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体
絮凝体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3780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粉体工业、中国矿业、机电信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水工业电工专委会2015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水协设备材料委第四届水厂净化工艺设备暨水质检测设备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等;絮凝体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昌、张晋霞、金鹏康等。
絮凝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7808篇
占比:99.98%
总计:537908篇
絮凝体
-研究学者
- 王晓昌
- 张晋霞
- 金鹏康
- 牛福生
- 罗国芝
- 谭洪新
- 何青
- 姚陈
- 常颖
- 张金松
- 李卓林
- 赫俊国
- 鲁璐
- 徐继润
- 施雷庭
- 朱诗杰
- 王宝贞
- 王广华
- 谌茂
- 黄晓东
- 付文才
- 党文豪
- 刘倩
- 刘剑
- 刘文畅
- 刘正宁
- 刘秉涛
- 刘红
- 刘辉
- 叶仲斌
- 唐小斌
- 唐建华
- 唐恩高
- 夏小明
- 宋士帮
- 尤作亮
- 庞云
- 张玉臣
- 戴彩丽
- 曹西华
- 朱龙
- 李星
- 李耀良
- 李阳
- 杨晓
- 梁文艳
- 梁旭伟
- 梁明
- 汪士凯
- 王佳杰
-
-
朱海杰;
王振宇;
高东东;
彭帅帅;
王臣
-
-
摘要:
电泳漆废液是在工程机械产品如汽车、家电等表面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液,具有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成分复杂等特点。本文通过添加酸液,使废液中的有机物形成絮凝体,并采用气浮装置将絮凝体分离,分离后液相采用多级反应(芬顿催化氧化、酸碱中和、絮凝沉淀)的工艺来实现废液的预处理。
-
-
信晓飞;
张晋霞
-
-
摘要:
采用自制淀粉-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的高选择性接枝共聚物对平均粒径为8.00μm的赤铁矿纯矿物进行絮凝,形成平均粒径为37.75μm、絮凝体密度为2.92 g/cm3、絮凝体孔隙率为46.31%、絮凝体强度为1362.41 Pa·mm2、分形维数为1.95的絮凝体.以制备好的赤铁矿絮凝体为研究对象,以浮选回收率为分选指标,考察了不同浮选因素对絮凝体浮选回收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矿浆pH值为8、捕收剂油酸钠用量为125 mg/L、气泡直径大小为1.0 mm、搅拌转速为1800 r/min的絮凝体,回收率最大值可达到92%.通过研究不同条件对絮凝体浮选回收率的影响,得出其对絮凝体浮选的作用规律,为指导实践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
张晋霞;
牛福生
-
-
摘要:
采用淀粉为絮凝剂对平均粒径为8 μm的赤铁矿纯矿物进行絮凝,形成平均粒径36.17 μm、絮凝体密度2.89g/cm3、絮凝体孔隙率49.12%、分形维数为1.90的絮凝体.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pH值、捕收剂油酸钠用量、搅拌转速及三者之间交互作用对赤铁矿絮凝体回收率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 ANOVA分析.在矿浆pH为7.76,油酸钠用量为132.22 mg/L,搅拌转速为1844 r/min,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絮凝体回收率达到93.65%.通过赤铁矿浮选条件探究,得出其对絮凝体浮选的作用规律,为指导实践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
牛福生;
陈雨盈;
张晋霞;
于晓东;
朱笑磊
-
-
摘要:
为了探究赤铁矿絮凝体-气泡的矿化过程,在自制的观察装置中,以静止气泡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速相机记录赤铁矿絮凝体在气泡表面的运动状态,得到赤铁矿絮凝体-气泡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气泡直径不变的条件下,赤铁矿絮凝体粒径为39.65μm时,絮凝体最先滑动至最大横向位置和最小纵向位置,瞬时滑动速度变化范围小;赤铁矿絮凝体粒径不变的条件下,气泡直径为636.16μm时,絮凝体滑动至最大横向位置和最小纵向位置的时间最长,瞬时滑动速度变化范围大;絮凝体粒径和气泡直径不变的条件下,碰撞角度大于60°时,絮凝体易从气泡表面脱附.利用高速摄像仪探究并分析了絮凝体-气泡矿化规律,为指导絮凝浮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
刘辉;
杨晓;
