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孔碳

多孔碳

多孔碳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7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0654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池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特种陶瓷行业发展及粉体制备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等;多孔碳的相关文献由857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立贤、徐芬、王舜等。

多孔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0654 占比:99.79%

总计:140947篇

多孔碳—发文趋势图

多孔碳

-研究学者

  • 孙立贤
  • 徐芬
  • 王舜
  • 金辉乐
  • 张华民
  • 韩生
  • 张治安
  • 赖延清
  • 黄剑锋
  • 赵乃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苗文康; 杨桂花; 李凤凤; 彭建民; 蒋启蒙; 陈嘉川
    • 摘要: 为了提高造纸废液的利用价值,在未加硫源和活化剂的前提下,以桉木硫酸盐废液为原料,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了硫掺杂多孔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600°C下煅烧制备的多孔碳材料(黑液-600)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688 mAh/g,首次库伦效率53.96%,在较大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2 A/g),仍然可以保持150 mAh/g左右的充放电比容量,1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比容量保持率为68%,展现了良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征,结果显示黑液-600具有较大层间距(0.392 nm),2.94%的硫掺杂,含有丰富的缺陷、孔结构且具有190.8 m2/g的比表面积,这种多孔结构和元素掺杂使得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
    • 蒋通宝; 张文文; 吴开丽; 陈芸璟; 杨振虎; 刘苇; 侯庆喜
    • 摘要: 采用自水解预处理和纤维素酶水解双重温和活化的方法制备杨木基多孔碳,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探讨了自水解预处理辅助纤维素酶水解对杨木基多孔碳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利用纤维素酶水解只能使杨木基多孔碳在纹孔内产生少量孔隙,限制了酶水解对其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作用;采用自水解预处理辅助纤维素酶水解处理,当纤维素酶与杨木质量比为0.05∶1时,得到的杨木基多孔碳制备的电极材料在0.1 A/g电流密度下,质量比电容达149.70 F/g;在2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的电容保持率仍高达94.0%。
    • 李鑫; 王秋芬; 缪娟; 田会芳; 张成立; 张延磊; 张志林
    • 摘要: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作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探讨不同工艺条件(烧结温度、活化剂以及原料与活化剂质量比)下制备的莴笋叶多孔碳材料(简写为LLs-温度-比例-活化剂)的储锂性能,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每种材料均可见两个宽且弱的XRD衍射峰,分别在2θ=22°~26°和2θ≈43°,对应晶面(002)和(101),表明材料为有一定石墨化程度的无定形碳。另外,LLs-800-4R-K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74.5 mAh/g,循环200周次后的比容量为209.6 mAh/g,能量密度为146.8 Wh/kg,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比容量。从而得到最优工艺条件:烧结温度800°C、活化剂KOH、原料与活化剂质量比1∶4。
    • 叶成玉; 郁晓菲; 李文翠; 贺雷; 郝广平; 陆安慧
    • 摘要: 电催化还原CO_(2)由于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组成可调、环境友好等优点,是CO_(2)转化技术中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发展的电催化CO_(2)还原技术仍未达到工业化盈利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通过简单的两电子转移,将CO_(2)-H_(2)O电还原为合成气通常被认为是电化学还原CO_(2)过程中较有前景的实现盈利的途径之一,因此研究能够精确调控合成气比例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通过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设计的进行了高活性、可实现特定比例合成气制备的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合成策略。将三聚氰胺、三苯基膦(TPP)和乙酸镍研磨并溶解在乙醇中,通过旋蒸得到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在850°C下热解2 h得到催化剂。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易于放大。该系列双功能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随着三苯基膦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分级孔结构有利于提供活性位以及促进物质传输。