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15-09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也称Cockett Syndrome,是指髂静脉受压,血管腔内存在异常粘连结构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本病的病因有两种:①髂动、静脉的解剖关系:腰骶部前突明显,骶骨前突显著者可压迫左髂总静脉,再者由于解剖的原因,左髂总动脉骑跨左髂总静脉,这样在动静脉之间形成纤维束带;②静脉腔内异常结构,血管内形成粘连。这两种原因导致髂静脉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临床中,侯老师一直强调详细的询问病史,认真全面的体格检查,从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发现蛛丝马迹,是明确诊断、做好鉴别诊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同时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侯老师主张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应该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患者通过手术探查、解除压迫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病例反映了侯玉芬教授诊治周围血管疾病时,重视明确诊断,恰当施治的治疗思路。只有如此,方能效如桴鼓。
  • 摘要:目的:对近20年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和特点.rn 方法:收集1995年~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内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相关文献,提取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rn 结果:共筛选出合格文献192篇,涉及中药200味.出现频率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牛膝、甘草、桃仁、红花、川芎、黄柏.根据功效分类,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药性多寒;药味以苦、甘和辛为主;主入足厥阴肝经.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8类,分别为清热利湿类、散结通络类、温经活血类、益气除湿类、清热解毒类、清热利湿类、疏肝理气类、活血通络类.rn 结论: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利湿,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基本病机血瘀符合.
  • 摘要:下肢静脉淤血性溃疡是因静脉功能不全,局部长期血液瘀阻,继发局部溃疡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双下肢小腿部,以内侧居多,溃疡大小形状不一,多为表浅,严重时皮下肉腐,露筋,基表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颜色多为苍白或浅红,反复发作,久不愈合。周围皮肤萎缩,有色素沉着,常伴有水肿,静脉功能不全是下肢静脉慢性溃疡形成的重要病因。静脉回流障碍,血液瘀滞,血瘀气滞,不得汝养,气虚血瘀之象,久之耗伤气血,正气亏虚,毒邪内陷,气血郁阻,毒邪之愈盛,正气之愈虚,正虚无力托毒外出。瘀久化脓感染,邪毒内伏,溃烂肌肤,久不收敛,伤气耗血,元气亏虚,故溃疡易发感染,久不愈合,是令从医者棘手难治的疾病。中医药对疮疡治疗有很大的优势,辨证论治,重视主症。溃疡治则当以扶正固本,托里透脓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等治法,方药以阳和汤,托里透脓散,仙方活命饮,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动脉的局部病理改变。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实质为肢体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瘀之征,化瘀通脉为通治之法。认为在化瘀之时,首先应找到致瘀之因一邪,以祛除致瘀之因为首务。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致瘀之因为湿、热、痰三邪,所以化瘀时应掌握以下原则:①要辨清致瘀之因。辨证与审因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瑰宝,针对不同病因而施以不同的化瘀之法。如湿瘀阻络者宜利湿活血法;痰瘀胶结者宜软坚化痰、活血通脉法;脉络瘀热者宜凉血化瘀法;瘀热不解,热毒壅盛者宜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法。总之,在治疗时应视邪之属性,病之轻重,祛邪活血,使邪去瘀化络通,病势得以控制。②宜辨病之缓急。邪盛瘀生则病急,邪退瘀停则病缓。邪盛新瘀生,邪是标,瘀是变,标急则治其标,故在急性期阶段宜祛邪为先,“邪去则正安”,“祛邪则气血自通”。如利湿、凉血、解毒、化痰以杜新瘀形成,再辅以化瘀之品助瘀消脉通,此期慎用大剂活血药,免致感染难以控制,这是保肢成败的关键。邪退旧瘀留,正邪交争,邪退正虚,内瘀留滞,病趋缓,缓则治其本,故病缓阶段以化瘀为重扶正为要。化瘀药物宜用通破之品,扶正药可选益气、温经、养阴之品以助旧瘀之通消,此期应细审病势,因势制宜,通补兼施,调动机体抗邪能力,使疾病向愈并可巩固疗效。在化瘀药物的选择上,宜据上述化瘀原则分别施药,病急时宜凉宜化,药如赤芍药、牡丹皮、虎杖、蒲黄、丹参等,药味不必过多,参合所夹之邪而兼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痰之品。病缓阶段宜破宜通,药如当归、鸡血藤、生山楂、炮穿山甲、红花、川芎、三七粉、三棱、莪术、五灵脂、土鳖虫、地龙等,药量不宜过大,再参合气虚、阴虚、阳虚之异,选加益气、养阴、温阳等扶正之品。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溃疡油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51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分为溃疡油治疗组和甲硝唑注射液治疗的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疮面面积的大小、肉芽组织情况、渗出及患者疮面疼痛、麻木瘙痒等主观感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溃疡面疼痛、渗出评分第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肉芽颜色评分、溃疡面积第14、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1.中医药溃疡油外用在治疗静脉性溃疡,促进溃疡愈合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甲硝唑外治;2.溃疡油外敷改善溃疡面的局部环境,有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肉芽生长,祛腐生肌作用明显,中医外治在治疗静脉性溃疡方面有明显优势.
  • 摘要:血栓性浅静脉炎SVP属于中医学恶脉、赤脉、黄鳅痈、青蛇毒等范畴。《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蚓状。”《诸病源候论·恶脉候》指出:“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在”,“久不瘥”,缘脉结而成瘘。以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黄鳅痈”,“此证生于小腿肚里侧,疼痛硬肿,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由此观之,引起本病的原因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湿热壅络,瘀血内结所致。治疗上以脉管复康片为主,将活血通络大法贯穿于治疗始终,以分期辨证为辅,灵活参变,两相配合既符合疾病的病理实质,又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因而取得显著的疗效。急性期为邪盛新瘀发生阶段,正邪交争,邪胜则病进。治疗以祛邪为先,清热利湿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故以四妙汤加味送服脉管复康片。慢性期邪退生新正虚瘀留阶段,在邪少、有瘀、有虚的复合证中,辨虚与瘀的性质为主。治以扶正与化瘀相结合,而邪已渐去,祛邪药中病即减,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以免伐伤正气,害损脾胃。治法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清其余邪为辅的原则,故以软坚通络汤送服脉管复康片。
  • 摘要:目的:观察紫草油纱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穿弹力袜治疗臁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臁疮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自制紫草油纱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穿弹力袜治疗,对照组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穿弹力袜加凡士林纱布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对比观察中医症候积分、溃疡面积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各治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油纱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穿弹力袜治疗臁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作为其主要病因,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确切的病因和病机尚不十分清楚,针对DVT的诊断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等的基础研究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对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侧支循环建立的研究,对炎症因子的研究,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阻断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基因研究,提出,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和血管损伤仍然是其发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 摘要: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后合并感染引起,是造成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下肢存在血供障碍,狭窄的血管多呈节段性分布,因而易发生足部溃疡及坏疽,一旦发生溃疡,往往难以愈合。目前常规内科治疗手段多为使用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等药物,疗效较差,许多学者现主张多学科综合治疗,而外科治疗因其疗效确切,见效快,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己逐渐处于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生物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外科治疗己不仅仅局限于应用胰岛素、抗生素等局部换药,红外线照射,清疮术,截肢术等传统方法,越来越多的治疗技术加入到这一领域中,如生长因子、人工皮肤替代敷料等药物、高压氧等辅助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新兴保肢手术,并且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这些外科治疗方法大多数是在糖尿病足病变早期或病情较轻的时候效果较好,而对于糖尿病足溃疡较严重的患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多因价格昂贵,换药操作要求较高而影响使用推广。