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真实

超真实

超真实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专利文献98454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现代哲学、青春岁月、东南传播等; 超真实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敏、马小茹、仰海峰等。

超真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98454 占比:99.88%

总计:98577篇

超真实—发文趋势图

超真实

-研究学者

  • 王敏
  • 马小茹
  • 仰海峰
  • 何菲菲
  • 余思宇
  • 商竞文
  • 孔祥渊
  • 屈济荣
  • 康艳
  • 张春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迎
    • 摘要: 新媒体是一个热概念,不管是主体、受众、载体、过程还是效果都有大量研究,但对于受众时间空间的感知研究仍处空白。借助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和鲍德里亚的拟像和“超真实”理论,以B站对用户时间和空间体感的影响为落脚点,发现新媒体的确使人产生时间和空间感知上的扭曲。基于理论分析,提出需要把握好主观时间的体验,主动对孤立的身体系统做功,矫正失衡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 马小茹; 方卓君
    • 摘要: “拟像”是鲍德里亚“诊断”资本主义“超真实”症候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通过对“拟像”哲学层面的分析,呈现鲍德里亚拟像真理图式的初步构型,从而明晰“超真实”的历史生成路径,凸显鲍氏语境中符号的真实表征之不可能的现代性危机问题,从而得出现代性的真实原则被“超真实”原则取代的必然性结论。
    • 马小茹; 杨美婷
    • 摘要: “超真实”是由鲍德里亚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作为对资本主义最新发展阶段的本质概括,“超真实”不是对真实的背叛,而是指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级真实状况。“超真实”系统之所以生成并扩张性运作,除了其强大的物质性数字技术支持和符码拟真控制模式的结构性制度保证,最根本的在于其背后的“原教旨式的”资本价值逻辑与大众消费诱惑逻辑的双螺旋“交感”作用。价值逻辑是终极“再生产”目的依据,诱惑逻辑是消费欲望的符号“再生产”手段依据。在生活层面呈现的就不是任何意义上对原型“真实”的守持,而是一种邪恶的僭越,一种真实的数字技术扩张;在资本运行阶段上,是从生产转向消费欲望的极限扩张,大众消费的欲望才是“价值”的保障。而大众欲望的“再生产”动力则遵循符号特有的“诱惑”逻辑,这就遮蔽了“超真实”对真实终结(人类纪的终结)的真相阴谋,本质上是人类人为的一场灾难性毁灭。
    • 米垚
    • 摘要: 在图像时代,相较于文字人们更倾向于从图像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由这些图像所构成的视觉语言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群体,构建出一个意识形态里的现实世界。图像日益成为广告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拟像”是进行广告设计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计算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随着视觉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审美范式的多元化改变,广告设计也经历了拟像化的进程。“拟像”理论为广告设计充分融入与受众的互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 王丽雯
    •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艺术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法、绘画类作品,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如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的艺术门类。与传统艺术相比,这些新艺术可以说是全新的,甚至可能是颠覆的。随着艺术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艺术品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艺术品的创作手法及传播媒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时代下的艺术家在寻找多样的艺术形式及丰富的创作媒介的同时,也迫切地需要一些理论支撑,其中,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的一位重要的、极具争议的思想家,其拟像、拟真、超真实等著名理论名词都十分值得现当代艺术创作者思考和研究。
    • 崔健; 李真真
    • 摘要: 作为鲍德里亚诊断后现代资本主义症候的“超真实”,在其整个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拟像”“模型先在”“内爆”三重概念有机结合描绘出孤离于“真实”的“仙境”(即“超真实”)图景。从数字媒介技术架构角度看,“超真实”是数字模型操纵的真实;从编码规则支配角度而言,“超真实”是符号统治的真实;从精神世界表征角度审视,“超真实”是精神裂变与贫瘠下的真实。后现代主义“超真实”症候的铺展,使鲍德里亚意下的终结图示日趋彰显并不断被验证,但也显现出形而上学、虚无主义、技术决定论与宿命论等逻辑裂缝。
    • 伊强
    • 摘要: 从理论概念与实务操作两个角度来看,阅听众参与引起的虚拟与真实的互动,是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 narrative)的主要特征。从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文本与阅听人、真实与虚构这几组概念所提示的艺术理论视角,来审视跨媒体叙事这一新叙事形态,可以看到虚构叙事介入现实生活的演变脉络,而可然世界(possible worlds)和超真实(hyper reality)概念,或可以帮助确立对跨媒体叙事的批判性反思立场。
    • 柳盈川; 金秀姬
    • 摘要: 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幻觉系列主题课程《每日幻觉剧场》为例,展开讨论本科一年级设计教学实践如何引导学生由物及我地理解数字媒介在当下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辩证地认识何为真实,并以影像、编程等数字媒体为方法理解和建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部分:感官幻觉和超真实,我们由"何为真实"这一发问展开—如果我们的感官经验不再局限于生物人本身,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将会怎样?在这里,我们利用生物启发性思维,从"化我于物"为视角出发,展开了庄周梦蝶式的哲学思辨和视觉感官实验。在此基础上的第二阶段:从化蝶到拟像的自我,课程纵深聚焦到数字媒体视角下关于真实与拟像的讨论和实验当中,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代码等数字媒介展开关于自我以及身份的探索。在以《虚拟之眼》为代表的项目中,同学们通过重构一种叙事情境、重建一种日常现场,建构出一个混合着感官与想象、公共与私密、推理与即兴、幻象与真实的流动舞台。
    • 周玥
    • 摘要: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 毛湛文; 丁稚花
    • 摘要: 可视化报道在创造视觉吸引力的同时,其本身以图像像似性为主的符号特征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从鲍德里亚提出的"内爆"概念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对可视化新闻报道进行了批判和分析,意在反思新闻生产的视觉化逻辑,警惕视觉刺激之下被"超真实"符号操纵的危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