付文才;
党文豪;
王志伟
-
-
摘要:
废旧箱纸板(OCC)造纸废水回用过程中面临着微细胶黏物沉积和因Ca2+浓度过高引起的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本研究对比评估了电絮凝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对模拟OCC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电絮凝法能够更好去除OCC造纸废水中的微细胶黏物和Ca2+.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絮凝处理的最佳条件:铝为阳极材料,电流密度、电极间距和反应时间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115A/m2、5 cm和60 min.在最佳条件下,经电絮凝处理后得到的絮凝体中,Al3+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电絮凝法能有效去除OCC造纸废水中的微细胶黏物、COD和Ca2+,且该方法绿色无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
牛福生;
张红梅;
张晋霞
-
-
摘要:
赤铁矿絮凝体SEM图像的三维重建是观察絮凝体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对于研究絮凝体的絮凝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冷冻真空干燥法对絮凝体试样进行处理,并利用扫描电镜获取了赤铁矿絮凝体的SEM图像,利用MATLAB软件对试验获取的赤铁矿絮凝体SEM图像首先进行预处理,降低无关因素对图像的影响,为后续三维重建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对三维数据的提取,三维显示效果的设置等,实现了赤铁矿絮凝体SEM图像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三维图像具有比较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可以更加直观地观测出颗粒和孔隙的起伏程度,图像中凸起部分是颗粒,下凹部分是孔隙,颗粒集中于图像的中央,孔隙分布在颗粒中间和图像的边缘.重建后的三维图像,为后续研究絮凝体的三维孔隙率和三维分形维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
刘辉;
杨晓;
付文才;
党文豪;
王志伟
-
-
摘要:
废旧箱纸板(OCC)造纸废水回用过程中面临着微细胶黏物沉积和因Ca^(2+)浓度过高引起的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本研究对比评估了电絮凝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对模拟OCC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电絮凝法能够更好去除OCC造纸废水中的微细胶黏物和Ca^(2+)。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絮凝处理的最佳条件:铝为阳极材料,电流密度、电极间距和反应时间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115 A/m^(2)、5 cm和60 min。在最佳条件下,经电絮凝处理后得到的絮凝体中,Al^(3+)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电絮凝法能有效去除OCC造纸废水中的微细胶黏物、COD和Ca^(2+),且该方法绿色无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
-
宋鑫;
张晓冉;
蒋召平;
肖丽华;
李越
-
-
摘要:
海上注聚油田已临近注聚末期,注聚阶段引起的非均质性增强、剖面吸液不均匀及含水回升较快等问题亟待解决.在CMG软件基础上运用絮凝剂滞留的运动方程,模型模拟结果与岩心驱油实验数据拟合率达到96.3%,实现了残留聚合物的数值模拟;对絮凝剂注入因素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聚驱结束后直接注入絮凝剂,段塞体积0.008 1 PV,注入絮凝剂浓度0.5%时,对残留聚合物固定效率高,抑制含水效果明显,能够实现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
-
岳志芳
-
-
摘要:
混凝是降低雨水浊度的有效手段,通过研究改变混凝剂PAFC投加量、原水pH值、慢速搅拌时间对絮凝体分形维数及出水浊度的影响,得到了混凝过程中最佳混凝剂投加量、最佳原水pH值、最佳慢速搅拌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城市雨水混凝处理单元过程中混凝剂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原水pH值为8,最佳慢速搅拌时为10 min.同时,正交实验表明,混凝剂PAFC投加量与原水pH值为影响混凝处理单元的主要因素,而慢速搅拌时间为次要影响因素.
