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耳蜗植入术

耳蜗植入术

耳蜗植入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627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等;耳蜗植入术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永新、曹克利、陈雪清等。

耳蜗植入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6276 占比:99.85%

总计:116450篇

耳蜗植入术—发文趋势图

耳蜗植入术

-研究学者

  • 李永新
  • 曹克利
  • 陈雪清
  • 刘博
  • 曹雯君
  • 李玉华
  • 吴皓
  • 莫玲燕
  • 郑军
  • 魏朝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邓忠; 龙志清; 罗铭华; 刘中武; 谭东辉; 伍伟景
    •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内耳畸形中发生"井喷"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科2010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内耳畸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8例患者术后出现"井喷",其中植入右侧6例、左侧2例。畸形类别:双侧耳蜗内听道相通伴Mondini畸形或前庭导水管扩大分别为4例、2例,双侧耳蜗内听道不相通+前庭导水管扩大1例,右侧耳蜗内听道相通+左侧Michel畸形右侧Mondini畸形1例。2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听力。结论内耳畸形中前庭导水管扩大、Mondini畸形和耳蜗听道相通是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井喷"发生风险,降低其发生率,确保手术效果及人工耳蜗听觉建立。
    • 何强; 贾巧静; 韩海霞; 张颖; 贾占伟
    • 摘要: 目的明确耳蜗畸形与耳蜗正常患者经人工耳蜗微创植入后其听力恢复及残余听力保护的情况。方法经术前颞骨CT、内耳水成像及听力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分组纳入,分析38例行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资料,耳蜗畸形16例,耳蜗正常2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分以及残余听力保留情况,听力保留标准:125、250、500 Hz平均阈值较术前升高0.05)。结论耳蜗畸形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言语康复情况、对声音的反应能力与耳蜗正常患者术后无明显的差异。但耳蜗畸形由于结构的影响,耳蜗畸形组低频残余听力的保留率要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本研究耳蜗正常与耳蜗异常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其术后疗效及残余听力的保留情况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为临床诊治该类患者提供指导。
    • 袁永一; 戴朴
    • 摘要: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有效手段.如何实现微创、保留残余听力并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是人工耳蜗植入实践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的理念、电声联合刺激优势及效果评估、电极植入技术要点、手术切口设计、围手术期精准处理等方面介绍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该技术不仅术中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患者听力言语康复,还为未来基因治疗和毛细胞再生技术的应用预留了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空间;因此,推荐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在临床推广.
    • 牛晓敏; 平陆; 高儒真; 夏鑫; 范欣淼; 陈钰; 樊悦; 陈晓巍
    •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对于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单侧植入全覆盖与标准长度电极对听阈、言语识别、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9~71(43±16)岁.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应用OTOPLAN软件进行评估,以经圆窗膜入路的微创手术单侧植入全覆盖电极11耳(全覆盖组),标准电极15耳(标准电极组),于术后开机时、3~5个月、6~11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声场下助听听阈,安静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与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CQ)评分.结果 全覆盖组与标准电极组患者术后开机时听阈分别为(46.5±3.4)dB与(48.5±2.2)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术后听阈及言语识别水平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1年后听阈分别为(32.1±1.2)dB与(32.5±0.9)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除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单、双音节词与术后3~5个月的句子识别率外,全覆盖组65 dB声压级(SPL)单、双音节词及句子识别率在各次随访中均优于标准电极组(均P<0.05);术后1年以上噪音条件(信噪比=10 dB)下,全覆盖组单、双音节词与句子识别率均高于标准电极组(均P<0.05);NICQ量表各维度术后均提升,其中自信心维度两组提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维度提升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单侧植入基于OTOPLAN选择的全覆盖与标准电极均能带来明显的听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全覆盖电极植入可能会提升患者术后的言语识别获益.
    • 程广; 覃文华; 卢林民; 冼旺森; 李军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CI)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拟行CI患儿的HR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100例患儿经HRCT及MRI评估最终进行CI者87例(左侧耳蜗植入66例,右侧19例,左右侧2例),进行右侧骨桥手术1例,未进行手术12例.M RI对听神经畸形、脑白质病变等异常改变显示优于HRCT,HRCT对蜗神经孔狭窄、内听道狭窄、颈静脉窝高位等异常改变显示优于MRI,其余异常改变的显示大致相仿.结论 HRCT及MRI各在骨迷路、膜迷路及听神经方面具有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可清晰、全面地显示植入术的绝对、相对禁忌证及其他影响因素,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 潘金锡; 贾欢; 谭皓月; 周祥; 吴皓
