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
临床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99995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世界临床药物、中国药房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肾脏病会议、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春季论坛、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学术年会、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等;临床药物的相关文献由659位作者贡献,包括邹栩、古骁霄、路璐等。
临床药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9995篇
占比:99.83%
总计:200327篇
临床药物
-研究学者
- 邹栩
- 古骁霄
- 路璐
- 马竹琳
- 顾凯
- 刘静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萍
- 梁龙
- 萧小鹃
- 陈玲
- 丁明亮
- 付海龙
- 刘伟
- 刘经星
- 唐芳荣
- 孙秀美
- 张加强
- 张晓芳
- 张瑞霞
- 曹碧波
- 曾娴
- 朱叙德
- 朱邦重
- 李传俊
- 李俊兰
- 李军
- 李孟媛
- 李昊旻
- 李润科
- 杨俊涛
- 桑晓梅
- 段会龙
- 沈亚平
- 王丹
- 王健
- 王冰辉
- 王承丰
- 王晓萍
- 王毅
- 王海勤
- 管荆云
- 胡磊
- 蔡德山
- 裕丽
- 谢亚静
- 赵变
- 赵文萍
- 赵磊
- 辛维政
-
-
郭怀娟;
杨梦雪;
童建东;
严雪冰
-
-
摘要: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能够显著改善多种实体肿瘤晚期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能从ICI治疗中获益。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多种药物能够通过不同机制影响ICI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抑制ICI的治疗效果,而β受体阻滞剂则可能通过抑制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增强肿瘤对ICI的治疗敏感性。糖皮质激素对ICI治疗效果的影响可能依赖于其适应证如肿瘤/非肿瘤相关症状及免疫治疗相关副反应。本研究对上述临床药物在ICI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晚期肿瘤患者ICI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
戴权;
朱韧
-
-
摘要: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2(SARS-CoV-2)引发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许多小分子药物抗击SARS-CoV-2感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部分药物已经获批用于临床治疗。本文中我们对有潜力的抗SARS-CoV-2靶点及药物进行归纳,并综述其机制,体内外活性,及临床结果。
-
-
沈以林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种药物治疗不同类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各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及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进行一般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予硝酸甘油持续性滴注,并合理使用抗凝剂、极化液和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待病情稳定后予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方案。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72.50%(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在治疗方法上大体相同,但将病情控制于稳定型心绞痛,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升。
-
-
沈何放;
黄静;
宋小平
-
-
摘要: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细菌耐药性已经对临床、畜牧、水产等各领域造成严重威胁,急需开发不易产生耐药的新型抗菌物质。抗菌肽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不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多功能性,已开始被广泛应用。本文现对抗菌肽在临床、食品、畜牧以及水产养殖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肽进一步的发掘和应用提供参考。
-
-
郑庆伟
-
-
摘要:
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媒介昆虫(简称“虫媒”)刺吸和吸血等取食过程从感染宿主传播给健康宿主,引起虫媒疾病。多数虫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临床药物和疫苗等在内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动植物领域,对于新发突发虫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发后采取被动控制措施。
-
-
朱邦重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结果 144例患者中,有22例发生用药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8%,其中口服药物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7%,一般发生在1~2小时之间,肌肉注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一般发生在5~20分钟之间,静脉注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7%,一般发生在15~40分钟之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口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恶心呕吐、胃痛;肌肉注射不良反应患者66.7%发生为恶心呕吐、胃痛,33.3%发生为心悸、荨麻疹;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患者50%发生为恶心呕吐 、胃痛,33.3%发生为心悸、荨麻疹,16.7%发生为药疹、休克.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治疗使用药物期间应重视用药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广普及.
