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码

符码

符码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专利文献5740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青年时代、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符码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小平、周利敏、许宏香等。

符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57407 占比:99.72%

总计:57570篇

符码—发文趋势图

符码

-研究学者

  • 谢小平
  • 周利敏
  • 许宏香
  • 叶姝
  • 孙宇
  • 孙溦
  • 宋宁俊
  • 张仲尧
  • 彭心勤
  • 彭心勤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草
    • 摘要: 人工智能艺术在诸多方面不符合人类艺术的定义,具有迥异于人类艺术的特质。人工智能外在于世界,无生存经验,其艺术不是对生存经验的表达;相反,人工智能的艺术表达经验是纯粹的抽象形式规则。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中,主体是缺失的,沦为旁观者的人类主体还面临着被异化的危险。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数据的建立、使用过程,而非情感体验过程。它不是具体事件,缺乏此时此地的独特性,因而只具有可复制的普遍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符码的自我增殖,其文本是抽象的符码结构。人工智能艺术是一种形式文本,无现实思想情感,只具有抽象的互文经验。它的文本意象是对已有文本意象和抽象意象的模拟,与现实物象无直接关联。
    • 李晨
    • 摘要: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共艺术的特质使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独特精神,并彰显公众的审美价值走向,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公共艺术。近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日趋繁荣,但在公共艺术逐步发展的同时,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和现代传媒的文化冲击使一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作为一个符号脱离了其产生意义的符码,其所要传达的公共精神无法被成功的解读。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符号与其置身其中的符码得到正确运用的重要性,并针对当下中国公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着重从视觉符号的方向分析,在未来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该如何把某一地区或群体的公众精神发挥到最大。
    • 覃晓燕
    • 摘要: 文章在对城市形象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城市作用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际影视强国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影视传播特点与经验,具体探讨了深圳在构建自我城市形象过程中其影视传播的现状,包括电影、纪录片、电视与电视栏目,以及动漫及其衍生品的传播,详细阐述了深圳影视作品传播的理念与城市形象建构的路径,表明了各种物理与人文符码在其中的重要性,提出要结合时代特色,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作用,以期促进影视作品更好地服务于深圳的城市形象构建。
    • 李昱瑶
    • 摘要: 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1年9月19日在我国上映。整部影片可分为18个章节,通过对当代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以及已故作家马烽的亲友等人的采访,串联起关于“文学与生命”的故土乡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是贾樟柯导演的“艺术家三部曲”之一,观众对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观众评论影片太过敷衍,有观众不明白影片含义。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借用电影符号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关于电影符码的理论,深入分析《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符码应用,探讨该片独特的艺术呈现,且为创作者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 徐龙稷
    • 摘要: 电影符号学宗师克里斯蒂安·麦茨阐释了电影符号学里的符码、次符码这种电影语言。《通往春天的列车》这部由东北籍导演创作的以东北为背景的电影,在2019年第24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随着电影节盛况的媒体直播、转播而进入国内和国际影众的视野,影响力也扩大到了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影片在故事及人物塑造上符码的一些运用说明了东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 张杰
    • 摘要: 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斯坦恩斯·艾略特的诗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五种符码,揭示诗歌展现充斥于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虚伪堕落、空虚颓废的主题,得出这首诗不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而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的判断.
    • 刘昌宇
    • 摘要: 党史学者黄明哲的《大党伟力: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红旗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从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奇迹入手,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致胜的精神符码
    • 谢晓霞
    • 摘要: 论文以央视和云南台分别出品的纪录片《同饮一江水》(2007)和《睦邻·缅甸》(2019)为例,分析十二年来缅甸主题纪录影像的话语表达和价值构建的变化:叙事角度更加重视类似内视角的应用,叙事方式更偏重画面叙事以贴近网生代观众;对缅甸文化符码的选择和呈现更为全面和客观,避免争议;运用高低语境的转化和易于接受的主题的选择,构建更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价值观。缅甸主题纪录影像的研究可为中国创作其他国家主题的纪录片提供经验。
    • 杨鑫雨
    • 摘要: 本文认为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仿真”意义上的社会,而大众媒介正是“仿真时代”中“仿真”的“生产机器”。在“仿真时代”里,大众媒介通过操控符码来建构“超真实”的世界,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感知,大众被动的只能通过媒介来认识世界。因此,大众媒介对“超真实”的建构具有重大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话语生产模式和社会控制形式,对人类的真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王聪
    • 摘要: 西蒙·奥尔蒂斯的诗集《祈雨之旅》讲述了历久弥新的印第安神话,展示了别具一格的部族典仪,塑造了寓意丰富的文化符码形象,从而全景式呈现了印第安文化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的《祈雨之旅》是现时化框架下重构的印第安过往,是记忆旨趣里隐喻的印第安当下,是文化定向中合法的印第安未来.同时,诗集彰显了印第安世界观与文化思想的重大价值,为印第安人重新阐释部族历史、构建文化身份、获得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