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运动障碍
眼球运动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279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浙江临床医学、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届全国专科专病建设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等;眼球运动障碍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凌云、纪晓杰、郭新等。
眼球运动障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2790篇
占比:99.84%
总计:112970篇
眼球运动障碍
-研究学者
- 周凌云
- 纪晓杰
- 郭新
- 何祥
- 林厚维
- 栗雪梅
- 王毅
- 范先群
- 赵明
- 陈霞
- 冯广忠
- 刘巧英
- 刘继超
- 卜战云
- 卢炜
- 周炼红
- 姜迎春
- 崔极哲
- 张伟
- 张克翰
- 徐延彬
- 易有望
- 李健
- 杨士强
- 汪咏秋
- 沈勤
- 滕金燕
- 王君
- 王霞
- 田洋
- 石广滨
- 肖利华
- 赵嘉林
- 赵堪兴
- 赵德才
- 邢怡桥
- 郝瑞
- 郭庆
- 钟君
- 马惠芝
- 黄世威
- Chen Yase
- Dumurgier J.
- GunterK.VonNoosdenMD
- Guo Jifeng
- JosenphL.DemerMD
- Mil′ea D.
- Papeix C.
- Pierrot Deseilligny C.
- Sun Qiying
-
-
李一青(综述);
鞠奕(审校)
-
-
摘要:
眼球运动检查是眩晕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眩晕发作的患者在发作期常常会出现许多眼征,认识和捕捉到这些眼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眩晕相关疾病。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常见的引起眩晕和偏头痛的疾病,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体征,但眩晕和(或)偏头痛发作期异常体征的比率较高,如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等。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采用眼震电图或者眼震视图记录VM患者的眼球运动情况,包括眼球震颤和非眼震类眼球运动异常。
-
-
冯超逸;
刘红;
吴继红;
陈倩;
孙兴怀;
田国红
-
-
摘要:
Jou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纤毛病变导致的以脑干及小脑蚓部发育异常、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多系统受累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眼部表现包括视网膜病变、眼球运动失用、眼球震颤、眼肌麻痹及眼睑下垂等症状。影像学显示以脑干及小脑蚓部萎缩呈现“臼齿征”为特征性损害。本文报道1例以视力下降及眼球震颤首诊眼科的患者,眼部检查发现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球震颤及眼球侧视运动障碍。基因检测发现为CEP290复合杂合突变导致,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5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经过的分析,总结该病的特征,尤其是眼部特征,供眼科医师借鉴。
-
-
-
-
-
-
罗瑞;
马瑾;
钟勇
-
-
摘要: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常累及眼部,引起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变化.本文将就MS相关眼部运动、角膜、视网膜结构及血流和视神经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MS相关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
-
李一青;
鞠奕
-
-
摘要: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和偏头痛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非发作期均可观察到异常眼球运动,可能对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及前庭阵发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亦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甚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标准.本文对前庭性偏头痛眼球运动障碍的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同时总结其它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眼球运动特点.
-
-
袁庆越;
庄艾;
宋雪霏;
施沃栋;
毕晓萍
-
-
摘要:
目的·探索副鼻窦炎对爆裂性眼眶骨折(blowout orbital fracture,BO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66眼)BOF患者资料.分为副鼻窦黏膜增厚(sinus membrane thickening,SMT)组48例(48眼)和无副鼻窦黏膜增厚(no sinus membrane thickening,NSMT)组18例(18眼).观察2组的矫正视力、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突出度差值指标,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方程等统计方法,分析SMT与BOF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SMT组比SMT组的术后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程度更轻(均P=-0.000).眼球突出度差值变化、患眼矫正视力变化和SMT均无相关性.结论·副鼻窦炎与BOF术后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的恢复有相关性.
-
-
钟君;
易有望
- 《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赣鄱国际康复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刺运动疗法配合被动牵拉训练对眼球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给予对照组被动牵拉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联合被动牵拉训练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眼球运动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眼球运动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球运动改善总例数13例优于对照组9例.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被动牵拉训练优于单一疗法治疗眼球运动障碍.
-
-
周凌云;
纪晓杰;
栗雪梅;
滕金燕;
刘继超;
赵明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届全国专科专病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在电刺激眼外肌区对动眼神经麻痹所致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rn 方法:将60例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选取眼外肌穴为主穴,采用眼部内刺法结合电针疗法;针刺组穴位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不使用电针.每周5次,15次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睑裂大小、瞳孔大小、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恢复情况.rn 结果:电针组眼睑大小(9.79±2.65)、眼球移动距离(18.12±1.30)均高于针刺组(8.23±2.74,16.71±1.44);电针组瞳孔大小(0.44±0.42)低于针刺组(0.72±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组痊愈率63.33%、有效率93.33%,均优于针刺组的36.67%、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n 结论:电针治疗动眼球运动障碍具有明显治疗优势,起效快、疗效高、疗程短,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
周凌云;
纪晓杰;
栗雪梅;
滕金燕;
刘继超;
赵明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届全国专科专病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在电刺激眼外肌区对动眼神经麻痹所致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60例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选取眼外肌穴为主穴,采用眼部内刺法结合电针疗法;针刺组穴位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不使用电针.每周5次,15次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睑裂大小、瞳孔大小、眼球运动范围和复视恢复情况. 结果:电针组眼睑大小(9.79±2.65)、眼球移动距离(18.12±1.30)均高于针刺组(8.23±2.74,16.71±1.44);电针组瞳孔大小(0.44±0.42)低于针刺组(0.72±0.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组痊愈率63.33%、有效率93.33%,均优于针刺组的36.67%、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电针治疗动眼球运动障碍具有明显治疗优势,起效快、疗效高、疗程短,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