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听觉丧失,突发性

听觉丧失,突发性

听觉丧失,突发性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1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专利文献1613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河北中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 听觉丧失,突发性的相关文献由700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兆民、王明明、赵晖等。

听觉丧失,突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 占比:1.16%

专利文献>

论文:16138 占比:98.84%

总计:16327篇

听觉丧失,突发性—发文趋势图

听觉丧失,突发性

-研究学者

  • 樊兆民
  • 王明明
  • 赵晖
  • 钟时勋
  • 王海波
  • 余力生
  • 侯志强
  • 兰兰
  • 刘博
  • 景江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树峰; 张克辉; 游龙贵; 王富华; 王心涛; 刘遗斌
    • 摘要: 目的: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将40例使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40例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治疗12?d.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治疗12?d后听力损伤评分、听力阈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听力、眩晕、耳鸣、耳闷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d后,两组听力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听力损失评分、平均听力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听力损伤,促进患者听力恢复,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石琰; 薛茜; 刘美畅
    • 摘要: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听力值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者0.5 kHz、1.0kHz、2 kHz、4 kHz的听阈值,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5.00%(3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1,P<0.05);两组治疗后0.5 kHz、1.0 kHz、2 kHz、4 kHz的听阈值均显著降低(均P<0.001);治疗后,治疗组0.5kHz、1.0 kHz、2kHz、4kHz的听阈值分别为(42.71±7.06)dB、(44.01±9.35)dB、(48.06±11.37)dB、(52.40±14.26)dB,对照组分别为(50.14±8.09)dB、(53.70±10.46)dB、(55.10±13.47)dB、(59.26±15.77)d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6、4.368、2.526、2.267,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等均显著升高(均P<0.001);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1.68±0.39)mPa·s、(19.07±3.65)mPa·s、(3.11±0.58)g/L、(0.68±0.08),对照组分别为(2.01±0.41)mPa·s、(22.10±4.49)mPa·s、(3.89±0.75)g/L、(0.60±0.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8、3.312、5.203、4.760,均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1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7,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听力值,且安全性良好.
    • 王明明; 王英俊; 胡娜; 许清安; 孙晓; 侯志强; 樊兆民; 王海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内耳3D-FLAIR MRI不同表现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耳3D-FLAIR MRI表现分为内耳高信号吸收组、高信号未吸收组和内耳正常信号组,分析三组间临床特征(性别、耳聋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治疗天数、伴发头/玄晕、基础疾病、前庭功能、耳聋分级和分型)和预后的差异及相关性.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患者1245例,其中内耳正常信号组739例(59.36%),内耳高信号未吸收组288例(23.13%),内耳高信号吸收组218例(17.51%).临床特征中侧别比、治疗天数、头/眩晕伴发率、前庭功能异常率、听力损失分级和分型,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侧别比,内耳高信号吸收组和未吸收组均是右侧发病居多,右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内耳正常信号组;前庭功能异常率,内耳高信号吸收组显著高于内耳正常信号组和高信号未吸收组;治疗天数、头/眩晕伴发率、听力损失分型和分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内耳高信号吸收组治疗时长及损伤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高信号未吸收组.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但痊愈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疗效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内耳正常信号组,疗效与病程、年龄、治疗天数和头/眩晕伴发率显著相关(P值均<0.001);内耳高信号吸收组,疗效与病程和治疗天数显著相关(P值均<0.001);内耳高信号未吸收组,疗效仅与病程显著相关(P<0.001).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内耳3D-FLAIRMRI表现与其临床特征及疗效预后密切相关,3D-FLAIR MRI有助于了解内耳病理状态,有望成为具有疾病评估作用的影像学新指标.
    • 赵波; 董佑霖
    • 摘要: 目的 评价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全聋的效果.方法 以发病1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突发性全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局部激素组(A组)和全身激素组(B组).A组采用鼓室内注射40 mg·mL-1甲强龙0.5 mL,1日1次,共14次.B组采用甲强龙1日60 mg静脉滴注,连用3天,随后1日40 mg,连用3天.同时两组均用巴曲酶及长春西汀.获取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月、2月纯音测定结果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明显,在显效、有效、总有效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痊愈率上两组有显著差异(P=0.03).结论 局部激素治疗突发性全聋更加安全有效.
    • 孙晓; 陈磊; 王英俊; 戴清蕾; 许清安; 樊兆民; 王明明; 王海波
