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外科手术
耳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73406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解剖与临床、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
耳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皓、杨仕明、汪照炎等。
耳外科手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34065篇
占比:99.98%
总计:734246篇
耳外科手术
-研究学者
- 吴皓
- 杨仕明
- 汪照炎
- 郑雅丽
- 戴朴
- 赵守琴
- 韩东一
- 郑亿庆
- 龚树生
- 张志钢
- 杨海弟
- 高志强
- 冯国栋
- 刘军
- 夏寅
- 李永新
- 杨军
- 樊兆民
- 王海波
- 申卫东
- 韩月臣
- 黄琦
- 于子龙
- 叶放蕾
- 庄洪兴
- 戴海江
- 王丹妮
- 郑军
- 郭继周
- 韩德民
- 韩维举
- 马晓波
- 张治华
- 张道宫
- 张青
- 李力
- 杨华
- 汤勇
- 田旭
- 童步升
- 谭皓月
- 贾欢
- 赵宇
- 赵杨
- 赵燕玲
- 邹艺辉
- 郝少娟
- 陈穗俊
- 马芙蓉
- 黄德亮
-
-
周国文;
丁吉女;
柏志香;
丁钟灵;
杨小虎;
田如如;
解道宇
-
-
摘要:
目的观察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耳廓假性囊肿患者79例,均行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术。其中43例患者术中使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为观察组;36例患者术中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耳甲腔并加压包扎,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37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患者治愈1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86.1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治愈率高、复发率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叶婷;
郭翠翠;
傅雪雯;
石静华;
夏寅
-
-
摘要:
目的评估经皮骨锚式助听器(transcutaneous bone-anchored hearing aid,tBCHD)Baha Attract对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3例行Baha Attract植入术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外中耳畸形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中耳胆脂瘤术后4例,慢性中耳炎1例。术前进行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颞骨CT等评估,术后1个月开机时测试助听后的声场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同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the speech,spatial,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和健康效用指数量表3(health utilities index mark 3,HUI 3)。结果术后随访42~49个月,发生皮下血肿1例,植入体周围血清肿2例,均治愈。13例患者术前平均气导听阈为66.6±8.0 dB HL,术后声场下助听听阈为24.0±7.1 dB HL;手术前后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言语识别率分别为24.2%±20.1%、87.7%±7.3%,双音节言语识别率分别为38.9%±24.1%、92.3%±4.8%,手术前后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分别为28.9%±22.0%、85.0%±14.4%,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SSQ量表结果显示Baha Attract术后患者在言语识别、声源定位及音质评价3个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HUI 3量表结果示Baha Attract术后患者在听力、言语、情绪、疼痛方面显著改善,总体健康状态评分显著提高。结论Baha Attra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听觉植入装置,可显著提高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配戴舒适,术后并发症较少。
-
-
王海霞;
潘黎静;
蒋赛珍;
梁贝蕊;
陈曦
-
-
摘要:
目的观察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治疗方案提出进一步思考。方法回访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行3个半规管阻塞术+内淋巴囊减压术并在术后指导常规前庭康复的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13例,询问患者术前术后眩晕发作情况并完善梅尼埃病治疗效果问卷(MDOQ)、中文版眩晕障碍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抑郁自评量表(SDS-20),对其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MDOQ问卷提示13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DHI显示术后眩晕症状对生活存在轻度影响者11例,中度影响者2例,ABC量表调查发现7例(53.8%)患者在项目6"站在凳子上拿东西"时信心不足。1例患者术后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存在不稳感,SDS量表显示2例存在轻度抑郁,余无明显抑郁。1例患者在术后1年余出现双侧梅尼埃病,近期对侧频繁发作。结论在本研究中2种术式联合+术后常规前庭康复指导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远期疗效较确切,但患者存在部分活动障碍,提示个体化前庭康复的必要性。由于双侧梅尼埃病的存在,选择手术治疗应慎重。
-
-
王体鹏;
李凤英;
罗光耀;
姜宪
-
-
摘要:
目的探讨耳廓假性囊肿的病理演变及去顶盖手术切除病变耳廓前软骨膜对耳廓假性囊肿患者耳廓外形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1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以去顶盖手术方法切除耳廓假性囊肿病变的软骨膜后,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观察耳廓外形的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发现耳廓假性囊肿随病程延长,囊性病变范围扩大,软骨膜软骨化及纤维化加重,甚至出现失去弹性,耳廓机化增厚变形,严重影响美观。以去顶盖手术早期干预,能快速恢复耳廓外形,减轻耳廓增厚机化及变形等并发症。结论耳廓假性囊肿是耳廓前软骨膜软骨化病变与原耳廓弹性软骨之间形成的积液,不是原耳廓弹性软骨之间形成的积液,及时行去顶盖手术,去除病变软骨膜,有利于耳廓外形的早期恢复。