而传统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类,如甲硝哇,庆大霉素等的应用,因其简便廉效,在临床应用中仍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探讨各种能帮助和加速糖尿病足溃疡疮面愈合的外科治疗方法仍是目前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rn 中医外治糖尿病足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亦存在缺陷,在临床应用时应重视以下问题:首先如何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剂型。中医外治剂型较多,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疮面选择不同的剂型,但现在对各剂型适应症的研究欠缺,仅靠经验来选择。其次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优势之一,虽然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在人体体表,但与人的整体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应贯彻局部与整体观念相结合的思想,施行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治疗,但目前糖尿病足尚唯未有统一的辨证分型。因此尽快对糖尿病足溃疡作出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 摘要:副癌综合征系因癌细胞产生的某些特殊激素、抗原、酶或代谢产物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原发肿瘤所致的直接侵蚀、转移、阻塞无关,常是肺癌的早期征象之一。国内资料表明,肺癌副癌综合征发生率为9.9%,国外报告为10%~20%,可发生在肺部症状出现前、后或同时出现,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重点探讨了常见的副癌综合征及其发病机制有:内分泌相关,神经肌肉相关,骨相关,血液相关,皮肤与风湿疾病相关等。临床上应重视血管副癌综合征的诊治,对于可疑患者应加强理化检查,争取早日明确诊断,并针对原发肿瘤进行必要的有效治疗,才有可能使血管病变的发展得以有效抑制。
  • 摘要:在全面评估和系统的全身整体治疗基础上,建立内外合治糖尿病性足病的综合治疗方案,细化局部创面的辨证,分期将祛腐祛瘀补虚活血生肌等外治诸法综合有序地序贯应用于糖尿病性足病创面的局部治疗,注重祛瘀化腐、活血生肌、补虚生肌、煨脓湿润、煨脓祛腐、煨脓生肌、箍围疗法、拖线技术的临床应用,取得明显的疗效,能加速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汞离子在人体内的吸收与排泄过程.方法:将4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外用朱红膏,另一组使用不含汞的龙珠软膏,于用药前、用药后2周、用药后4周、用药后6周、停药后2周、停药后6周测其血汞及尿汞浓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血汞、尿汞浓度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时间因素的作用因分组的不同而不同;药物因素能引起两组病例血尿汞浓度差异.结论:朱红膏外用于溃疡面积小于65cm2慢性皮肤溃疡患者6周, 血尿汞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类型的波动形式,但其值仍在安全范围之内.
  • 摘要:护场是中医外科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认为是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的局部作肿范围.通过临床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人体存在整体的护场与局部的护场,整体与局部护场结合指导临床.整体护场是指:机体的正气能够祛除邪气、约束邪气、托邪外出的正能量.局部的护场是指围绕疮面的变性组织-正常组织带.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静息痛的中医辨证思路.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例资料,依据缺血性静息痛的最终转归分为两组,即保肢组和截肢组.就患者的年龄、性别、Fontaine分期、APACHE评分、中医辨证是否存在动态多样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从中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rn 结果:纳入符合缺血性静息痛的临床病例78例,两组在各自的年龄、性别、Fontaine分期、APACHE评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在中医辨证的动态多样性方面存在显现差异(P<0.05).rn 结论:动态的调整中医辨证思路是影响缺血性静息痛预后的重要因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其指导下的临床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 摘要:雷爱光筚路蓝缕,劈荆斩棘,缔造了沧州全新的综合医院;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造了沧州脉管病优秀的学科,其集中西方优秀人文素质于一身,既具有西方基督徒的慈善博爱、乐观进取的信念,又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天下、仁爱济世的情怀,“一代大医“雷爱光应无愧于此称号。
  • 摘要:目的:探讨泡沫敷料合用珍珠粉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Ⅱ度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泡沫敷料合用珍珠粉外用治疗Ⅱ度压疮,对照组采用单独泡沫敷料治疗压疮.结果:两种方法治疗均能促进压疮愈合.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平均治愈时间缩短(P<0.05).结论:泡沫敷料与中药珍珠粉相结合在压疮的治疗上,治时间短,效果显著,简洁便利,便于护理.疗
  •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临床上各种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不断增多,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现在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病,特别是本病的一些高龄患者(这里主要指70岁以上患者),同时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以及年老体弱,气血亏虚,阴阳失衡,脏腑衰弱等体质特征,因此在治疗上,既要对疾病本身进行关注,更要对患者体质状态进行详辨,治病与疗体同时兼顾,这样整体辨治,方可解除病痛,缩短疗程,使人登寿域.
  •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精气匮乏,阳气不足和(或)阳气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心精)功能不足或障碍,易出现肌性动脉或微血管痉挛,体现“寒主收引”,以及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成(痰),或合并血栓(瘀),体现中医“寒主凝滞”,即精气匮乏,虚寒内生,而出现收引及凝滞病变,营卫道路阻塞不通,四末失养而萎废,四末营卫阻塞郁遏而化热,热盛肉腐。“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灵枢·痈疽》,“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寒邪外袭,营卫通行闭塞,可见其具有汗法祛邪之必要。
  • 摘要:介绍一例糖尿病足足底脓肿病例,此患者足底感染重,波及范围广,以累及足底筋膜形成深部脓肿,故属于糖尿病足Ⅲ级,于外院曾多次切开引流,及保守换药治疗,但效果不佳,相比而言,于我院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良好,原因在于切开引流时机和方法的把握,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正确把握证候分型。
  • 摘要:桂枝茯苓丸是《金匮要略》妇人病篇中的经典方剂,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临床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脉络瘀阻不通,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桂枝茯苓丸用于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早中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导致非创伤性最佳截肢的平面、创面的愈合及手术前后应对.rn 方法:收集自1985年5月-2014年5月截肢病例统计,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rn 结果:初次截肢258例,双侧截肢17例,其中高位截肢(大腿)52例,低位截肢(小腿)203例,年龄23-95岁,病程在5天-15年.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3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例,动脉血栓5例,合并糖尿病78例,糖尿病性肾病38例,血透25例, 中风后遗症85例,糖尿病足双侧68例,糖尿病足外侧回报有骨破坏32例,急截肢5例,择期截肢233例,血管重建开通再闭塞98例,重复手术21例.258例初次截肢中,优:155例,良:74例,差:29例,重复手术18例.rn 结论: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导致非创伤性截肢正确的选择截肢平面非常关键,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及时正确的处理,对患者的预后及切口的愈合也至关重要.
  • 摘要:四畔辨证是中医外科学局部辨证中的独特内容,四畔辨证应用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坏死期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为准确判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预后也有重要意义.总结四畔辨证要点包括:辨分界线、辨皮色、辨皮温、辨肿痛、辨浅静脉充盈状态、辨营养障碍征、辨泛红试验时间等.
  • 摘要:通过病例观察发现舌与糖尿病足伤口之间存在某些规律性联系.中医外科历来有"给邪出路"的经典理论,即在伤口治疗过程中给不利于伤口生长愈合的因素以出路."邪"即可表露于外,也可深藏在内,通过舌象直观采集信息、辩证论治,结合"给邪出路"理论从内外综合指导治疗糖尿病足.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rn 方法:采用体质问卷调查243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观察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rn 结果:243例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112次)和气虚质(108次),其次是痰湿质(84次);体质分类以虚实夹杂体质(104例)最多见,其次为虚性体质(64例),最后是实性体质(37例)(P<0.05,P<0.01).虚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高于实性体质(2.32±0.85vs1.58±0.83),实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值高于虚性体质(10.44±4.27vs6.41±2.21,P<0.05).rn 结论: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可将其作为分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虚性体质、实性体质的客观参考指标.
