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感知

空间感知

空间感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0458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旅游科学、新课程(教研版)、美术大观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六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等;空间感知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磊、曹晟、王恒等。

空间感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0458 占比:99.82%

总计:100636篇

空间感知—发文趋势图

空间感知

-研究学者

  • 张磊
  • 曹晟
  • 王恒
  • 胡瑞敏
  • 陈冰
  • 陈文琴
  • 陈水仙
  • 陈琪
  • B·E·B·多科瓦
  • B·M·阿泰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元阳
    • 摘要: 当社会生活从互联网时代迈向物联网时代时,位置信息的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同时,基于位置的定位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也成为重中之重。互联网下的定位技术,主要是室外定位,依靠天上的卫星和地面的通信基站实现准确定位。而物联网下的定位技术,还要涉及室内的高精度定位,这就不是传统的GPS等定位技术所擅长的了。在室内定位和空间感知技术中,UWB技术作为后起之秀,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次专题,我们分两期来讨论UWB的技术原理和应用领域。
    • 韩伟; 李若碧
    • 摘要: 时间和空间是进入小说内核的两个重要诗学维度。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是其历史诗学的有效表达。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艺术地把握时间和空间相互间的联系,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和深刻的重要依据。托卡尔丘克让时间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浓缩、凝聚,变成可见的东西,从而实现了时间的空间化。同时,他也将时间、情节卷入小说的运动之中,空间融入了时间。从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为考察中心,聚焦三代人的命运变迁,以太古这一神秘国度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与精神家园三重概念结构全文,可以看出主体对于时间的体验与空间的感知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太古的建构不仅显现出作者对于波兰历史命运的观照,更隐含着作者对于当今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 吴闽; 刘可欣; 周韬
    • 摘要: 大学校前入口空间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其不仅影响着校园的空间品质,同时也界定了城市不同的邻域空间。文章运用SD法,以南昌地区八所高校的校前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心理感知层面入手,分析使用者对校前入口空间的心理感知情况,评价校前入口空间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校前入口空间的心理感知情况与空间的各项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存在的相关性;最后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丰富和完善校前入口空间的设计方法。
    • 周详; 孙泽仪; 刘轩轩
    • 摘要: 历史性城市景观符号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忽略了对人本体验的挖掘,造成大量同质化空间的扩散。基于用户需求提升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质量,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数字足迹对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评析,可以弥补传统分析方法中数据覆盖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不足等既有缺陷。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空间感知与游憩体验展开定量分析:前者主要利用网络规模和密度、集聚性、中心性及核心边缘特征四个指标,对城市游憩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功能进行辨析;后者主要使用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编码形成的三级质性指标对游憩体验感知方式进行解译,以形成对特定空间行为和心理反应的解释。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的结合,拟将研究焦点从对物质空间的关注转到对社会实体的重视。
    • 宋轩; 高云君; 李勇; 关庆锋; 孟小峰
    • 摘要: 随着空间数据体量的持续增长,空间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巨大.传统的数据感知存储技术和处理分析方法已然不能充分挖掘海量空间数据的价值.因此,空间数据智能,一个专注于海量空间数据的研究与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介绍了空间数据智能的概念、空间数据智能领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空间数据智能的关键技术,同时介绍了空间数据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场景,最后对空间数据智能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 赵素萍
    • 摘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师要拓展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感知作为文化载体的美术,在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 夏海山; 赵一锰; 徐然; 翟蕾蕾
    • 摘要: 当前我国地铁站换乘空间普遍存在视觉系统缺乏整体性的现象,如何有效提升地铁站换乘空间的品质成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以北京西直门地铁站为例,具有典型的进站日客流量高和高峰时期客流量高等特点,然而因站内标识与文化元素搭配混乱,这些站内空间设计元素严重影响了乘客的空间环境感知与出行效率,其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眼动实验数据,对地铁站文化元素的视觉系统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站内的文化元素进行评价,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乘客对地铁空间的视觉反应,结合视觉反应与眼动实验数据总结了地铁空间设计的相关规律,为提升换乘空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 郑凌予; 王华嵩; 伍夏; 杨淑梅
    • 摘要: 邻里空间感知与绿地活动水平存在关联,揭示邻里空间感知对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影响,可为社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老年人群健康的日常空间行为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研究通过对重庆南岸区典型社区老年人群的调查发现:绿化面积、绿化品质、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响绿地活动时间,友好性与卫生状况正向影响绿地活动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感知评价高于开放社区,但绿地活动水平却较低;开放社区卫生状况与公共设施评价负向影绿地活动时间。结果表明:邻里绿化质量、公共设施和卫生状况可能通过强化感知不活跃度引起老年人群主观回避体力活动行为;社区居住条件与开放性特征决定邻里社会环境变量和物理环境变量的质量,并导致开放社区和封闭社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水平的差异现象;邻里友好性可能作为老年人群绿地活动行为响应的调控因子。
    • 王雪松; 沈曼竹
    • 摘要: 建筑设计对人情感的关注由来已久,近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情感量化的可行性。论文在CNKI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平台进行文献检索,结合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和相关性等因素,对69篇文献重点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建筑空间研究中情感量化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分类梳理主观测量方法在空间形式、色彩材质、物理环境、综合感知领域的应用及其适用性,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情感量化赋予建筑设计的三点启示。
    • 王中德; 张少丽; 杨玲
    • 摘要: 以媒介传播理论揭示网红现象、从管理营销视角建言网红打卡点持续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对支撑打卡点网红化背后空间特征的挖掘仍需展开。对感知觉理论解读,梳理网络文本与感知觉关系基础上,建构了空间感知分析模型;通过整理重庆市4个典型网红打卡点的网络评价文本数据,从感知主题、感知情绪2个方面对打卡点进行解读,进而通过整体空间感知的总结,深入剖析数据背后呈现出的空间特征,揭示出新媒介传播方式下,具象征意义空间主题是网红打卡点IP的根本核心,强特征性空间要素则构成了网红打卡点主题的重要基础,并且该传播过程强化了目的性游览行为,并弱化个体空间感知的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