-
-
李士强;
王伟;
强化龙;
程忠强;
詹晓东
-
-
摘要:
目的探究耳内镜下摘除砧骨体及鼓室成形术治疗局限性上鼓室病变伴鼓膜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局限性上鼓室病变伴鼓膜穿孔的病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耳内镜组30例和显微镜组30例。耳内镜组为耳内镜下处理上鼓室病变同时摘除砧骨体及鼓室成形术,显微镜组为传统显微镜鼓室手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听力及鼓膜穿孔愈合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中,耳内镜组均要明显优于显微镜组(P0.05);而两组病人术后平均气导听阈值相比、平均气骨导差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耳内镜组术后平均气导听阈值与平均气骨导差值比术前均降低(P<0.05)。结论耳内镜下摘除砧骨体有利于局限性上鼓室病变的清理及鼓窦和乳突腔引流,更有利于术后鼓膜愈合、提高干耳率及听力恢复。与显微镜手术相比,耳内镜手术创伤小,病人疼痛感轻、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李嘉;
黎雄文;
邓晔;
林晨希
-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自体骨粉在乳突切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间我科完成的243例(243耳)采用蒂部在乳突尖区的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自体骨粉进行乳突切除术腔修复的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4.2±3.4月。术后乳突术腔干耳率为100%(243/243),手术后术腔无分泌物流出的时间平均30.6±7.3天。术区上皮化的时间平均38.2±5.4天。自洁功能恢复好,术腔上皮化后无需定期清理耳道痂皮,术腔钝圆,远期疗效稳定。结论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中,应用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骨粉进行乳突切除术后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骨面保护、干耳效果,并恢复自洁功能。
-
-
张文韬;
童步升
-
-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77例(82耳)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学特点及耳内镜听骨链重建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收治并行耳内镜听骨链重建术的77例(82耳)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听力学评估、术中探查及耳内镜听力重建疗效.结果 77例(82耳)患者经耳内镜探查后明确诊断先天性听骨链畸形32耳、先天性前庭窗闭锁6耳、耳硬化症28耳、先天性中耳胆脂瘤6耳、外伤性听骨链中断10耳.耳内镜下选择不同的人工听骨行听骨链重建,术后未见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根据镫骨底板活动情况分组,各组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听力学结果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复杂多变,但经耳内镜下听骨链重建术治疗长期随访满意且可靠,更以镫骨底板活动组疗效更为显著.
-
-
袁永一;
戴朴
-
-
摘要: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有效手段.如何实现微创、保留残余听力并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是人工耳蜗植入实践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理念、电声联合刺激优势及效果评估、电极植入技术要点、手术切口设计、围手术期精准处理等方面介绍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该技术不仅术中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患者听力言语康复,还为未来基因治疗和毛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预留了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空间;因此,推荐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在临床推广.
-
-
冯国栋;
魏兴梅;
郑月宏;
张韬;
田旭;
赵杨;
周娅琳;
高志强
-
-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用于侵犯岩骨段颈内动脉的颅底巨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联合颞下窝进路并重建高位颈内动脉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7~55岁.结果 5例患者中3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颈动脉瘤,1例为腺样囊性癌复发;肿物中位横截面积为60 mm×51 mm(范围:28 mm×22 mm~72 mm×58 mm).所有病例均使用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的术式完整切除肿物.术中中位出血量为1000 ml(范围:600~2500 ml).3例患者术后无暂时或长期脑血管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由于脑血管栓塞出现偏瘫.除了复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术中切除面神经,其余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在术后3~12个月内恢复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术后5例患者均规律随访3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于侵犯高位颈内动脉且无法与动脉分离的侧颅底肿瘤,颞下窝进路联合颈内动脉重建可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
-
-
苏钰;
申卫东;
刘军;
刘明波;
解营利;
王文佳;
戴朴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 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