    •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成人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分型治疗方案,对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93例突发性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64例(21.84%),两组间双温试验异常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2.061,P=0.000),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年龄呈正相关。7 d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组与甲状腺功能仍异常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组、甲状腺功能仍异常组与治疗前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三组间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023,P=0.000)。正常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5.45%,显著低于突发性聋患者(χ^(2)=8.000,P=0.005)。结论甲状腺功能血清学异常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对水平半规管低频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早期恢复与听力改善相关。
    • 王影; 单南冰; 胡桂明; 杨子国; 翟虎; 孙敬武
    • 摘要: 目的 比较耳后注射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177例突发性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43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行耳后注射、46例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和38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后有效率为88%,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静脉滴注有效率为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优于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对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两种给药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韩永平; 邢颖; 余力生; 张俊义; 刘磊; 梁彩凤; 苗国华; 徐正邦; 邬磊; 杜雪琴; 樊文洁
    • 摘要: 目的 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内耳钆造影表现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选择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的21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6~76岁,中位年龄50岁,病程1~19d,平均5.5d.患者分别进行听力学、静脉注射内耳钆造影(每例患者均进行2次磁共振3D-FLAIR序列扫描:静脉注射钆剂前扫描1次,注射钆剂后4.5~6.0 h再扫描1次)和实验室检查,并给予相应临床治疗.观察患者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 21例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中,11例患耳MRI钆造影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侧耳,其中2例有前庭膜迷路积水;实验室相关检查仅2例全聋型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其余未见异常.21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分型:全聋型8例,平坦下降型10例,低频下降型1例,高频下降型2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7%(12/21).11例内耳钆造影异常患者的听力分型为全聋型5例,平坦下降型5例,高频下降型1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4%(7/11).结论 部分突发性聋患者内耳钆造影异常,可能存在内耳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王紫仪; 林毅; 索红娜; 张宗锐; 王翰菁; 郝欣平; 李永新; 杨本涛
    • 摘要: ·目的 分析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序列的信号特点,探讨各序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52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内耳MRI,均可发现迷路信号异常,其中平扫17例、平扫+增强扫描35例,扫描序列包括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及增强延迟3D-FLAIR序列.分析各序列患侧迷路的信号特点并判断迷路受累的部位;对各序列检出迷路异常信号的能力进行评分.分别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平扫及增强患者中不同序列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迷路受累部位与听力、耳鸣及眩晕症状恢复与否的关系.结果 52例(100%,52/52)患者患侧T1WI迷路显示高信号,T2WI显示更高信号8例(15.4%,8/52)、低信号3例(5.8%,3/52).增强T1WI显示患侧高信号35例(100%,35/35),其中27例(77.1%,27/35)见病变强化.52例(100%,52/52)患侧迷路于3D-FLAIR(平扫17例,增强35例)序列上均显示明显高信号.平扫T1WI、增强T1WI、平扫3D-FLAIR及增强3D-FLAIR显示迷路高信号能力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2,2)、3(2,3)、3(3,4)及4(4,4)分.增强患者中平扫T1WI、增强T1WI及增强3D-FLAIR的主观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28,P<0.001),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均<0.05).患者平扫3D-FLAIR评分高于平扫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9,P<0.001).3D-FLAIR图像显示后、上半规管壶腹部显著高信号27例(51.9%,27/52),在听力恢复与否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1WI及3D-FLAIR均可有效发现迷路高信号,但后者较前者显示能力好,尤其是延迟增强3D-FLAIR序列,半规管壶腹部明显高信号为听力无恢复的特征性指标.
    • 常艳; 王延玲; 刘志强
    • 摘要: 目的本文探究了地塞米松在突发性耳聋不同类型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确诊突发性耳聋的患者242例,不同类型的患者随机分为鼓室气腔注射和全身给药两种类型.[结果]在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这几种类型当中,上述几种治疗方法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鼓室初始注射和鼓室延时注射在有效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效率高.
    • 郑鉴容; 付婷婷; 卢艳君; 林雪; 詹莹; 卢碧华; 刘聪; 程雅静; 胡俊
    • 摘要: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是指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3个连续频率上听力下降≥30 dB,是神经科和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早期病因判断以及系统性和针对性治疗,对于延缓SSNHL疾病进展和恢复听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SSNHL与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重叠,并且可能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SSNHL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内听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甚至是前驱症状之一.虽然这些因素暂不能完全揭示SSNHL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但足以警示临床医生在接诊SSNHL患者时应当考虑到缺血性卒中的可能.对SSNHL患者尽早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筛查,有利于规避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