-
-
彭烨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水工业电工专委会2015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絮凝体粒径分布可作为评价絮凝效果好坏的指标,也可以作为控制混凝剂投加的依据.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采集到的絮凝体图像进行预处理,结合图像Otsu二维分割,连通域判断等操作,实现在线测量絮凝体粒径分布.实验表明,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获取絮凝体粒径分布,为控制混凝投药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
-
金鹏康;
王晓昌;
郭坤
-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论文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进行了二维仿真模拟.对仿真模拟所得到的分形图像,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的尺寸增加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基本相当,但图像分析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较小,约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0.8左右,其原因可能是图像分析过程中计算机对图像的识别误差引起的.以DLA模型模拟所得到的絮凝体内部的孔隙率随絮凝体尺寸的增加而增加.絮凝体中孔隙率的增加是絮凝体密度减小、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也是絮凝体分形维数降低的主要因素.
-
-
金鹏康;
王晓昌
- 《中国化学会第六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采用显微摄影技术,通过混凝实验分析了腐植酸絮凝体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腐植酸絮凝体的粒径呈现对数正态分布.从混凝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分析了颗粒数量、颗粒平均体积和标准偏差之间存在的恒量关系,该恒量关系可以大大简化基本方程的求解,更准确地预测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粒径分布.
-
-
郭超;
唐建华;
何青
- 《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河口是陆海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地区,泥沙是陆海相互作用的主要介质之一,其中的黏性细颗粒泥沙及其在河口产生絮凝的机制研究是河口海岸泥沙运动研究的基础命题,也是特点和难点.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基于多年每月徐六泾站的野外定点观测,分析研究了徐六泾处黏性细颗粒泥沙现场絮团特性,认识到:徐六泾处现场絮团的平均粒径波动范围较大,在20~150μm,絮团大小是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根据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得到的现场絮团沉降速度在0.5~5.83mm/s之间,已有较大波幅;通过絮团计算得到的垂向通量要远大于不考虑絮凝过程的通量.利用10余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实测的悬浮物现场粒度资料,结合同步测量的水动力、悬浮物浓度、盐度、水温及室内颗分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河口絮凝过程,发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絮团大小的空间分布特征、悬浮物现场级配特征;确定了发生絮凝的临界粒径;辅以室内试验,分析了悬浮物浓度、水动力条件、盐度以及水温等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给出了基于实测资料的絮凝沉速的计算方法.综上,2003年开始至今,基于在长江口杭州湾水域获得的多次大量水体悬浮颗粒物现场絮凝观测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研究,得到了长江河口无扰动情况絮凝体分布特征、絮凝体影响因子及变化机制、絮凝动水沉速计算方法和定量结果.随着对动水絮凝沉降开展研究的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疑问和挑战.
-
-
苗建生;
张文玉
- 《第二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
| 2007年
-
摘要:
根据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后单元普遍存在含水上升和原油产量下降非常快的生产特点,为重复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进行深部调剖,本文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在河南油田岩心中不可入孔隙体积为10﹪-20﹪,发现聚合物在岩心中不可入孔隙体积与岩心渗透率成反比、与聚合物分子量成正比关系;实验分析了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后单元不同时期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残留率及其主要存在形式; 3﹪YG340-1聚合物再利用剂悬浮液,静置60分钟悬浮体积保留率在90﹪以上,与300mg/L的HPAM反应形成絮凝体的平均粒径由20um增加到500um以上,絮凝体在填砂管的残余阻力系数为22.22-30.25之间.在双河Ⅱ5和437Ⅱ3两个注聚后单元进行了十个井组的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实际调剖效果.
-
-
-
-
-
王晓昌;
金鹏康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针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代表性物质-腐植酸的铝盐混凝处理过程,运用TOC、UV作为评价处理效果的指标,通过PDA进行混凝过程在线监测,荧光检测法分析腐植酸与铝盐的结合状态,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中有机物官能团,显微摄影法分析絮凝体形态学特征和粒度分布,计算机仿真模拟絮凝体成长过程,在建立引入絮凝体分形维数的絮凝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腐植酸絮凝过程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