病例治愈18例,好转14例,死亡6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老年PTE患者一般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PA是目前诊断PTE最有价值的手段;修正的Geneva量表对PTE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正规的溶栓和抗凝能降低病死率,是治疗PTE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肺功能、治疗前后3个月内因病情加重入院治疗的次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吸人噻托溴铵后肺功能明显好转,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减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吸入治疗COPD,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是治疗COPD老年患者的有效选择。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SNP)的方法对FGF10进行全基因的关联研究,探讨FGF10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和疾病进展程度的关系.方法:COPD组为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因COPD急性加重(AECOPD连续收住呼吸科治疗的220例患者,男性142例,女性78例,平均年龄74.00±10.04岁.肺功能采用患者近一年稳定期的数据.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COPD相匹配的我院体检健康人群,共285例,男性183例,女性102例,无心、肺、脑、肝、肾等重大疾病,平均年龄72.45±8.57岁.COPD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等相配对.并对轻中度组和重度、极重度组在年龄、吸烟量、疾病病程、体重指数等进行了比较.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 (rs10473352、rs16873956、rs2973644)和SNaPshot法(rs1011814、rs10402070、rs723166)检测220例COPD组患者和285例健康对照组FGF 10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用非条件1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年龄、吸烟指数、病程、体重指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两组在吸烟量、疾病病程、体重指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PD轻中度组与重度、极重度组在年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PD组与对照组比较,rs297364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188、6.021 P<0.05).rs10473352基因型在COPD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x2=6.213 P<0.05)差异,但等位基因频率没有显著性(x2=3.395 P>0.05)差异.COPD组与对照组rs16873956、rs1011814、rs10402070、rs723166基因型,两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s1011814在COPD患者轻中组与重、极重度组基因型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χ2=6.264 P<0.05).结论:FGF10 rs2973644、rs10473352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OPD易感性相关;rs1011814多态性位点与COPD的严重程度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复杂疾病, 研究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也是从源头上控制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对早期预防、基因治疗、开发新药都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本研究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chromatographic assay,GICA)筛查鼻咽分泌物流感病毒A.B(influenza virusA、B、F1uA、B)抗原,快速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抗原,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assayt IFA)检测患者血清九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探讨呼吸道病原体快速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前期构建Der p2 rBCG,证实其可下调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其机制既涉及调节免疫偏倚,又包括诱导免疫耐受.本实验拟进一步探讨Der p2 rBCG对DC表型和功能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获取小鼠不同来源DC,经体内、外给予细胞Der p2rBCG等刺激,观察并比较各类DC表型及功能变化;结果:Der p2 rBCG有效提高DC表面活化因子表达,与BCG无统计学差异.两者均可提高IL-12水平,但Der r BCG可提升TGF-β,IL-10水平.此外,BCG上调IL-6水平.而Der p2 rBCG促进三种DC分泌IL-6能力较BCG弱;结论: Der p2rBCG可有效活化DC的功能,且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功能。
  • 摘要:目的:分析24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肺炎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11月~2012年10月住院的肺炎患者24例,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肺CT检查,临床初步诊断肺炎,首先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并进行CT引导肺穿刺活检分析。结果:结果:24例临床初步诊断肺炎患者,行肺穿刺活检,确诊肺结核4例;腺癌3例;1例穿刺抽吸出约100m1黄绿色脓液,更正诊断为肺脓肿,抽吸液送细菌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其他16例病理报告为炎症性改变。后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肺鳞癌1例(肺癌占总例数的16.7%)。经临床治疗观察分析,最后诊断:肺炎13例(占总例数的54.2%);肺结核可能性大2例(肺结核占总例数的25.0%)。结论:对24例对肺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同时送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