  • 摘要:糖尿病伴慢性下肢难愈合创面与其它病因所致的创面有着不尽相同的演变规律、治疗方法. 结痂这一病理过程在糖尿病伴慢性难愈合创面中长期存在,更多是最先面对的问题之一,对于痂皮的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中医医院疮疡外科处理痂皮的经验总结是:首先,依据痂下感染深度和程度、局部循环状况、创面位置综合判断处理痂皮的时机和处理痂皮的目的,力争通过对痂皮的正确处理达到的结果: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肢体、保足、截肢以保存生命.其次,采用探索性清痂,进一步确定痂下情况.最后,确定处理痂皮的合适方法. 根据处理痂皮的目的,治疗方法有:1.选择性部分切除,可采用开天窗法、蚕食法.2.避免更大的二次损伤在局部供血情况允许条件下,进行手术的切开、扩创;3.甚至采用翻车法.即指处理日久不愈合慢性创面,应用中医外用药,或利用感染所致炎症反应清除创面失活组织,以达到基底利于生长、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这些处理痂皮的方法,减轻了炎症反应对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和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达到治疗目的所需的基础治疗争得时间.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降糖、调整血压、改善脏器功能、改善下肢循环、营养支持等.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糖尿病足汤治疗糖尿病0级足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糖尿病0级足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自拟糖尿病足汤(由川乌、赤芍、桑枝等组成)足浴疗法,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治疗.30天后评定临床综合疗效.rn 结果:观察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痊愈率11.1%,显效率42.2%,有效率41.1%,总有效率94.4%;对照组痊愈率8.9%,显效率40%,有效率38.9%,总有效率87.8%.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糖尿病足汤浴足在治疗糖尿病0级足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洗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中药外洗治疗158例,与对照组治疗90例做对比观察.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84%,对照组为82.22%;2组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5.44%,对照组为56.67%.2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洗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有显著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以及调节免疫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周围血管病科明确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30例,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药物干预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两组均7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疗效及免疫球蛋白情况.结果:30例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调节免疫药物干预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结论:调节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具有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消栓通脉丸"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46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从祖国医学角度对所有患者进行准确辨证,按照辨证选择性给予中药"消栓通脉丸"1-4号进行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均达到治愈标准,经过至少一年的随访,复发49例,复发率为10.65%.结论:中药"消栓通脉丸"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好,随访复发率低.
  • 摘要:PAD即下肢动脉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等,由于PAD患者大多合并众多内科疾病,自然病程长及整体预后比较差,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难以做到标准化和随机化,单一药物很难奏效.多年来我科采取多靶点治疗(又称总攻疗法),则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多靶点治法由于用药强度较多大,存在一定治疗风险。为达到疗效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我科将多靶点治疗不断进行优化,年龄大于75岁则应慎用降纤酶,改用凯时和疏血通或者是中药制剂。应用降纤、溶栓药物应严格控制血压,血压高压应控制在<150-90mmHg,合并糖尿病时<140/80mmHg。2期及3期病人应禁用热疗,以免加重坏死。根据核磁的血管阻塞的部位、狭窄的程度以及足趾血氧饱和度来预测预后,如:足趾端血氧饱和度<40%,趾端皮肤紫暗或起水泡,预示着坏死;如:足背部有坏死或足根部坏死,残骨外露为截肢的指证。根据用药的反应程度、阻塞的程度、溃疡的大小来判断病程的长短与住院天数。既往有胃溃疡或泛酸时用烟酸片、妥拉苏林要注意胃溃疡的出血风险。同时要定期复查凝血系列、血小板,防止出现出血危象。应用降纤酶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0.8g/L应密切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0.5g/L应予停药。
  •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下肢病变消渴日久,气阴耗伤,气阴不足为根本。由于平日饮食不节致使脾胃运化受损,起居情志失常,劳倦思虑等日久累及肝肾精血,脾肾虚损变生湿浊内蕴,导致经脉阻隔、脉络凝滞的病理状态,若因外伤或外感毒邪,以致热毒腐筋蚀骨,若病势发展毒热灼阴,可现五败症。本病表现出来的证候复杂多变,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初起多以虚为主;中期的患者由于外邪内侵,正气尚存,正邪相争,以实为主;晚期的患者多病程较久,耗伤正气,复以虚为主。在病位上主要涉及脾、肾两脏,这与消渴病日久,出现脾气不足、肾精枯竭的表现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本病多发生于消渴病之后期。糖尿病下肢病变病位在脾肾,以气阴(阴阳)为主,涉及全身乃至局部,以局部为主。糖尿病下肢病变分为以下四种证型:气阴两虚、皮肤失养证—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气虚血瘀、脉络滞阻证—桃红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阴虚血瘀,脉阻阴疡证—四妙勇安汤合四物汤加减;湿热瘀滞,脉络毒腐证—通脉宁合顾步汤加减。
  • 摘要:李士懋教授是我国第二批国医大师,提出诊寒凝,首重脉诊,把汗法的治疗层面贯彻于体现寒凝“痉脉”辨证为主的表证,里证,虚实相兼证及阳虚寒凝证中,从而体现汗法治疗寒凝证的广裹层面,并提出辨正汗、邪汗的测汗之法。
  • 摘要:创面换药是外科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也是周围血管病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也是外治疗法的重要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严格遵循换药的各项基本要求,认真细致的进行创面观察与处理,以便获得创面顺利的愈合.换药时外层绷带、敷料用手取下,内层敷料、油纱布、引流物等,用无菌镊子取下,放入污物桶内。若敷料与创面粘着较紧,尤其是新植皮的创面,应先用消毒的无菌盐水浸泡,然后轻轻揭去敷料,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防止损伤肉芽。创面周围皮肤的消毒:先清除创面四周皮肤上的脓液,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由创缘向外擦拭消毒。疮面脓多,有坏死组织,炎症明显者:可用解毒洗药外洗,大黄油纱布、复方黄柏液或庆大霉素湿敷换药,日一次,严重者可日两次。创面浅平,肉芽新鲜红润,分泌物少:可外敷玉红膏油纱布,或配合生肌珍珠散外敷。肉芽组织水肿:应用平胬丹。创面肉芽紫暗、淡白,脓水稀少,生长缓慢:外用生肌散、鹿茸生肌散等。
  • 摘要:目的:观察化腐再生散联合小切口引流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疗效.rn 方法:将糖尿病合并坏死性筋膜炎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糖尿病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化腐再生散联合小切口引流、生肌象皮纱条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切口一次性切开换药治疗.rn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红肿面积5.21±5.65cm2,对照组11.33±18.94cm2,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两组红肿范围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趋势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疮周温度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溃疡面积3.4±0.2cm2,治疗后溃疡面积1.1±0.0cm,对照组治疗前溃疡面积3.5±0.2cm2,治疗后溃疡面积2.1±0.1cm2,均较治疗前面积明显缩小(P<0.05),但治疗组溃疡面积缩小明显(P<0.05).rn 结论:化腐再生散联合小切口引流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可避免组织的过度损伤,可使坏死筋膜组织溶解,缩短病程.
