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专利文献563019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博、袁永一、刘斌等。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3019 占比:99.98%

总计:563156篇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发文趋势图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研究学者

  • 刘博
  • 袁永一
  • 刘斌
  • 卜行宽
  • 陈雪清
  • 韩东一
  • 韩德民
  • 于黎明
  • 吴皓
  • 康东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静; 明澄; 林垦; 赵丽萍; 毕先云; 李果; 张铁松; 阮标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例中国云南地区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S2)患儿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探讨WS2可能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原因.方法 经知情同意,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5月对2例WS2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评估及颞骨CT检查.获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MITF、PAX3、SOX10、SNAI2、END3、ENDRB、KITLG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和启动子进行检测,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的Sanger测序验证分析.结果 先证者1检测出MITF基因第7外显子c.641_643delGAA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214delR,为整码移码突变,患儿双亲MITF基因序列测序分析该位点无变异,此位点为自发突变.先证者2检测出MITF基因1~9号外显子大片段杂合缺失,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结论 基因诊断是确诊Waardenburg综合征的重要依据,MITF基因c.641_643delGAA杂合突变和MITF基因1~9号外显子大片段杂合缺失可能是本研究2例WS2患儿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原因.
    • 袁永一; 戴朴
    • 摘要: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有效手段.如何实现微创、保留残余听力并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是人工耳蜗植入实践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理念、电声联合刺激优势及效果评估、电极植入技术要点、手术切口设计、围手术期精准处理等方面介绍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该技术不仅术中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患者听力言语康复,还为未来基因治疗和毛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预留了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空间;因此,推荐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在临床推广.
    • 牛晓敏; 平陆; 高儒真; 夏鑫; 范欣淼; 陈钰; 樊悦; 陈晓巍
    •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对于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单侧植入全覆盖与标准长度电极对听阈、言语识别、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9~71(43±16)岁.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应用OTOPLAN软件进行评估,以经圆窗膜入路的微创手术单侧植入全覆盖电极11耳(全覆盖组),标准电极15耳(标准电极组),于术后开机时、3~5个月、6~11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声场下助听听阈,安静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与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CQ)评分.结果 全覆盖组与标准电极组患者术后开机时听阈分别为(46.5±3.4)dB与(48.5±2.2)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术后听阈及言语识别水平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1年后听阈分别为(32.1±1.2)dB与(32.5±0.9)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除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单、双音节词与术后3~5个月的句子识别率外,全覆盖组65 dB声压级(SPL)单、双音节词及句子识别率在各次随访中均优于标准电极组(均P<0.05);术后1年以上噪音条件(信噪比=10 dB)下,全覆盖组单、双音节词与句子识别率均高于标准电极组(均P<0.05);NICQ量表各维度术后均提升,其中自信心维度两组提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提升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单侧植入基于OTOPLAN选择的全覆盖与标准电极均能带来明显的听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全覆盖电极植入可能会提升患者术后的言语识别获益.
    • 冯梦龙; 黄莎莎; 唐凤珠; 张昕; 李晓红; 邱士伟; 袁永一
    • 摘要: 目的 对两个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小家系行表型及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聋病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两个耳聋小家系进行表型及遗传学分析.对家系1先证者及家系2先证者父母的DNA样本行所有已知耳聋基因二代测序,并对变异位点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已报道的耳胶样蛋白(OTOGL)基因致病变异位点、导致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和与OTOGL基因具有相同表达定位的耳聋基因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两个耳聋家系先证者(均为男性患儿)的致病变异分别为OTOGL基因c.2773C>T/c.2826C>G(p.Arg925*/p.Tyr942*)和 c.4455G>A/c.875C>G(p.Trp1485*/p.Ser292*)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773C>T为文献已报道的致聋变异位点,c.2826C>G、c.4455G>A和c.875C>G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上述4个变异位点分类均为致病变异.结论 OTOGL基因变异是导致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遗传因素,本研究新发现的c.2826C>G、c.4455G>A和c.875C>G变异位点丰富了该基因的基因变异谱,为耳聋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并为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李红金; 刘少峰
    • 摘要: 感音神经性聋是耳科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影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仅能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人工听觉技术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听觉功能.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实现耳蜗毛细胞一定程度的再生,本文就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郗昕; 时权; 赵辉; 庞安然; 张贤华; 王龙豪; 王倩; 苏钰; 袁永一; 赵立东
    • 摘要: 目的 分析SoundBiteTM/品音(R)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方法 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000、2000、4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TM/品音(R)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结果 配戴SoundBiteTM/品音(R)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P值均<0.05).结论 SoundBiteTM/品音(R)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 刘依和; 陈志明; 杨勇
    • 摘要: 目的 检测1例以鱼鳞病伴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并明确其诊断.方法 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在家系中对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涂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全身皮肤干燥,下肢可见白色细小鳞屑,伴有转氨酶升高、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脂肪肝.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编码CGI-58蛋白的ABHD5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933dupA),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移码突变(p.R312Tfs*45),其父亲、母亲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突变与疾病符合共分离.先证者外周血涂片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含脂质空泡,即Jordan小体阳性.结论 先证者表现为鱼鳞病样皮损和肝功能异常,结合其ABHD5基因纯合突变和外周血涂片Jordan小体阳性,诊断为Chanarin-Dorfman综合征.
    • 郑鉴容; 付婷婷; 卢艳君; 林雪; 詹莹; 卢碧华; 刘聪; 程雅静; 胡俊
    • 摘要: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是指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3个连续频率上听力下降≥30 dB,是神经科和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早期病因判断以及系统性和针对性治疗,对于延缓SSNHL疾病进展和恢复听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SSNHL与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重叠,并且可能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SSNHL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内听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甚至是前驱症状之一.虽然这些因素暂不能完全揭示SSNHL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但足以警示临床医生在接诊SSNHL患者时应当考虑到缺血性卒中的可能.对SSNHL患者尽早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筛查,有利于规避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
    • 于一丁; 张旭; 赵雪雷; 文铖; 李悦; 黄丽辉
    • 摘要: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遗传性因素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遗传性聋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耳聋基因的重要手段.由于小鼠基因信息相对明确,遗传学及解剖学与人类相近,繁殖能力快等优点逐渐成为遗传性聋模型的首选,但小鼠各品系间听力学特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小鼠可以有效降低品系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基因编辑后小鼠听力表型多样,并非全部可出现遗传性听力损失,实验设计时需考虑周全.本文主要对构建遗传性聋小鼠模型时,常用的不同品系小鼠听力学特点进行归纳,C57小鼠是常用的实验模型,但其听力稳定性较差;CBA小鼠听力稳定性较好,是研究遗传性聋较为合适的候选.
    • 于湛; 聂彬彬; 田毅; 牟甜甜; 田晶晶; 张晓丽; 魏永祥
    • 摘要: 目的通过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感音性聋大鼠模型中探讨持续强噪声对脑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给予120 dB SPL噪声刺激前24 h和刺激后72 h分别检测每只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继而对噪声刺激前、后大鼠分别行18F-FDG PET/C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脑代谢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以及全脑/小脑靶本底比值,SPM软件评估噪声刺激前、后不同脑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给予噪声刺激后,大鼠双侧颞叶脑葡萄糖代谢均显著高于未给予噪声刺激时双侧颞叶葡萄糖代谢水平(P<0.01)。SPM分析发现噪声刺激导致双侧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显著增加。结论长时间持续噪声刺激不但导致听觉功能障碍,还引起大脑听觉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