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磁分离

磁分离

磁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6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36626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功能材料、油气田地面工程、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等;磁分离的相关文献由276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光华、何农跃、肖波等。

磁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6626 占比:99.90%

总计:336965篇

磁分离—发文趋势图

磁分离

-研究学者

  • 黄光华
  • 何农跃
  • 肖波
  • 易洋
  • 李亦然
  • 张宁迁
  • 邬燕琪
  • 马仲英
  • 颜幼平
  • 倪明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超琼; 王力均; 陶璇; 朱云; 梁煜; 杨潇; 陈祥贵; 黄玉坤
    • 摘要: 建立一种磁分离辅助荧光分析检测砂糖橘中的3种常见有机磷农药的方法。采用溶剂热法合成磁珠,并结合聚吡咯(polypyrrole,PPy)修饰,形成Fe_(3)O_(4)@PPy纳米粒子作为荧光猝灭剂。利用6-羧基荧光素标记适配体S4-29广谱性识别有机磷农药的特性,建立磁分离辅助荧光分析法检测砂糖橘中甲拌磷、氧化乐果、丙溴磷3种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在Fe_(3)O_(4)纳米粒子和PPy质量比1∶1.5、Fe_(3)O_(4)@PPy纳米粒子质量浓度0.2 mg/mL、孵育时间120 min条件下,甲拌磷、氧化乐果、丙溴磷的检出限分别为4.17×10^(-4)、2.77×10^(-4)、4.67×10^(-4)μg/kg;回收率为79.94%~108.00%;相对标准偏差为3.05%~7.39%。该方法选择性强、准确度高,为食用农产品中禁用有机磷农药检测提供研究思路。
    • 李树峰
    • 摘要: 针对伊犁一矿井下水处理站进水和出水水质要求,设计采用矿井水磁分离净化技术在井底水仓附近布置井下水处理站处理矿井水。设计利用原有联络巷布置沉淀池硐室以及水处理站硐室,并根据水处理工艺设置各类处理设施。采用该方案可以减少水仓清淤次数,减轻排水管路磨损,降低运行费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王林玉; 何志芳; 刘永珺; 席改卿
    • 摘要: 本论文采用氧化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粒子,将正硅酸乙酯处理磁粒子,获得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然后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纳米复合粒子进行改性,获得表面带有-NH2的磁性纳米粒子,然后将氧化石墨烯(GO)涂覆在经过改性的纳米复合磁粒子上,获得修饰有不同有机分子的复合纳米磁粒子。最后运用了傅立叶红外、XRD、元素分析表征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修饰有不同有机分子的Fe_(3)O_(4)@SiO_(2)@GO复合纳米磁粒子。
    • 崔小梅; 李白雪; 韩钰荧; 黄亚奇; 韩超; 刘鉴仪; 张伟
    • 摘要: 为了获得高效、经济的水中除磷吸附剂,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磁性铁基复合氧化物材料(Cu-La@Fe_(3)O_(4))。采用比表面和孔径分析(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多种分析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La@Fe_(3)O_(4)比表面积为17.397 m^(2)•g^(-1),材料属纳米颗粒物,表面凹凸不均,呈多孔状不规则结构。此外,研究了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pH及离子强度影响,常见共存离子影响。Cu-La@Fe_(3)O_(4)对水中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73.10 mg•g^(-1),pH=7),吸附速率快,水中常见的离子中Ca^(2+)对吸附有促进作用,其他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该新型磁性铁基复合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除磷性能,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再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净水除磷吸附剂。
    • 陈阳天; 王遵亮
    • 摘要: 自动化核酸提取技术对于核酸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检测应用至关重要。当前,大部分商用自动化核酸提取仪主要以磁分离技术为主,采用高度集成的封闭式结构设计方案,成本高,且不利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使用。此外,核酸样本处理功能模块一旦固定,便很难根据需要对其功能更新和拓展。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该文在基于“快速复制原型机(RepRap)”开源项目的低成本3D打印平台上,设计并构建了一套桌面式8通道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采用RepRap开源设计,系统模块功能的设计更快速、灵活,可编程,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迭代更新,缩短了系统的研制和测试周期。