  • 摘要:免疫性血管炎证属本虚标实,在急性期为邪盛新瘀发生阶段,全身性症状和局部皮损的血管炎免疫反应症状群进行性加剧,甚则累及内脏;以邪实为主,故以祛邪为主(中医消法),抓主此期以热毒,湿热,血瘀型为主。故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投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化瘀通络药物,使热退湿化瘀消,控制病情发展,不致毒邪内传而侵犯内脏。在缓解期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为邪退生新,正虚瘀留阶段。全身症状和局部皮损,各种血管炎症候群逐渐趋向好转缓解。扶正祛邪并用(中医托法),予清热养阴,益气通络药物,使正胜邪退,托毒外出,促进皮损愈合。在恢复期或血管炎病变早期,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为邪去正胜,旧瘀未净阶段。全身症状局部皮损及血管炎症状恢复到一定水平,病情相对稳定。此时以正虚为主证。以扶正为主(中医补法),用益气养阴,温阳健脾药物,扶正固本,调和阴阳气血,使气旺阴足邪退络通,皮损愈合,诸症消止,使失衡状态下的病理反应达到平衡。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芒硝及泛影葡胺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体表切口淋巴漏的疗效.方法:将中药芒硝15g溶于60ml生理盐水,与76%复方泛影葡胺液混合注射于17例淋巴漏切口内,同时予局部换药及抗炎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6例患者于3周内治愈,1例患者1月不愈,活检证实为睾丸精原细胞癌转移.结论:应用中药芒硝及泛影葡胺局部注射治疗复杂性体表切口淋巴漏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点状植皮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科诊治的23例难愈性创面采用实时点状植皮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皮片成活率,伤口愈合时间及愈合特点,并发症情况.结果:23例患者在细菌定植环境下行实时点状植皮术,最终皮片成活率为86.53±4.27%,伤口愈合时间12d-32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供皮区出血、感染情况,最终创面瘢痕平整、柔软.结论:实时点状植皮术可作为难愈性创面不同步创面床准备再上皮化的优先选择。
  • 摘要:淋巴水肿是由于机体某些部位的淋巴管发育异常或阻塞,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日久而成肢体粗肿、皮肤糙厚的"象皮肿"病症.临床上本病多见于丹毒反复发作者、乳腺癌或盆腔癌症术后者,较少见到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本病属中医"水肿"、"气肿"等范畴.rn 我科在淋巴水肿的治疗上采用以中医辨证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陈淑长老师在《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一书中,将本病分为脾虚湿阻证和气滞湿郁证。我科在此基础上将合并静脉炎患者辨为湿热蕴阻证,共分三型。“怪病痰作祟”“百病风为长”,在辨证论治的同时,也注意“祛风”“化痰”等中药的应用。院内中成药制剂的应用,如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托毒作用的口服药物蜈蚣托毒丸,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功效的全蝎软膏,更是进一步发挥了中医治疗特色。在外治法上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根据缠缚法,常规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加压治疗,并予循环驱动仪;又以热烘疗法为原理,予以中药熏蒸仪,通过中药蒸汽作用,达到活血祛风或活血化瘀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冰红酊结合基础治疗对药物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100例药物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冰红酊外用结合基础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硫酸镁外用结合基础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79.2%.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红酊外用结合基础治疗对药物性浅静脉炎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总结56例患者经激光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护理后,临床症状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前观察等术前准备工作、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及外用康复新液治疗下肢臁疮病的疗效.方法:将11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溃疡面以康复新液换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奥司明片、溃疡面以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愈合时间平均23.25±10.42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1%,愈合时间平均45.32±13.15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合康复新液治疗臁疮疗效满意.
  • 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legvernousulcer,LVU)多由静脉功能不全所致,亦称静脉瘀滞性溃疡,成年人发病率约为0.3%~1%,占下肢慢性溃疡的80%.溃疡迁延难愈,或愈合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属中医学臁疮范畴.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科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65例,取得满意疗效,升补宗气,五脏同调法中药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加强了心脏排血功能、肺的负压吸引功能、肌肉张力功能、使静脉瓣功能间接得到加强,促进了静脉血的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关。患者经过全程治疗后,除双下肢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外,自觉全身状态亦有较佳,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突出。珍珠生肌散方中珍珠、象皮为生肌长肉收口之要药:血竭、琥珀活血散瘀、生肌消肿增加局部血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炉甘石、赤石脂、龙骨收湿生肌敛疮,通和血脉,在创面形成薄膜具有保护作用,既可防止外来伤害,又能抑制细菌繁殖:朱砂祛腐敛疮,清火解毒。全方抓住虚、瘀、湿、热各个环节,标本兼治而取效。碘伏为广谱杀菌剂,消毒疮面和疮周可抑制疮面的细菌生长与繁殖,清洁疮面利于愈合。疮面感染分泌物多者配用双黄连粉针剂,取其清热解毒、抑菌抗炎引湿效应,避免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在疮面有腐肉存在时,适时适量配用八二丹祛腐,但考虑到局部皮薄肉少紧贴胫骨,故应中病即止。在疮面腐去肌生收敛之时,可采用蝶形胶布拉合疮面,可明显缩短愈合时间。本组病例治疗中发现,伴有足癣者,疮面平均愈合时间延长7~11日,伴有糖尿病而血糖控制不好者,疮面延迟愈合时间更长,故需引起高度重视。对病程较长,溃疡面积较大,体质差,创面感染明显者,在局部治疗同时,更要重视全身治疗,以升补宗气,五脏同调法组方,随证加用健脾补肾、养血活血、清热利湿解毒等药物。可适当应用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及维生素B族药物以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
  • 摘要: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尚未见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名的确切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肿胀”、“脉痹”、“瘀血流注”、“股肿”等范畴。祖国医学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病因病机的不断探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湿、热、瘀互结,血脉瘀阻贯穿始终,是本病基本病机。本研究中,脂蛋白(a)在湿热组和血瘀组间存在非常明显差异(P<0.01),其余血脂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相关性研究发现脂蛋白(a)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存在正相关(P<0.05),其余血脂指标与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以上研究说明血脂的各项指标对中医辨证的分型并没有太大意义。血脂的升高是在患者长期的生活中缓慢形成的,并非短时间内的急剧变化,脂质代谢紊乱更直接说明的是DVT患者长期所处于的一种体质状态,升高的血脂或影响脏腑功能,或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导致机体处于一种痰湿、瘀血状态,一旦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就很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期,升高的血脂作为一种痰湿病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一方面痰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发挥失常,津液不归正化,化而为湿,导致全身浮肿,另一方面,痰湿黏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阻于脉道,或聚于皮里膜外之间,津液留滞,发而为肿,表现为疾病初期的湿热下注。升高的血脂得不到纠正,痰湿日久必然导致血行不畅,瘀血流注,血不利则为水,表现为疾病后期的瘀血状态。脂质代谢紊乱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成分和含量可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它作为不同的致病因素出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消肿散结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浅静脉炎血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80例血热瘀结证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外敷消肿散结膏治疗.治疗14天.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ESR变化.rn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肢体硬结红肿疼痛及范围均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P<0.01).2组治疗后CRP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变更明显(P<0.01).rn 结论:消肿散结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浅静脉炎血热瘀结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CRP值.