-
-
张书春
-
-
摘要:
目的:分析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疾病在治疗时使用的药物及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和观察时间段为 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共156例,临床资料作为这一研究的主要依据,所选的全部患者 皆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的同时详细记录用药后的各方面情况,并对患者保持长达一年的随访,时刻掌握患者的情况。 结果:在对本次所选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全部患者无1例出现死亡,治疗后的生存占比100.0%;发生心血管情况的人数有 32人,复发心绞痛的人数有24人,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人数有2人,出现非致死心肌梗死的人数有2人,出现心力衰 竭的人数有4人,心血管不良情况发生占比2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中,采取适当且有效的药 物对患者展开治疗,可以有效起到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
-
孙丽红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消化科应用兰索拉唑药物治疗疾病的情况.方法:从本院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消化科诊治的患者160例,通过平均分组的模式,将所有患者均分到两个组别之中.针对参照组,提供多潘立酮与药物奥美拉唑;针对实验组,予以兰索拉唑疗法.结果:经过一番临床治疗后,发现在消化性溃疡上,实验组、参照组总疗效依次是97.50%、95.00%,组间无统计学上的不同(P>0.05);在临床食管反流性炎症上,总疗效依次是92.50%、62.50%,参照组疗效明显不够好(P0.05).结论:就医治消化科临床病症上,兰索拉唑具有很理想的应用效果,各种不良反应更少出现,临床使用价值可观,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
徐超
-
-
摘要:
喹诺酮类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在早期被人们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后期经医学家不断的对其结构进行修饰,诞生出多种新的药物,被广泛用于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当中.虽然喹诺酮类药在参与治疗时,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但随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表现出的副作用也在快速增长当中.
-
-
张雷;
范占芳;
张作鹏;
程卯生;
刘洋
-
-
摘要:
阿尔兹海默症(A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没有良好的临床治疗药物.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提出,为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作者对胆碱能损伤学说、Aβ学说、tau蛋白学说、炎症学说、兴奋性神经损伤学说、"微生物-脑-肠轴"学说等发病机制及临床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
-
吴永贵
- 《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肾脏病会议、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春季论坛、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临床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社区与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中由药物引起的占20%,在急性肾小管坏死与急性间质性肾炎病因中药物占I 8.3%,其中抗生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占33%,随着人口老年化,在老年人群中药物诱导的急性肾损伤高达66%。在ICU病房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达20%-30%,大约6%的病人需行肾脏替代治疗。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与死亡率的增加以及住院日的延长相关,并且增加医疗资源与费用的支出,部分患者可致不可逆性慢性肾衰竭,给患者及其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药物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及防治阐述进行了介绍。
-
-
刘昌孝
- 《《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
| 2009年
-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起,Sheiner等药动学专家提出一种临床药动学参数计算方法 ,为群体药物动力学奠定了基础。随后开发的NONMEM,应用了该计算方法 ,并成为群体药动学参数计算的一个重要工具。1980~2005年,群体药动学研究论文数目在不断增长。据中国期刊网CNKT统计,我国群体药动学也发展迅速。本文对群体药动学与经典的药动学、群体药动学研究指南及研究目的做一探讨。
-
-
-
赵磊;
潘剑飞;
杨忠亮
-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探求通过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检测临床药物中氯雷他定成分的可能性,并确定最低检出限(LOD)。运用气质联用的分析技术,对临床药物中氯雷他定成分进行提取,检测,多次试验后,确定最低检出限,并在实际案例中证实此实验结论。从“开瑞坦”片中成功检测出氯雷他定(Loratadine)成分,且其最低检出值为1μg/mL。建立了的GC/MS检测方法,并确定了临床药物中氯雷他定成分的最低检出值,为法庭科学提供了氯雷他定的定性方法学依据。
-
-
刘影
-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10年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20例患者中有102例(85.00%)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46例,其中阿莫西林28例;头孢类引起的药疹16例,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19例,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疹10例,血清制品6例,喹诺酮类引起的药疹4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引起的药疹1例.结论:青霉素、阿莫西林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解热镇痛药。
-
-
刘影
-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10年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20例患者中有102例(85.00%)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46例,其中阿莫西林28例;头孢类引起的药疹16例,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19例,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疹10例,血清制品6例,喹诺酮类引起的药疹4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引起的药疹1例.结论:青霉素、阿莫西林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解热镇痛药。
-
-
刘影
-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大会暨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10年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20例患者中有102例(85.00%)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46例,其中阿莫西林28例;头孢类引起的药疹16例,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19例,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疹10例,血清制品6例,喹诺酮类引起的药疹4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引起的药疹1例.结论:青霉素、阿莫西林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解热镇痛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