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12767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社会系统论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宾凯、颜烨、严静峰等。

社会系统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2767 占比:100.00%

总计:3712843篇

社会系统论—发文趋势图

社会系统论

-研究学者

  • 宾凯
  • 颜烨
  • 严静峰
  • 任文松
  • 屈国超
  • 张海涛
  • 汪苏苏
  • 王明敏
  • 王晓
  • 王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颜烨
    • 摘要: 突发公共事件以社区为本的应急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根本上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应急能力的韧性社区,但是影响社区应急方式及其功能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制度—结构):社区外部的政体结构和制度文化因素;社区内部结构因素及其应急功能的差异。有效应对突发灾难,关键在于通过积极有效的社区营造等方式,将客观因素转化为应急动力,从而基于社会系统(要素)、应急管理环节(过程)理论等,构建科学合理的韧性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体系,包括有效的应急运行机制建设。
    • 欧阳本祺; 史雯
    • 摘要: 现阶段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未及时把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保护目的,而陷入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失衡的现实困境当中。生物识别信息不仅关涉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还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利益需求紧密相关。透过社会系统论视域观察可知,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之间属于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偏向个人权利或社会化利用的单一价值刑法保护模式不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现状,而且违背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宗旨与刑法法益保护目的。结合现代社会系统环境来看,刑法必须妥当平衡生物识别信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系统化保障个体价值的基础上追求社会价值,并将刑法平衡保护理念与保护逻辑贯穿于个罪的教义学解释过程。
    • 张海涛
    • 摘要: 风险社会是宪法学的一项议题.安全和确定性既是风险社会的利益保护目标,也是宪法上的权利价值.现行《宪法》的安全条款作为风险社会的宪法依据,指向一种"总体国家安全观".对风险社会的宪法控制,是对风险意志而非风险行为的控制,且需通过"国家/公民"的二元结构展开.一方面,国家在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宪法角色,因应了政治与法律的双重需要,既履行政治系统中的风险决策职能,又承担法律系统中的风险预防义务.另一方面,公民兼具风险制造者和危险承担者的双重身份,虽导致了"普遍信任"与"歧视自由"之间的基本权利价值冲突,但可借助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予以解释.
    • 丁国民; 刘桂昌
    • 摘要: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生物安全危机,各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进行规制,但实际成效并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分依赖“命令控制”规制路径,忽视了社会高度分化的复杂性和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独特运行规律.实践中生物安全规制路径陷入约束力不足,立法分散且泛滥,监管松散等困境.对此,法社会学中反身法理论意识到法律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强调各社会子系统的自我规制,为突破我国生物安全规制瓶颈提供了新路向.立足于反思法框架下的范式革新,结合其组织、程序、商谈等规制策略形成生物安全的半自主社会系统,克服传统规制模式之弊端.
    • 余成峰
    • 摘要: 在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下,法律是一种规范性期望,采取"不学习"的反事实性态度,从而反向达到对全社会的时间拘束的功能.为了稳定规范性期望,法律系统的功能分化,有赖于组织化的法律决断系统,决断系统通过规范的双重模式化,推动了法/不法二元代码的正式确立,使规范性期望在法律系统内获得稳定的实现,从而克服了一般社会层面的规范性期望的不足.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由此形成特定的结构耦合.法律的功能不是促成社会整合或社会控制,而是使规范性期望在时间上获得稳定的确保.法律的功能模式既不取决于主权者,也不取决于社会,而是在法律系统中被反身性地给定.法律在"二阶观察"的层次上调控自身,从而实现其运作的封闭和系统的分出.
    • 颜烨
    •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速发展,必然伴随高风险和新挑战.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应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文明的重要范畴.文章基于社会系统论基本原理,对应急文化内容类型的不同构成、特征和功能、考察维度进一步阐释,从而提出新时代全国应急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设想,指出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基本原则和发展阶段(三大阶段)、"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同时对加强应急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等进行分析,为国家开展新时代应急文化中长期规划奠定咨政基础.
    • 赵雪芹; 蔡铨; 王英
    • 摘要: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所衍生的大量个人隐私安全问题,致使如何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体系、 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成为首要问题.因此,开展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计量法构建政策工具、社会系统论和政策效力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体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我国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缺乏供给、 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协同使用,政策工具使用失衡;社会系统论维度,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实施主要依靠对信息收集者和公众的约束,政府和技术层面的管控较少;政策效力维度,随着政策数量的增加,政策累计总效力在不断提高,但政策效力增长率差异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 孔杨
    • 摘要: 近年来,深受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的工程审批改革以大力提高审批效率为目标,采取压缩时限、流程优化、电子政务这些技术治理手段.但这些手段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阻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克服技术治理路径的局限性,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培育公共社会,倒逼审批机构落实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根本的途径是,理顺审批组织自身的权力决策机制,并将决策权力集中化.
    • 朱献珑; 邓伟佩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的“社会转向”(social turn)以来,社会翻译学已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一维。中西方学者共同致力于理论引鉴、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在研究传统、理论立场、学术目标等方面的趋同性日益凸显,学术共同体已现雏形。开展社会翻译学研究,不仅是翻译研究问题意识使然,同时也是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应然(傅敬民2018:94)。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翻译学逐渐形成社会系统论(Social Systems Theory)、社会实践论(Social Practice Theory)和行动者网络论(Actor-Network Theory)三大研究路径。
    • 童云峰
    • 摘要: 当前学界对教师惩戒权的讨论集中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呈现教育学者与法学学者研究分化的现象.在价值观上,教育学者过于注重矫正目的,容易造成教师惩戒的过度化;法学学者过于关注惩戒的形式界限,导致对教师惩戒行为的过度苛责.在方法论上,法学学者和教育学者提倡的结论均有领域局限性而难以收到实效.为此,在对教师惩戒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层清理之后,基于教育系统和法律系统的封闭性,有必要引入社会系统论的沟通性,来优化两大系统耦合机制教师惩戒权的实施与治理.通过教育理念和法治精神一体运作,法治方法和社会方法协同共进,来消解当前教师惩戒权的发展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