  •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极易造成下肢局部溃疡.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具有形成原因复杂,缠绵难愈,愈后易复发等特点,无论是预防、治疗还是康复方面都是一大难题,大大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在传统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的基础上,采取从肺论治,疏利皮咳的创新手段,能够进一步增强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糖足方对糖尿病足筋疽潜证微炎症的影响.方法:66例糖尿病足筋疽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糖足方冲剂治疗,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结果:一个月后,治疗组TNF-a、Hs-CRP、IL-6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IL-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足筋疽潜证存在微炎症改变,观察糖足方对糖尿病足筋疽潜证微炎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本文由瘀毒的源流入手,通过分析瘀毒在冠心病和脑中风的病机特点,从宏观、微观辨证角度探讨瘀毒病机在肢体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作用,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周围血管疾病的瘀毒病机理论,陈柏楠教授从宏观辨证角度阐述肢体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瘀毒”病机: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对于动脉的机械性损伤,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可形成瘀血,瘀血影响脉络功能正常代谢,日久内生瘀毒,此瘀毒不同于瘀血,具有发展快,范围广,病情重,易反复,难治愈的特点。而瘀毒日久,变生他毒:瘀毒壅阻于脉络,日久化热生火,生成热毒;瘀毒为有形之邪,积聚留着,阻滞气机,致水停湿阻,挟热毒伤津耗液,炼液为痰,三者合而为痰热瘀毒。根据现代医学关于支架内再狭窄机制主要包括:(1)血管内皮损伤(2)各种原因所致血栓形成,(3)平滑肌细胞(SMC)增殖、迁移,(4)局部的炎症反应(5)血管远期负性重构。陈柏楠教授从微观辨证角度阐述瘀毒病机:支架植入后的内皮损伤即为外力损伤血脉;内皮损伤导致的局部血栓形成即为瘀血;血管损伤后SMC由中膜向内膜迁移,并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变,具有了增殖能力致内膜增厚,即为瘀血影响血脉功能正常代谢,瘀血日久不能清除,内生瘀毒;内皮损伤以及支架刺激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即为瘀毒日久变生热毒;而再狭窄的后期增生内膜纤维化,新生粥样斑块形成致管腔闭塞以及管壁重构正是痰热瘀毒合而所致。
  • 摘要:药物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学青蛇毒范畴,其病机主要是湿热壅络、瘀血内结。在药物性浅静脉炎的治疗方法中,外治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医家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中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冰红酊外敷治疗药物性浅静脉炎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发部位,经透皮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湿敷疗法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与发挥作用。冰红酊应用冰片、红花、血竭等中药研末提纯而成,有清热解毒、止痛等功效,能够促进硬结软化,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冰红酊在临床治疗药物性浅静脉炎方面是值得提倡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三仁一皮汤溻渍疗法治疗脉络瘀血、皮肤失养型淤积性皮炎的有效性.方法:将36例脉络瘀血、皮肤失养型淤积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以三仁一皮汤溻渍治疗及中药饮片协定处方内服治疗,对照组单纯以中药饮片协定处方内服治疗,疗程21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皮损面积、皮肤肥厚粗糙、瘙痒、色素沉着)的改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三仁一皮汤溻渍疗法能够明显地改善原发性脉络瘀血、皮肤失养型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优于目前单纯内服中药饮片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紫朱软膏外用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除常规全身系统治疗和疮面处理外,治疗组使用紫朱软膏外敷,对照组使用贝复济外用,换药1次/d.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组疮面痊愈率为28%,显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50%.对照组疮面痊愈率为14%,显效率为14%,总有效率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紫朱软膏能促进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疮面愈合,疗效确切.
  • 摘要:在周围血管疾病中,肢体缺血病人病程较长,尤其当肢体末端出现溃烂坏疽时,只依靠内服药和局部换药往往很难使伤口愈合。因此,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采取坏疽足趾(手指)切除缝合术,可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病人的痛苦,大大的降低了医疗经费。除,不可过度牵拉。要注意手术时机的掌握:肢体缺血病人,动脉往往高位狭窄和闭塞,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较困难,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部分病人坏疽足趾可自行脱落,创口逐渐愈合,因此不必急于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指征的掌握:坏疽足趾(手指)切除缝合术,应争取切口一期愈合,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注意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情况,这一点是手术创口顺利愈合的重要保证。慎重处理骨残端和肌腱:术前应认真检查,拍摄足趾部X线片,有末节趾(指)骨骨髓炎和病理骨折的,应将其全部切除。创口内的肌腱应稍加牵拉切。骨残端的处理:必须去除骨关节软骨面,骨残端必须凹进软组织0.5~1cm,便于上皮、肉芽组织包埋。切口的缝合:因为肢体缺血的病人,趾(指)局部血运较差,因此缝合皮肤时,皮瓣应松松的对拢缝合,如缝合皮瓣时有张力,术后创口很难愈合。创口内放置引流条:坏疽足趾(手指)切除缝合术,切记创口内要放置橡皮引流条,将其剪成细窄的小片状,并在引流条的一端剪成燕尾状做记号,使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瘀血积存,影响创口愈合。
  • 摘要:目的:基于现代中医外科文献,探讨适用于疮疡四畔的常用药物及外治方剂.rn 方法:建立疮疡四畔外治药物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疮疡四畔的潜方用药规律.rn 结果:通过对237篇文献的整理,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黄柏、冰片、白芷、血竭、当归、乳香、轻粉、黄连,麻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主要药类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开窍药起辅助作用;得出以金黄散、五味消毒饮为代表的5类常用聚类方.rn 结论:疮疡的中医外治药物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以金黄散、五味消毒饮为代表方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体把握疮疡四畔的外治用药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未能有效的发挥临床指导作用。本文回顾糖尿病足主要分级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临床实践积累,提出对糖尿病足疾病严重程度分级的商榷,针对糖尿病足常见的诊疗要点,尝试新的糖尿病足严重程度分级,旨在增强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一创伤后溃疡病例,患者溃疡处皮下组织少,受损后再生填充能力差,血液回流易受阻,易形成小腿浮肿,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更易形成溃疡,愈合更慢。本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野菊花疏风散热散瘀,红花活血通径、散瘀止痛,地龙性寒能解诸热疾,可泄热解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溃疡面的愈合,有利于炎症及代谢产物的吸收消散,加快创面愈合。以上组方对于下肢溃疡、老烂脚等有很好的治疗用。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rn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型.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d、第7d、第14d对照组及DM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catenin、GSK-3β蛋白及mRNA的变化.rn 结果: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创面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DM组,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DM组(P<0.05).rn 结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
  • 摘要:介绍了四例周围血管病:臁疮(静脉性溃疡)案臁疮西医称之静脉性溃疡或郁滞性溃疡,中医多将本病辨证分为湿热瘀滞型、气虚血瘀型.内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外治以清热燥湿,活血祛腐,生肌敛疮为原则,剂型繁多,莫衷一是.分期辨证,分段用药,内外分治的综合疗法,使大面积臁疮患者得到治愈.rn 雷诺氏病是四肢末梢血管痉挛性疾病,属中医“厥证”、脉痹“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方法,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温通活血散寒的方法,有有效者,有不效者,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本案患者舌红、服温热药后厥冷加重,且可见面起红斑,平素急燥易怒,大便秘结与四肢厥冷同见,应该考虑患者此厥非寒非虚,乃属热属实,即所谓的“热深厥深”。治宜寒因寒用,清下里热。予以丹栀消遥散加减,取得疗效。rn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虽肢端发凉,但不欲盖被保温或遇热反而疼痛加重,这是缺血性疾病痰瘀化热的特点,是真热假寒,或络热外寒之明征。不可见寒即温,见热即清,而应明辨主症性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本病属急性期,故宜先祛其热邪,佐以软坚化瘀之品。6剂后热邪已去,痰瘀滞留脉中,邪退正虚,故去清热解毒之品而加用益气扶正之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可助活血药清除陈瘀宿滞,又防病邪卷土重来。rn 下肢静脉曲张性静脉炎临床常见病,通常以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有的给予大剂清解法,其凝愈甚,遗留硬结而难以消散。本案采用分期辩证,分期用药,内外分治的综合治疗方法,以祛湿法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 摘要:我科建科以来,收治四肢动静脉及淋巴系统等周围血管病,偶见几例特殊病例,现介绍3例,病例1:丹毒反复发作伴低蛋白血症,该患者丹毒反复发作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双下肢水肿及腹水主要与乳糜胸长期漏出白蛋白引起低蛋白血症有关,予禁食及补充白蛋白后症状明显缓解。病例2:中医辨证治疗象皮肿,中医的清热、除湿、解毒、活血之法对本病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在临床中只要辨证准确,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例3:中医辨证治疗Sneddon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皮肤网状青斑、反复的脑缺血发作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血栓形成及营养神经。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化腐换药配合中药治疗肢体坏疽的效果.方法:观察坏疽病例资料32例.结果:29例坏疽未进一步发展至截肢(趾),疼痛缓解时间最短1天,21例7天内疼痛缓解,最短1-3天内坏死组织脱水干燥,22例7天内坏死组织干燥.结论:中医化腐清创换药配合局部清创使严重肢体坏疽溃疡创面缩小愈合,疼痛减轻,组织干燥,病情控制,生活质量提高,减少截肢(趾)率.
