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卫生法

精神卫生法

精神卫生法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4169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司法鉴定、民主与法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等;精神卫生法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绍辉、王健、谢斌等。

精神卫生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0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4169 占比:99.70%

总计:134569篇

精神卫生法—发文趋势图

精神卫生法

-研究学者

  • 陈绍辉
  • 王健
  • 谢斌
  • 孙也龙
  • 张奇
  • 赵旭东
  • 万传华
  • 刘卓威
  • 刘杰
  • 孙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鸿昌; 柳亚亚; 张荣飞; 向中勇; 彭孟聃; 徐明丽; 林学超; 翁梓靖
    • 摘要: 目的了解及评价遵义地区护士对2013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简称《精神卫生法》)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并探讨提高护士对《精神卫生法》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的对策。方法采取自制《精神卫生法》相关知识量表,通过问卷星制作量表后随机投放至遵义市16家医院护士进行调查。以问卷答题及格率作为普及度判定指标,了解不同医院护士对《精神卫生法》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通过问卷星回收问卷1033份,排除102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931份,有效回收率为90.13%。结果931名护士对《精神卫生法》知晓率问卷得分总正确率为64.34%(599/931),及格率为52.42%(488/931);精神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护士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遵义市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士《精神卫生法》的普及度。
    • 陈绍辉
    • 摘要: 《精神卫生法》实施后,涉及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愿住院的诉讼案件大致包括强制送治和非自愿住院治疗两大类,前者以实施强制送治的主体为被告,而后者一般以作出非自愿住院治疗决定的医疗机构为被告。尽管《精神卫生法》对非自愿住院的条件和程序作出了相应规定,但上述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适用,患者在诉讼过程中仍面临起诉难、胜诉难、鉴定难等多重困境,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也存在案由选择不当、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审理思路错位、非自愿住院合法性审查弱化等突出问题。为此,应在案由选择、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能力认定以及非自愿住院合法性认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非自愿住院诉讼的审理程序,从而为精神障碍患者构建更为有效便捷的司法救济机制。
    • 陈博; 孙艺玮
    • 摘要: 广东九市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送诊、留院诊断、住院治疗和出院等精神障碍患者民事收治制度中授予监护人相当大的决策权。相较之下,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更强调公权力部门的职能与程序保障。对三地在民事收治问题上的法律规则进行研究,比较不同规则体系在具体收治环节上规定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协调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法律的一体化;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精神卫生法律制度需要参考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面对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对精神障碍患者收治制度所提出的新要求下所进行的法律改革方向。
    • 陈亮
    • 摘要: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蕴含了道、儒、佛、法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校在精神卫生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以往各类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及我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融合茶文化的相关理念,将危机干预对象状况的级别进行区分、界定及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陈绍辉
    • 摘要: 强制社区治疗是指通过一定的约束措施促使特定的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环境下接受治疗.作为强制住院的替代方式,强制社区治疗具有诸多优点,因而为不少国家所肯定.从比较分析可见,代表性国家的强制社区治疗制度在具体类型、实体要件、运行程序等方面均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也有其共通之处.基于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强制住院模式存在的突出弊端,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引入强制社区治疗制度.具体而言,应考虑建立附条件出院和辅助性强制社区治疗为一体的强制社区治疗类型,并明确其适用对象、条件和具体程序.
    • 谭咏梅; 张界平; 李海亮; 杨周健
    • 摘要: 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医校合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始发挥作用,主要是指整合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力量通过在知识宣传、危机干预、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构建"预防-咨询-干预-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 岳远雷; 陈绍辉
    • 摘要: 在英国,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愿医疗包括入院评估、入院治疗和紧急情况下的入院评估等多种类型,且法律对各种类型的非自愿医疗均规定了相应的适用条件和程序.同时,对于患者的非自愿入院,英国没有采取西方国家盛行的司法审查制度,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卫生审查裁判所制度作为事后救济途径.英国独特的非自愿医疗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多元化的非自愿医疗体系、充分有效的事后救济机制、完备的非自愿住院决定的制约机制等.
    • 贾晓明; 游琳玉
    • 摘要: 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由于缺少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法律法规,高校心理咨询面临多种法律困境,其中包括缺乏心理咨询师主体身份的法律依据、容易出现多重关系的法律责任、在为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诊断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以及对自杀、自伤危机干预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并尽快推动"心理师法"等相关新法律出台,制定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办法以及提升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高校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发展.
    • 陈北冬; 石茂生
    • 摘要: 基于对自我约束预嘱约束性和福利性的辩证审视,其背后隐藏的伦理问题得以浮现.自我约束预嘱可依据"多阶意欲"理论与"意图—计划"理论获得正当性基础,但这无法回应其模糊化处理患者意愿的潜在风险问题.在特定限制措施及第三方介入策略的重构下,自我约束预嘱可有效回应可行性层面的非议.当前,我国意定监护和非刑强制医疗制度为自我约束预嘱的适用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为其功能的全面发挥带来了限制.即便如此,自我约束预嘱仍可作为精神医疗决策的正当化机制以及医、患、家属三方沟通的软规范机制发挥作用.
  • 10. 精神障碍医疗诊断回避制度研究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万传华
    • 摘要: 精神障碍患者医疗诊断回避制度源于司法审判回避制度,是程序正义理念在非诉讼领域的应用.医疗诊断回避制度实质是事前程序性纠错机制,旨在通过禁止性规定达致理想的实体正义.在人类漫长的医疗实践中,诊断回避制度出现较晚且限于特定的精神障碍诊断领域缘于其以美德 、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医学伦理原则吸纳了个体接受医疗服务过程的程序正义要求.比较而言,医疗诊断回避制度不及诉讼回避制度的立法定位和价值高 、适用领域和范围广 、内容和程序完善 、理论和实践成熟.该制度健全须汲取其他领域回避制度的合理成分以恢复其立法预设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