在开发的系统中,加热、机械运动和8通道磁分离模块功能可与开源3D打印硬件无缝集成。其中,将8通道磁分离模块直接替换3D打印平台的热挤出机,通过G-code编程,可实现自动化核酸提取的高精度定位和机械运动控制。此外,该系统为自动化核酸提取开发了专用实验方案和控制软件。其中,三轴运动平台和核酸提取模块分别由上位机和模块驱动电路进行有效控制;加热模块由4个专门设计的铝制加热底座和3D打印机原有的加热板组成。加热底座通过与96深孔板适配,使深孔板贴合在加热板上,可实现较高的热转换效率。该研究以λDNA为标准核酸样品,对系统的核酸提取纯度、提取效率(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提取性能。结果显示,该系统对高浓度样品的提纯性能和效率优于低浓度样品。该系统还实现了大肠杆菌细胞质粒DNA的自动提取,进一步展示了其对于真实细胞样本纯化的有效性。该文研制的核酸提取系统有望为在实验室之外的资源有限环境中进行现场快速分子检测(POCT)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 宋百灵; 王磊; 赵慧雪; 焦飞艳; 李新霞; 李久彤
    •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1(ImmunoglubinG1,IgG1)和免疫球蛋白G3(ImmunoglubinG3,IgG3)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具有特征拉曼光谱的拉曼微球分别偶联IgG1和IgG3抗体,结合免疫分析及磁分离技术检测血清中IgG1和IgG3的水平,将检测结果与散射比浊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检测IgG1在75~1500 ng/mL、IgG3在4.4~88.7 ng/mL范围内,浓度与拉曼信号响应值呈现良好的相关性。IgG1、IgG3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2.0、1.1 ng/mL,回收率均在90%~110%。3批试剂的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降钙素原(PCT)20 ng/mL、白介素6(IL-6)1 ng/mL和牛血清白蛋白(BSA)10 mg/mL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与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可用于血清中两种亚型IgG1和IgG3的定量检测。
    • 刘佳斌; 田广夺; 梁泽楠; 李东; 李海龙
    • 摘要: 针对现有污水处理设备中刮渣机构工艺性较差,不易维修,磁盘加工与装配较为复杂,兜泥条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等问题,设计了用于污水处理的平板式磁分离设备。介绍了这一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这一设备的主要机构。这一设备可以将污水中带磁性的絮状沉淀物与水分离,去除水中污染物,进而排放达标的净水。这一设备结构简单,易于维修,零部件易于加工与装配,工艺性较好,污水处理效果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陈庆爽
    • 摘要: 针对疏浚土堆场尾水透明度低、浊度高且排放周期长等问题,将超磁分离技术引入到尾水处理工艺中,通过超磁分离装置的混凝、沉淀、吸附与磁分离,将尾水中悬浮物与颗粒态磷高效去除。采用该种工艺,日处理水量较传统方式优势明显,单体超磁分离机是常规水处理速率的十余倍,快速提升尾水透明度并降低浊度,使得尾水尽快达到排放要求,大幅度提高尾水处理效率、强化尾水处理效果,减少尾水处理使用的土地面积,压缩尾水排放周期。
    • 邹敏; 王琪琳; 江文世
    • 摘要: 钒钛磁铁矿选别产物中的钛中矿含有28%~36%TiO,采用煤基直接还原技术处理钛中矿可以实现钛资源的富集。本文通过煤基直接还原试验,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配碳比、原料粒度等参数对非磁性产物中TiO含量的影响;通过磁选试验考察了磁场强度和非磁性产物粒度等因素对产品中TiO含量和回收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煤基直接还原过程较佳工艺参数为黏结剂添加量3%、成型压力15 MPa、还原温度1350°C、还原时间45 min、原矿粒度180~200目、配碳比n/n=1.1;磁分离过程较佳工艺参数为磁场强度160 mT、还原产物粒度180~200目;在此工艺条件下,可获得TiO含量58.64%的非磁性产物,回收率达63.94%。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钛中矿,磁性产物和非磁性产物的物象,结果表明煤基直接还原技术可以将钛中矿中的铁元素还原为单质铁,从而在磁场作用下分离出磁性产物和非磁性产物,实现钛铁分离。
    • 崔燕; 康伟伟; 胡季帆; 刘旭光; 马江微; 雍辉
    • 摘要: 选取1,5-二羟基萘和二茂铁分别为碳源和铁源,无水乙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KOH活化和HNO_(3)酸化制备了磁性多孔碳(MC),并将其应用于油品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脱除。利用SEM、BET、TG、FTIR等表征手段对MC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具备丰富的孔隙和良好的表面活性,比表面积达到1096.63 m^(2)/g,吸附能力优异,饱和吸附量为130.31 mg/g。吸附行为符合非均一、吸热的、多层物理吸附过程,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相匹配。此外,MC借助磁场可轻易实现粉体吸附剂的快速分离回收再利用,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吸附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