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缝
离缝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1428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41346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山西建筑、江西建材等;
离缝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徐斌、陈望东等。
离缝—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1346篇
占比:99.80%
总计:41428篇
离缝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徐斌
- 陈望东
- 王伟
- 徐永明
- 王磊
- 赵林蔚
- 周东珊
- 徐速
- 王强
- 王涛
- 刘伟
- 张勇
- 王超
- 丁永达
- 张伟
- 王刚
- 王勇
- 舒拓
- 丁家伟
- 孙建兴
- 李伟
- 王军
- 李涛
- 刘强
- 张涛
- 李勇
- 李强
- 刘斌
- 李斌
- 张朝利
- 张杰
- 李明
- 王鹏
- 刘洋
- 赵海洋
- 李军
- 殷晓星
- 赵洪新
- 尤其
- 张鹏
- 张磊
- 董兴武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王凯
- 祝书伟
- 张峰
- 张浩
- 杨勇
- 洪志敏
-
-
林士财
-
-
摘要:
为探讨温度荷载作用下既有离缝无砟轨道结构层间损伤发展规律及上拱变形对轨道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单元法和界面损伤内聚力模型,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层间损伤萌生于离缝区与黏结区衔接处板角位置,并随温度梯度的持续增大斜向发展;黏结区损伤横向贯通后,轨道板竖向位移存在明显突变;正温度梯度荷载作用更易引起既有离缝轨道板整板脱黏;轨道板上拱导致端部0.1~0.2 m存在明显黏结弱化区;小波长、大幅值形式的轨道板上拱更易引起轨道板开裂。
-
-
王森荣;
郭杰;
杨荣山
-
-
摘要: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在我国桥上无缝线路中应用广泛,在长期梁轨纵向相互作用下,凸台周围出现离缝,影响轨道结构传力特性。为分析凸台受力优化方法,基于梁轨纵向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建立3×32 m简支梁桥上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空间纵向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分析扣件纵向阻力和树脂刚度对离缝最大值的影响,以满足Ⅰ级伤损提出了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结果表明:(1)相同扣件纵向阻力工况下,温降荷载作用时离缝最大值均较温升荷载作用时增大超过10%,温降荷载为离缝最大值控制荷载;(2)采用小阻力扣件可有效减小凸台离缝,为满足Ⅰ级伤损,扣件纵向阻力r≤7 kN/m/轨;(3)增大树脂刚度也可有效减小凸台离缝,常阻力扣件条件下,增大树脂刚度不满足Ⅰ级伤损,小阻力扣件条件下,当树脂刚度≥51 kN/mm时即满足Ⅰ级伤损。
-
-
李明
-
-
摘要:
为提高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以新建京滨铁路JBSG-2标段为例,设计低粘度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对施工过程中无砟轨道出现的离缝问题进行修复。结果表明:为了兼顾注浆料的可灌性和力学性能,注浆料最佳配合比为:环氧树脂∶BGE∶固化剂∶乙醇∶各类助剂=150∶45∶66.5∶20∶4.5 g;注浆修复过后的超声波波速相比修复前更大,且更加均匀;注浆修复之后的轨道板最大横向位移、轨道板垂向位移以及底座板垂向位移相比修复前分别降低67.9%、66.7%和33.3%。表明离缝注浆材料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增强混凝土密实性、减小位移变形。
-
-
王伟华;
罗磊
-
-
摘要:
在长期服役状态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易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自密实混凝土层间离缝尤为突出。为对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离缝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离缝状况下的轨道受力情况,提出离缝影响指数IEI,并基于德尔菲法获取各类离缝损伤权重,建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评估体系。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板边、板中,板端离缝对无砟轨道的受力与位移影响更为显著;宽度大于350 mm及长度大于1000 mm的离缝轨道板横向拉应力达到最大值3.589 MPa,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离缝影响指数IEI与模型计算结果规律一致。
-
-
朱永见;
赵国堂;
郑建
-
-
摘要:
为研究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离缝产生的原因,推导了轨道板在砂浆层或砂浆层和张拉钢筋约束下的解析解,分析了层间离缝产生时轨道板的临界伸缩温度TL.结果表明:轨道板伸缩刚度极大,砂浆层较难约束轨道板的伸缩变形,离缝产生时的TL主要与砂浆层对轨道板约束达到最大时的临界位移有关;虽然中国现场测试所得的轨道板与砂浆层层间摩阻力系数kc明显大于德国,但推板力达到最大时的临界位移为0.01~0.06 mm,远小于德国推板测试的0.5~0.9 mm,导致离缝产生时的TL远小于德国;张拉钢筋纵连后,离缝产生时的TL增加,中国TL增加0.1~0.5°C,德国TL增加4.1~7.3°C;为降低离缝产生的概率,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在设计和加固维修时,建议针对砂浆层对轨道板的变形适应性提出要求.
-
-
刘钰;
赵国堂;
曹毅杰;
许乾奇;
孙晓丹
-
-
摘要:
为探明整体温升荷载对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宽窄接缝的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纵连板式无砟轨道宽窄接缝损伤数值模型,模拟了轨道板宽窄接缝混凝土劣化、施工温差及初始裂纹条件下的宽窄接缝损伤情况,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宽窄接缝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温升作用下,宽窄接缝的损伤主要集中在接缝处的板边缘位置,接缝损伤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宽接缝压溃会加剧轨道板偏心受压,导致层间界面离缝;接缝混凝土强度越大,接缝损伤临界温升和压溃临界温升越高;施工温差越大,整体温升条件下宽窄接缝损伤情况越严重.保证宽窄接缝施工温度相同,可有效避免整体温升作用下宽窄接缝损伤程度的差异;轨道板初始裂纹会显著增加宽窄接缝的损伤程度,同时将导致宽接缝压溃临界温升值明显降低.
-
-
曹海松
-
-
摘要:
无砟道床作为线下工程与轨道工程承前启后的部分,其工序开展和质量控制影响范围广、纠错代价大.为解决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表面裂纹、自密实混凝土离缝等质量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并对混凝土原材质量、底座板混凝土配合比、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指标控制、灌注工艺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常见的质量问题大为减少,施工质量显著提高.
-
-
-
-
赵国堂;
刘钰
-
-
摘要:
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层间界面为力学薄弱面,在温度和外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离缝.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多层薄板体系全过程三维渐进损伤力学模型,分析服役前界面损伤发生、发展过程和离缝机理,以及服役后考虑历史损伤和损伤累积效应下离缝的动态演化机制.结果 表明:“单元→纵连(未服役)→服役”全过程中,轨道结构在正、负温度梯度,以及整体温升和列车“拍打”作用下,层间界面不同区域发生主拉伸型、混合型和主剪切型损伤.损伤累积导致层间离缝,离缝主要从主剪切型损伤区域开始,损伤和离缝发展存在继承性.单元状态下,温度梯度较小时界面即出现一定程度损伤,且损伤随温度梯度值的逐渐增大而不断发展,但实测温度梯度多在-40~90°C/m“安全温度梯度”范围内,此时离缝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纵连(未服役)状态下,“整体温升十正温度梯度”为最不利荷载组合.在整体温升条件下,层间界面离缝产生对应的正温度梯度值显著降低.服役状态下,受列车循环冲击荷载作用,若承轨台下存在既有离缝,轨道板将“拍打”CA砂浆层,离缝发展成“花生壳状”.随着冲击次数的不断增加,离缝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