  • 摘要:糖尿病足坏疽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清创尤为重要,对于缺血较轻的患者,可立即行清除术;对于血液循环较差,感染重的患者,立即行切开排脓术,保证创面引流通畅,邪有出路,待护场形成后,方可行清除术.本文基于护场理论初步探讨糖尿病足坏疽的清创时机.rn 如果干黑痂周围无明显肿胀,切痂应延缓进行。如切痂时机选择不当,多导致坏疽进展,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或根本失去愈合的机会,严重者可继发全身中毒症状及重要脏器并发症。rn 经过长期临床摸索,认为当经过长期改善循环的治疗,络脉通畅,存在一定的血液灌注、组织得到濡养,护场形成。在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间分界线处出现分泌物,此时分泌物将会入络,也即毒邪入络。护场形成,血液循环改善、毒邪入络之时,就是切痂的最佳时机。rn 糖尿病足湿性坏疽,需要立刻切开引流,保证疮面引流通畅,对于变性的组织不急于清除,对于阻碍引流的组织及坏死组织,必须予以手术清除。当然,切开引流的操作须在坏死一变性组织范围内进行,防治过分的切开对残存血运造成破坏,导致组织坏疽范围的扩大。湿性坏疽,分泌物较多,可应用负压闭式引流,加强创面液体的管理,或应用芒硝、硫酸镁、高浓度酒精等外敷于疮面,使湿性坏疽部位脱水,实现快速木乃伊化心1,转换成千性坏疽。同时疮面的外用药选择上,控制感染阶段,禁用中药油膏制剂,并辨证选用箍围药,促使护场形成后,再予清创,可防止糖尿病足感染的扩散,防止脱疽内陷。
  •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溃疡形成是糖尿病足病变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的保守治疗中是独树一帜的.临床经验证明,在常规消毒、清创、引流后,应用中医外治方药可以解决糖尿病足局部红肿、溃疡、化脓、腐烂等诸多问题,减少截肢率,帮助患肢形体、功能恢复.局部用药不受雷夫诺尔、抗生素、胰岛素、654-2等西药限制.中医外治剂型丰富,可以根据糖尿病足各期灵活处方用药,使糖尿病足的局部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外治法的剂型主要有外洗剂、膏剂、散剂、酊剂、箍围药、多剂型联合外治等,常根据坏疽的类型、疮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剂型。现将临床中常用剂型简介如下。
  • 摘要:糖尿病外围血管病变是引发糖尿病足的基础病因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溃疡、坏疽和截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常集结发病;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往往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是构成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每年有6.5%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段小血管更易受累,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目前国内外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已成为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的首选治疗。但药物治疗对于轻症或不适宜外科治疗的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整体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日益受到重视。血府逐瘀汤为中医传统活血化瘀方剂,具有抗炎、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丹参注射液为目前治疗ASO的有效药物,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血管扩张剂。血府逐瘀汤和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缓解糖尿病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增加下肢血供,疗效较单独应用丹参注射液更佳。本研究中血府逐瘀汤及丹参注射液未出现明显的肝肾毒性及其他副反应,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的理想药物。
  • 摘要:目的:观察小腿主动挤压运动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3组.治疗2个月.试验A组采用腿部按摩器进行腿部主动挤压运动配合口服脉血康治疗.试验B组采用Buerger运动配合口服脉血康治疗.对照组口服脉血康治疗.2个月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足4点温度(足背、足趾、足跟、前掌).rn 结果:(1)三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试验A组愈显率100%,试验A组痊愈率76.67%.试验B组愈显率96.67%,试验B组痊愈率36.67%.对照组愈显率83.33%,对照组痊愈率40.00%.试验A组疗效优于试验B组、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2)试验A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优于试验B组和对照组.(3)试验A组足部温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试验B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小腿挤压运动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社会老龄化的进展,伴随糖尿病的发病率迅猛增加,其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逐年升高,其截肢率和致残率进一步升高.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外科手术可较快恢复肢体血供,但术后再狭窄和远期通畅率难以根本解决,而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受到医疗费用条件限制,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在门诊应用当归注射液注射患者双侧足三里及三阴交,病人的下肢发凉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缓解快,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经过治疗踝肱指数也得到明显改善,可以有效地改善周围神经血管功能和避免足溃疡,降低截肢率。穴位与药物同时发挥作用,效专力宏,共奏活血通络之功,且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及副作用较少,费用低,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糖尿病足是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7~10倍,约85%的下肢截肢是因为足部溃疡。及时有效控制足部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对于避免截肢等严重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重点,及时采用先进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对于提高糖尿病足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只选取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而不选择干性坏疽,是因为干性坏疽采用VSD治疗,疗效不佳,需要进行清创、截趾后在使用,才能提高疗效。本研究结果看,中药联合VSD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清创、换药治疗效果,且住院周期、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且换药次数减少(VSD敷贴期间不用换药),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减轻患者痛苦。VSD治疗期间,患者足部疼痛感明显减轻,且没有出现其他慢性不适,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糖尿病足是十分难治性疾病,给社会、家庭带来诸多负担,寻求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必要的。采用中医治疗联合VSD治疗的方法是可取的,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后粥样斑块的影响.rn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纳溪区三个地区门诊和体检中心,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选出具有颈动脉狭窄的个体142例,其中轻度狭窄60例、中度狭窄60例、重度狭窄22例,按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观察组(简称蛭龙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简称阿司匹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疾病干预的基础上,蛭龙组给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1.2g,tid口服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治疗.疗程1年,随访1年.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与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IMTmax、Grouse积、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并记录两者卒中发生率情况.rn 结果:(1)IMTmax治疗后,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蛭龙组及阿司匹林组IMTmax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轻度狭窄蛭龙组治疗后IMTmax值较阿司匹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蛭龙组治疗后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蛭龙组及阿司匹林组Grouse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轻度狭窄组蛭龙组治疗后Grouse积分较阿司匹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蛭龙组治疗后Grouse积分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轻度狭窄蛭龙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所占百分比较阿司匹林组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蛭龙组与阿司匹林组不稳定性斑块所占百分比均减少,但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卒中发生率比较:颈动脉轻度狭窄蛭龙组30人,发生脑卒中2人(6.7%),颈动脉轻度狭窄阿司匹林组30人,发生脑卒中8人(2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蛭龙组30人,发生脑卒中3人(10.0%),颈动脉中度狭窄阿司匹林组30人,发生脑卒中4人(1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蛭龙组11人,发生脑卒中3人(27.3%),颈动脉重度狭窄阿司匹林组11人,发生脑卒中3人(27.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IMTmax、Grouse积分、斑块不稳定性,降低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IMTmax、Grouse积分、斑块不稳定性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降低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