此外,拉曼图谱表明材料的缺陷度由于前驱体中三苯基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验证了析氢反应活性位点Ni-P和CO_(2)电催化活性为位点Ni-N的存在。因此,该系列电催化剂的性能具有较大的调控空间,可从CO产物主导调控至H_(2)产物主导。电化学性能通过在CO_(2)饱和0.5 mol·L^(-1) KHCO_(3)溶液中进行线性扫描伏安法以及恒电位电解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受材料表面P/Ni-N_(x)比例的影响。最高的CO法拉第效率为91%,由不含磷化镍的纯Ni-N-C材料在−0.8 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电位下实现。在−0.7至−1.1 V(vs RHE)电位区间内,合成气流中CO/H_(2)的摩尔比可从2:5调整至10:1,并能与磷化镍和镍-氮-炭组分的摩尔比关联。此外,我们还对优化的催化剂在−0.7 V电位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合成气摩尔比例在8 h内保持在1.2–1.3,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工作将温室气体CO_(2)和H_(2)O转化成比例可调的合成气,为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 朱玉琦; 陈凯伟; 张佳莉; 陈九玉; 杨毅
    • 摘要: 为了提高材料对水体中放射性碘离子的吸附性能,以双金属Cu-Zn ZIFs为前驱体,煅烧制备金属铜掺杂多孔碳(Cu-Zn@C)复合材料,利用SEM、XRD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的引入不会破坏ZIF-8的结构,经高温碳化后,材料的形貌无明显变化;Cu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多孔碳材料对碘离子的吸附性能;酸性条件有利于Cu-Zn@C对碘离子的吸附,在pH=3时,吸附容量达到230 mg/g;在大量干扰离子存在时Cu-Zn@C仍能对碘离子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 陈俊秀; 李金昊; 代钢; 阿古拉
    • 摘要: 多孔碳材料因其稳定性高、成本低、孔隙率可调控等优点成为了吸附剂领域的研究热点。多孔碳的孔结构的排列主要取决于其制备方式,因此找到一个制备过程绿色无污染且原材料成本低的制备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中主要总结了各种盐模板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方法的优点并列举了目前人们使用盐模板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案例。
    • 邓晓阳; 王孝广
    • 摘要: 以煤沥青衍生的多孔碳作为正极材料组装了高性能锌离子混合电容器。该碳正极材料的多级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快速扩散,同时丰富的氮氧元素掺杂为锂离子和锌离子的化学吸脱附提供了反应位点,进而贡献了额外的赝电容容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添加硫酸锂优化电解液,改善了锌电极沉积和溶解过程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并加快了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扩散速度,从而提升了器件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孙林; 谢杰; 程峰; 陈若愚; 朱庆莉; 金钟
    • 摘要: 本工作基于工业炼油产品沥青,开发了一种无金属、氮和硫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NSPC)的合成方法。获得的多孔碳纳米片具有高比表面积(339 m^(2)·g^(-1))和优异的固硫能力。同时,高含量氮、硫共掺杂可以有效增强碳材料的导电性,同时促进多硫化物的高效催化转化。通过熔融法固硫后,制备得到的NSPC/S电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6C电流密度下,200次循环后容量为762 mAh·g^(-1)),实现了高含量氮和硫共掺杂的二维多孔碳材料的快速批量生产并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 王晴; 张凤; 姚宇佳; 岳群峰
    • 摘要: 以生物质百香果皮为碳前体,选择了 H_(3)PO_(4)、KOH 和 ZnCl_(2)为活化致孔剂制备了几种多孔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剂活化得到的多孔碳具有不同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N_(2)吸附脱附数据表明,用 H_(3)PO_(4)、KOH和 ZnCl_(2)活化分别得到介孔、微孔和微介孔等不同孔结构的多孔碳,推测的致孔机理表明,热处理过程中活化剂与前体发生不同的作用机制,从而导致样品产生不同孔结构。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可控制备生物质多孔碳的方法,同时也为生物质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技术路线。
    • 张天亮; 李军; 熊巍; 张海燕; 陶晓秋
    • 摘要: 以废弃烟叶为碳源、碳酸钾为活化剂一步法制得烟草基多孔碳。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分析(BET)和拉曼光谱(Raman)等手段对多孔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表面含有醚基、羧基等杂原子基团,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高达2058 m^(2)/g。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酸钾与废弃烟叶质量比为3∶1时具有最佳储电性能,其在1 A/g电流下比容量可达337 F/g;10 A/g时循环充放电2000次,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97.3%,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