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

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1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25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医学工程、临床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第十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献由997位作者贡献,包括P·J·鲁滨逊、刘瑶、李端明等。

粥样斑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33.9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725 占比:65.26%

总计:1111篇

粥样斑块—发文趋势图

粥样斑块

-研究学者

  • P·J·鲁滨逊
  • 刘瑶
  • 李端明
  • 陆永萍
  • 刘娟
  • 刘映峰
  • 刘森
  • 卢峻
  • 吴瑛
  • 姜桂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四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在预防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设置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另选择同一时期的100例非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设置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粥样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性质的差异,对比两组颈动脉的内径大小,分析导致缺血性脑梗死产生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颈总动脉内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最多的是颈总动脉分叉处,数量较少的是颈总动脉,数量最少的是颈内动脉颅外段。结论:颈部血管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赵阳
    • 摘要: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继发改变有关,其可以引起管腔狭窄、供氧及供血发生障碍,进而诱发胸痛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血清中的相关蛋白可以出现变化。五聚素3(PTX-3)是长链五聚体蛋白体,与炎症反应相关[2],可以促进粥样斑块的进展。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是单链跨膜糖蛋白,能提高血小板的聚集特性,与缺血性疾病相关,并对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作用[3],CD44在细胞粘附中的可能更明显。我们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应通心络胶囊及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 杜宇平; 陈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7(sCD147)、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微小RNA-21(miR-21)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CI患者159例,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47例)和预后良好组(11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检测其血清sCD147、sCD40L、miR-2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或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CD147、sCD40L、miR-2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sCD147、sCD40L、miR-21与ACI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NIHSS评分、脂代谢异常、发病至溶栓时间等因素后,血清sCD147、sCD40L、miR-21与ACI预后不良(mR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sCD147、sCD40L、miR-21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及预后均有关,或可作为ACI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
    • 莫正茂
    • 摘要: 冠心病是一个广泛的疾病类别,包括多种疾病,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冠心病影响供应心肌的血管系统,可归因于覆盖冠状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的形成。在高度发达和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冠心病是长期的主要死因。在我国,冠心病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为常见疾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常见合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和胸闷^([1,2])。因此,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加强护理干预,以缓解其病情。
    • 徐蓉玮; 王亚玲
    • 摘要: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表现为具有心肌梗死的临床证据,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仅轻度狭窄(<50%)。目前医学界关于MINOCA患者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仍建议按照阻塞性心肌梗死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血小板在MINOCA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抗血小板治疗对MINOCA患者的作用存在争议。现评估抗血小板治疗在MINOCA患者不同病理生理机制下的作用,重点从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当前抗血小板治疗证据、未来研究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 杨新越; 潘亮; 郑悠阳; 林立; 邱春光
    • 摘要: 冠状动脉(冠脉)弥漫性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冠脉弥漫性病变比例逐渐增加[1,2],由于病变血管常伴发成角、钙化、扭曲及较重的粥样斑块负荷,冠脉弥漫性病变是PCI的治疗难点。单纯球囊扩张是最早尝试应用于弥漫性病变,因弥漫性长病变的斑块多不规则、弥漫性,球囊扩张时易出现受力不均,导致夹层的产生和弹性回缩,不宜应用单纯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BMS)应用于弥漫性病变的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球囊扩张的不足,但手术成功率低、近远期效果差,再狭窄率达50%以上。药物洗脱支架(DES)因优越的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和抗血管负性重构等特性,与BMS相比可明显降低弥漫性病变PCI术后的再狭窄率。本文就冠脉弥漫性病变的PCI现状作一综述.
    • 杨林; 张绍金; 穆兰
    • 摘要: 目的对照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36例经CTA和CAG检查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效果。结果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CAG检查与CTA检查的病变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CAG检查与CTA检查的病变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CTA检查轻度狭窄的敏感度为88.98%,特异度为98.97%,检查中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6.74%,特异度为99.13%,检查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2.96%,特异度为100.00%,检查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6.77%,特异度为98.62%;CTA检查软斑块的敏感度为92.98%,特异度为98.55%,检查纤维斑块的敏感度为94.20%,特异度为98.91%,检查硬化斑块的敏感度为94.20%,特异度为100.00%。结论CTA技术检查CAD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与CAG检查效果相当。
    • 李树强; 赵继泉; 杨侃荣; 林焕杰; 冯晓仪; 陈丽贤
    • 摘要: 目的 探讨Cube T1W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均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和Cube T1WI扫描,分析2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发现斑块数量、斑块表面形态的判读,比较2种方法在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优缺点.结果 以TOF-MRA为标准,Cube T1WI与TOF-MRA诊断血管狭窄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1.TOF-MRA发现56个斑块,Cube T1WI发现67个斑块,Cube T1WI在发现斑块数量中更有优势.2种方法均能较好判读斑块表面类型.结论 Cube T1WI与TOF-MRA在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具有一致性.Cube T1WI联合TOF-MRA可以提高发现斑块的能力,提高判断斑块表面形态的准确性.
    • 吴超
    • 摘要: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4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斑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死.
    • 焦红翠; 国二宁; 宋莉红
    • 摘要: 目的:分析颈动脉彩超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及脑梗死无糖尿病患者各50例,分别纳入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合并组.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采用彩超检测各组颈动脉,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形态及其回声特征;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的空腹血糖(FBS)低于糖尿病组和合并组(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粥样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为临床早期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