  • 摘要:相对西医治疗,中医治疗雷诺病有一定优势.依据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临床分型辨治,提出心得体会,强调自我调护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临床上,三种证型可单独出现,亦可间杂出现。本病初期常以“寒”为主,当以温经散寒为先;中期以“瘀”主,当以活血化瘀为先;后期以“虚”为主,当以益气养血为先。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中后期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应分清主次,灵活辨证施治。本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肢端脉络瘀阻,血脉失养,故活血通络法应贯穿治疗始终。活血化瘀药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扩管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但不同的活血药又有其侧重点。养血活血当选当归、丹参、红花;行气活血当选川芎;凉血活血当选赤芍;行气破血当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破血散结当选水蛭、土鳖虫。另外,温热药对外周血管也有扩张作用,如肉桂、干姜、细辛、川椒。应注重,虫类药性猛悍,大多具有一定毒性,临床不宜过量用、长期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充血长、气滞血阻,故治疗中应重视气血关系。临床上许多患者,初期常有血瘀气滞之证,后期常有血瘀气虚之象,治疗中需配用行气、补气之法,前者多用陈皮、枳壳,后者多用黄芪、党参等。即便无明显气滞之证,在活血通络治疗中,也常可加入适量补气、行气药,使血得气行。
  • 摘要:目的:通过对脱疽的文献研究,总结概括脱疽的历史演变,确定脱疽的定义和特点;阐释脱疽的现代意义和疾病特点;总结奚九一教授诊治脱疽的理论和经验,提出对不同类型脱疽的诊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以及使用中医治疗脱疽的理念,和对现代周围血管医病治疗脱疽的影响.rn 方法:通过对文献和中医古典医籍的研究,溯清从脱痈到脱疽的源流;查阅现代文献和资料结合专家经验,总结概括各种不同疾病导致坏疽(脱疽)的特点;通过查阅奚九一教授相关文章和著作,以及跟师临证抄方,总结奚老诊治脱疽的理论和经验,以指导脱疽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对现代周围血管疾病影响。rn 结果:脱痈(脱疽)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日脱痈。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为“脱疽”,首次提出了“脱疽”的病名,云:“发于足趾名日脱疽,…”。脱疽的特点主要是:发于手足肢末,指(趾)、肢端坏疽发黑,或伴红肿,或有发白、发紫,疼痛剧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结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学,脱疽临床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性坏疽、免疫性血管炎导致的坏疽(如类风关性血管炎性坏疽、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坏疽、硬皮病性坏疽等)。奚九一教授通过对不同脱疽的鉴别分类,确定了坏疽的治疗原则,提供了治疗各种脱疽的方法。rn 结论:脱疽是以肢端坏疽为主疾病,性质不同,原因各异,治疗方法应有所区别,如糖尿病足坏疽、免疫性血管炎性坏疽、血管闭塞缺血导致的坏疽(以干性坏疽为主)不完全相同,临床应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通过对奚九一教授理论经验的总结,提示中医对脱疽的治疗有理论、有方药、有疗效,能够使疾病达到“不赤,黑。不死”的状态,可降低各种疾病导致坏疽的截肢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侯玉芬教授认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为"湿"、"热"、"瘀"相互影响,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留滞脉中而发病.脉络湿热瘀阻是本病发病病机.治疗上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防治结合,减少发病率.
  • 摘要:吕培文教授在继承王玉章、房芝萱等名老中医前辈经验基础上,临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积累了丰富的临症经验.结合本病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了"辨气血、重调和"的治疗原则,切中病机,特点鲜明.方药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20g_元参20g、党参20g、陈皮10g、山药10g、鸡血藤20g、首乌藤20g、水蛭6g、鬼箭羽10g、苏木15g、牛膝15g、白芥子10g、生甘草6g、主治功效:化瘀通络、益肾健脾。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丹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干预,术中处置等积极预防措施.方法:中西医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凉血解毒中药制剂静点、中药汤剂内服和箍围药外用,局部成脓后切口引流并换药,患者肢体体位配合.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良效,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已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淤积性皮炎者,采取术前早期评估,术中妥善处置、围手术期积极干预可大大减少并发丹毒.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方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再生及溃疡创面愈合能力的影响.rn 方法:SPF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各组30只,益气化瘀方组(予益气化瘀方灌胃)和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灌胃)STZ和高糖高脂饮食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是正常大鼠,每只大鼠手术制造一边长2cm的正方形皮肤创面.术后3d、7d、14d每次随机在各组中取10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愈合率、取溃疡标本Western-blot检测标本VEGF、VEGFR,免疫组化观察微血管密度.rn 结果:益气化瘀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3d、7d、14d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益气化瘀组术后3d、7d、14d创面愈合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益气化瘀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3d、7d VEGF、VEGFR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益气化瘀组VEGF、VEGFR光密度值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化瘀组术后3d、7d、14d VEGF、VEGFR光密度值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益气化瘀组术后3d、7d微血管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益气化瘀组微血管密度高于于对照组(p<0.05).益气化瘀组术后3d、7d、14d微血管密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rn 结论:益气化瘀方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溃疡局部VEGF、VEGFR分子的分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 摘要:目的:观察马黄酊在治疗丹毒患者的中应用及护理.方法:以中药马黄酊湿敷.将其溶液浸泡纱布块进行湿敷.结果:安全有效.结论:马黄酊湿敷治疗丹毒的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摘要:介绍两例术后不愈合疮面患者,病例1.以生黄芪为君,久病气大虚,90克峻补其气,臣药分3组,以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虎杖解毒利湿,泽泻利湿消肿而不伤阴;鸡血藤,苏木,川牛膝,赤芍活血通经脉,山甲,地龙活血,走窜通经络;北沙参,石斛,元参养阴充脉,另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病例2:取生黄芪45g,炒白术10g,蜂房10g,防风10g,防己10g,山药15g,当归10g,冬瓜皮30g,陈皮10g,茯苓皮30g,黑附片10g,鹿角霜10g,生甘草10g,本药服用一周后,水肿肉芽明显减轻,又服两周,疮面愈合。
  • 摘要:目的:评价消炎膏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有效对照、平行分组实验,与青霉素作对照比较.结果:观察了可供疗效评价的下肢丹毒病例75例,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两组痊愈率分别为94.5%和62.2%.经Ridit分析,p<0.01,两组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消炎膏治疗下肢丹毒疗效确切,是治疗下肢丹毒的较理想药物.