    • 摘要: 目的 探讨植入技术及电极特性对人工耳蜗植入力学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电极设计、推动精准植入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7-12月将诺尔康标准电极、纤细电极、纤细加长电极,分别应用传统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中速、低速)在耳蜗模型上进行电极植入.采用ATI Nano17Ti传感器及配套数据采集软件记录、分析植入过程力学信息.采用Origin 2020b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电极植入过程中,电极植入力随着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传统技术下,纤细电极的植入力峰值显著小于标准电极[(71.0±16.6)mN比(140.9±52.7)mN,Z=3.683,P<0.01],纤细加长电极的植入力峰值介于标准电极、纤细电极之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款电极的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辅助技术下中速、低速植入时,三款电极的力峰值特点与传统技术时相似,但中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83.9±9.7)mN/s]显著大于纤细加长电极[(69.2±4.0)mN/s],低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显著大于纤细、纤细加长电极.在电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机器人技术均能较传统技术降低电极植入的力峰值和力变化,机器人中速和低速植入同种电极时的力峰值、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电极的纤细化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植入力的减小.电极长度增加会增加传统技术的植入力控难度,应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则可实现良好力控.
    • 张娟; 付欣; 王兴; 李欢; 刘佳星; 果新宇; 付珞祎; 王宁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言语感知和空间听觉能力发育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3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男16例、女15例,年龄(2.3±1.2)岁((x)±s,下同),分别在术前、开机6个月以及开机12个月,应用普通话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普通话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和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评估听觉能力和言语感知能力发展,应用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问卷(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评估空间听觉能力的发展.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开机时间延长,31例人工耳蜗植人儿童IT-MAIS/MAIS、MESP得分率持续提高,术前、开机6个月及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的得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SQ-P(Speech)和SSQ-P(Spatial)得分:术前分别为(0.9±0.2)、(0.8±0.3)分,开机6个月为(4.6±0.2)、(2.6±0.3)分,开机12个月为(6.2±0.2)、(6.3±0.3)分,两项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SQ-P (Spatial)从术前至开机12个月的增长率为675.3%、开机6个月至12个月期间的增长率为140.6%,明显高于IT-MAIS/MAIS、LV-MESP及SSQ-P(Speech)的增长率.CI开机后12个月,SSQ-P (Speech)得分与SSQ-P (Spatial)得分呈中度相关(r=0.465,P=0.008).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随开机时间延长,其听能、言语感知能力、空间听觉能力均呈现持续性显著进步.开机12个月时空间听觉能力增长率大于言语感知能力,且空间听觉能力在人工耳蜗开机6个月后仍呈现快速发育特点.
    • 朱韵倩; 周文浩
    •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 汪芳; 刘少峰; 吕兰; 戴国平; 王炜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术后开机调试及行为测试测得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的测试,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T值和C值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人工耳蜗术后调试及开机调试提供便捷.方法 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行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术且单侧植入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按时开机并调试,定期随访至1年.按术前有无佩戴助听器分为助听器组和无助听器组,按照植入人工耳蜗时的年龄将研究对象分组,≤3岁为第1组,3~7岁为第2组,>7岁为第3组,对以上各组分别在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3个月、6个月、1年完成开机调试,记录24个电极的T值与C值,取1、7、13、19、24电极的平均值.结果 各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在开机不同时间点C值和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康复时间延长,T值和C值越来越大;开机后不同时间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第1组、第2组C值高于第3组.在开机后6个月与1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组、第2组T值高于第3组.相对较早植入国产人工耳蜗,术后开机调试T值和C值较大;助听器组和无助听器组开机后3个月、6个月、1年比较,助听器组C值高于无助听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开机后3个月,助听器组T值高于无助听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佩戴助听器,T值和C值相对较大.结论 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随着开机后康复时间的增加T值和C值随之增大.越早进行手术的患者,T值和C值相对较大.术前佩戴助听器有利于术后开机调试的适应.
    • 刘金环; 张智风
    •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的特性和其在判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传导通路完整性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脉冲宽度的EABR阈值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行为测试数值之间的相关性,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首次开机不会配合行为测试的植入者科学设定刺激参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植入诺尔康晨星人工耳蜗(CS-10A植入体)、能配合行为测试的植入者20例,采用行为测试测得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在标准屏蔽室内做EABR检查,采用3、10、20电极分别测脉冲宽度为25、50、75 μs/相的EABR平均阈值,分析引出率和波形分化特点,并对两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ABR越容易引出波形越清晰,患儿的听觉反应越灵敏,也反映了术后植入体系听觉传导通路越完整(P<0.05);EABR脉冲宽度为75 μs/相的平均阈值与人工耳蜗的C值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 EABR检测可客观的判断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体系完整的听觉传导功能,客观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人工耳蜗调试中,可以通过EABR脉冲宽度为75 μs/相的平均阈值来指导不能配合主观行为测试的植入者C值的判定,为患儿早期开始听觉刺激,建立听觉重塑带来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