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耳疾病

耳疾病

耳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40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河北中医、上海针灸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等;耳疾病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郑亿庆、陈穗俊、区永康等。

耳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404 占比:99.23%

总计:32657篇

耳疾病—发文趋势图

耳疾病

-研究学者

  • 郑亿庆
  • 陈穗俊
  • 区永康
  • 李嘉宁
  • 杨海弟
  • 王丹妮
  • 龚树生
  • A·布斯赫
  • J·P·鲁佩尔斯堡
  • 乔月华

耳疾病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易
    • 摘要: 目的:比较扩张皮瓣法与改良Brent法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某院就诊的6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扩张皮瓣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Brent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小耳情况评分、美容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完成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小耳尺寸、色泽、外观、清晰度、突出程度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容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扩张皮瓣法,改良Brent法可提高先天性小耳畸形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耳部形态与外观,且安全性与患者满意度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杨本涛; 陈青华; 鲜军舫
    • 摘要: 耳部MRI不仅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搏动性耳鸣的关键诊断方法之一,而且在听神经瘤和中耳胆脂瘤等耳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术前评估、预后预测和随访等精准诊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场强(3 T)MR硬件和成像技术的发展,耳部MRI在耳部疾病临床诊疗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不断完善和创新耳部MRI技术,拓宽应用范围,提升诊疗水平,充分、合理地发挥耳部MRI在耳部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 杨广远; 冷向锋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与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94例,手术方式分为扩张法组61例(64耳)和改良Brent法组33例(37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和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扩张法组血肿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Brent法组(χ^2=4.050,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扩张法组临床疗效显著低于改良Brent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扩张法组满意度显著低于改良Brent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0,P<0.05).结论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矫正先天性小耳畸形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易于操作,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周萍; 陈金辉; 黄婷; 陶泽璋
    • 摘要: 目的探讨以耳轮棘为解剖标志的精细耳前瘘管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疗效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9例(75耳)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42个月,复发3耳,治愈率96%,复发率4%。有前期瘘管切除史的患者及行本次瘘管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为2个月~8年不等。不同的性别、年龄、侧别、术前是否处于感染期、感染病程长短、局麻和全麻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耳轮棘为解剖标志的精细耳前瘘管切除术有良好的疗效,较低的复发率。术后需长期随访。
    • 章宝丹; 王大辉; 陈敏燕; 马海燕; 周驰; 陈奕伽; 王丹妮; 陈远; 任迎; 朱雅俊; 许亮文
    • 摘要: 背景近几年来关于老年人、职业人群和婴幼儿听力损失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医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了解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现况,并探讨用耳习惯对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在校的四年制(大一至大三)和五年制(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 88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测听。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专业、年级)、听力相关症状(最近1年内耳鸣、耳痛、耳闷发生情况)、用耳习惯调查表(是否使用耳机、耳机使用类型、耳机使用频率、耳机使用时间、戴耳机玩游戏时间、耳机使用最大音量、手机通话方式、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情况、出入娱乐场所频率)。在该高校实验楼(噪声25 dB)与高频听力损失情况(>25 dB)。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 882份,回收问卷1 882份,有效问卷1 882份,有效回收率100.0%。医学生右耳0.125、0.250、0.500、1.000、2.000、4.000、6.000 kHz听力阈值高于左耳(P25 dB)32人(1.7%),高频听力损失(>25 dB)62人(3.3%),耳鸣913人(48.5%),耳痛533人(28.3%),耳闷502人(26.7%)。使用耳机的1 664人(88.4%)中,使用耳塞式耳机963人(57.9%),入耳式耳机610人(36.6%),头戴式耳机91人(5.5%);耳机使用频率>2次/d 513人(27.3%);耳机使用时间>1.0 h/次289人(15.4%);戴耳机玩游戏时间≥1 h/d 547人(29.1%);耳机使用最大音量≥60%70人(3.7%);手机通话使用耳机521人(27.6%);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1 142人(60.7%);经常(≥2次/周)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158人(8.4%);出入娱乐场所频率>3次/月36人(1.9%)。有耳鸣症状的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无耳鸣者(P0.05)。性别[女:OR=0.467,95%CI(0.267,0.816)]是医学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P2次/d:OR=1.443,95%CI(1.151,1.810)]、耳机使用时间[0.5~1.0h/次:OR=1.447,95%CI(1.151,1.818);>1.0 h/次:OR=1.648,95%CI(1.214,2.237)]是医学生耳痛的影响因素(P3次/月:OR=3.324,95%CI(1.686,6.554)]是医学生耳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学生听力状况不容乐观,右耳的听力状况较左耳差,不恰当使用耳机及接触大量娱乐噪声会对听力产生损伤,且不良用耳习惯对其听力具有长期性影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入学体检时增加纯音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
    • 吴静; 吴晓冬; 张海燕; 刘丽
    • 摘要: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治疗方法多样,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本文就耳廓假性囊肿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邹冰; 陈桂才; 吴裕翠
    • 摘要: 耳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耳部病变,在婴幼儿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本文对婴幼儿耳真菌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预防做一综述.
    • 周洁; 孙晓芬; 刘恒; 王希豪; 张国锋
    • 摘要: 目的:分析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撷取的80例耳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门诊耳内镜诊治,观察8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耳疾病患者经过诊治,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听力、临床症状等方面,均得以显著改善.耳内镜检查和原诊断结果中,诊断符合率、误诊率相比较,统计学意义均存在,P<0.05.结论: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中应用,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减少误诊情况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忻蓉; 蒋黎艳; 方艳璋; 顾春健
    • 摘要: 目的研究本地区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的分型、发生率和自然转归。方法根据耳廓形态畸形的诊断标准,判断形态学分型,分析各类型发生率和自然好转率。结果共筛查4368例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1771例(40.54%),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χ~2=5.03,P>0.05),各类型发病率左右耳一致(P<0.05);垂耳、耳轮形态畸形和环缩耳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3.06%、7.90%和6.32%;Stahl's耳和耳轮形态畸形自然好转率最高,分别为94.44%和82.44%。结论新生儿耳廓形态畸形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采用听力筛查同时进行耳廓形态筛查模式;Stahl's耳和耳轮形态畸形自然好转率高,不必急于矫正,可适度放宽观察期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