  • 摘要:目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后的护理情况.方法:统计并且分析86例应用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以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而且患者疼痛程度轻微,下床活动较早,手术后恢复迅速,减少住院的时间.结论:手术前充足的准备、手术后选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早期进行有序的下肢活动及功能锻炼,可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所以想要达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必须要对做过手术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腔内激光治疗下的护理方法和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激光治疗的5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护理后,患者的大隐静脉主干均闭合,无流血信号,临床表现均有效缓解,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56例患者接受半年以上随访,皮肤灼伤、静脉炎、瘀斑等临床症状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经过科学的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观察等术前准备工作、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并发症对症护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洗剂联合马栗种子提取物片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引起瘙痒的疗效.方法:80例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瘙痒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应用静脉洗剂外洗联合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片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片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67.5%.结论:静脉洗剂联合马栗种子提取物片治疗因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瘙痒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升补宗气,五脏同调法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有效性.rn 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2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每次150mml,每日2次,疗程60天.对照组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每次2片,每日2次.两组均在服药前、服药后15、30、60天按评分标准评价沉重感、疼痛、夜间小腿痉挛、腿部肿胀等症状、体征的程度.rn 结果: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肢周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应用升补宗气,五脏同调法中药可以明显缓解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马栗种子提取物(威利坦)具有相同的疗效,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评估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陈淑长教授的经验方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成药迈之灵进行治疗,0.3g/次,每日两次.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0%和33.3%,有显著差异.结论: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疗效肯定,验证了陈淑长教授提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以脉络湿瘀为证候特点,治疗以健脾利湿活血通脉为法则的学术思想.
  • 摘要:目的:评价救生汤治疗青蛇毒瘀阻脉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rn 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间我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为截点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下肢静脉超声结果以及不良反应.rn 结果:共计62人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温通法组30人,活血化瘀法组32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肢皮色、皮温、疼痛、肢体水肿、条索硬结、下肢静脉超声结果评分均在第2周、4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温通法组患肢皮色、皮温、疼痛、肢体水肿评分在第2周、第4周时下降更为明显(p<0.05).温通法组在第2、4周时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活血化瘀法组.rn 结论:温通法与活血化瘀法均可以改善青蛇毒瘀阻脉络证病人患肢皮肤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两种治法相对安全.其中,温通法在缓解患肢皮肤红、肿、热、痛疗效更为显著,其总有效率、显效率高.
  • 摘要:介绍一例下肢慢性重症溃疡病例,入院后全身治疗:血栓通改善循环,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营养神经,地奥司明片、迈之灵片口服改善下肢水肿,叶酸片、生血宁片口服纠正贫血。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祛瘀生新,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赤芍15g,地龙15g,桃红各10g,当归20g,熟地黄12g,白芍20g,川芎12g,天花粉20g,玉竹12g,泽泻12g,瓜蒌皮10g,薤白10g,火麻仁10g,党参20g,白术15g,元胡15g。中药外洗治宜清热燥湿、收敛生疮,方剂如下:苍术30g,地骨皮30g,土茯苓30g,硼砂50g,枯矾30g。局部处理:抬高患肢,弹力绷带加压,中药清洗创面,局部氧疗,红光照射患处,应用“创面床准备理论”辨证分期处理创面。
  • 摘要:湿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湿邪既可由侵袭而至,也可由体内而生.后者是代谢障碍所致,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痛风、等居高不下.尤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与湿邪关系密切。rn 在已确诊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有湿邪临床表现如形体肥胖,或超重,血脂高,动脉血管有斑块,口黏纳呆,大便不爽。舌淡胖,或有齿痕,舌淡暗,或舌淡胖有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予燥湿利湿治疗,陈皮,清半夏,苍术,茯苓,厚朴,泽泻,白蔻仁等脾喜燥恶湿,湿邪重浊黏腻,性属阴。投以苦温意在苦燥温化湿邪,辅以淡渗使湿从下尔消。湿郁化热,大便干燥或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加大黄,枳实荡涤湿热之邪。湿邪困脾,久必伤及脾气,腹胀纳呆,四肢无力,下肢沉重,乃为脾虚之征。加炒白术,党参,白扁豆振奋脾运化湿之功能。脾为后天之本,血液生化之源。脾虚则致气血亏虚,乏力气短,头晕目眩,心悸失眠,下肢沉重,隐痛,动则加重,舌淡苔白腻,脉虚无力。与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脾肾阳虚,寒湿阻络是气虚湿盛发展的重要阶段,四肢逆冷,畏寒倦怠,下肢疼痛,遇寒则重,趾端苍白伴瘀斑,淡紫或青紫,皮温低,舌质淡暗或伴瘀斑,苔白腻或白滑,脉沉弦或涩。加制附子,肉桂,干姜,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温阳益气活血通脉。湿邪挟瘀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各阶段各证型皆有明显表现如湿热挟瘀,气虚挟瘀,寒湿挟瘀,加用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七,血竭,地龙等。活血化瘀是除湿祛痰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此因痰湿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淤血去则痰自消。动脉斑块是导致血管狭窄血运障碍的关键因素,与祛痰化浊,软坚散结,行气破血之品。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因IgG、IgA、IgD、IgE增高而有不同分型。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疾病,是来源于终末分化的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被恶性浆细胞取代,骨质破坏和异常免疫球蛋白大量生成。发病率约为1/10万,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男女比例3:2。临床表现有骨骼疼痛和破坏、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等。本例中患者为61岁男性;局部症状见足趾疼痛、溃烂、冷感;CRP高,轻度贫血、无骨痛、无肝脾肿大、无肾功能损害,本周蛋白未见异常,排除血管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后,高度怀疑骨髓异常增生,“骨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最终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误诊率极高。临床鲜少碰到以坏疽主要表现。本次病例报告目的在于提请广大医务人员注意对动脉闭塞,尤其是小分支动脉闭塞的病因分析,以减少的误诊率。
  • 摘要:对于胼胝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去除胼胝至关重要,应循序渐进并贯穿始终的清除胼胝,恰当的使用新型敷料,建立湿性愈合环境,患足减压,同时,积极控制血糖,有效抗感染,合理的饮食和生活宣教,就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
  • 摘要: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中,采取辨证为阳虚寒凝证,方采取附子理中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如疼痛较重,则酌加止痉散(蜈蚣、全蝎):如血瘀重者,酌加土元、地龙、五灵脂:如合并虚阳浮越,酌加磁石、生牡蛎;如肾精不足,可酌加菟丝子、枸杞子;如肾精匮乏,酌加紫河车、鹿茸;合并热毒者,四妙勇安汤加减,或合并忍冬藤、蒲公英;待患者局部寒收引凝滞散,血脉通,阳气布达,则采取温肾益精通络为主要的预防思路,采用我科阳和丸,精血匮乏重者,则以李可老中医培元固本散加减避免疾病复发。
  • 摘要: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干性坏疽的发生多可辨证为:阴血两虚、皮肤失养证,气虚血瘀、肌肤脉络痹阻证,阴虚血瘀,肌肤毒聚阴疡证等。总之,脉络痹阻是糖尿病足干性坏疽的直接原因。增水行舟,如何活络通脉是关键,络脉通畅,气血充足,得以载舟、托舟。干性坏疽,对于有条件血管介入治疗的,可以通过介入手段,使血管再通,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对于多数没有治疗条件的患者,通过持续的中西医治疗,待侧支循环的建立后,在正常组织与坏死组织界出现分界线,产生分泌物时,为切痂之机,再进行清除坏疽,有利于疮面愈合,又能防止毒邪入络。
  • 摘要:目的:观察威利坦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缓解疼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前列地尔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威利坦口服.15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91.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NRS评分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威利坦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缓解患肢疼痛,优于常规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清创配合自制祛腐生肌膏纱条创面中药贴敷治疗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病足湿性坏疽患者,按1∶1∶1随机分为超声清创配合祛腐生肌膏纱条创面中药贴敷治疗组(治疗组)、常规清创配合湿润烧伤膏纱条创面贴敷治疗组(对照组1)及常规清创无菌换药治疗组(对照组2),分别治疗30天,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创面局部症状体征及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在坏疽局部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清创配合祛腐生肌膏纱条创面中药贴敷能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促进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