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眶爆裂性骨折

眼眶爆裂性骨折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33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全科护理、临床医药实践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先群、姜倩钰、宋国祥等。

眼眶爆裂性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334 占比:99.00%

总计:12459篇

眼眶爆裂性骨折—发文趋势图

眼眶爆裂性骨折

-研究学者

  • 范先群
  • 姜倩钰
  • 宋国祥
  • 肖利华
  • 冯慧萍
  • 刘虎
  • 史要武
  • 吴德佩
  • 吴群
  • 姚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骆君; 赵敏; 刘敏; 杜斌
    • 摘要: 目的观察鼻内镜微创技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15例患者行鼻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术后平均住院2.5(1~7)天。本组患者中术前复视9例,术后复视早期消失1例,有2例出现较明显斜视,余6例早期无明显改变;术前眶下神经感觉减退麻木8例,术后眶下神经感觉正常2例,无明显改善6例。10例眼球后退患者均得以改善,术后眼球后退均小于2mm。所有患者术后视力无下降。15例患者术后均行眼肌功能训练,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均消失,斜视明显改善,眼球运动良好,面部无瘢痕。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无排异反应。结论鼻内镜微创技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李玲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填充材料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8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均采用Medpor眶壁修补术治疗.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眼球内陷矫正情况、眼球运动恢复情况、复视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Ⅰ期切口愈合,68例术前眼球内陷患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其中22例完全矫正,40例基本矫正,6例残留1~2 mm眼球内陷.68例患者术后眼球运动均恢复正常,术后均无视力下降或丧失.术前存在不同程度复视的42例患者,均于术后1周 ~4个月内复视消失.68例患者均无Medpor移位、脱出、感染或排斥反应,无明显下眼睑切口瘢痕及眼睑外翻发生.结论 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中充分松解嵌顿的眼外肌防止再粘连是消除复视的关键.Medpor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致敏反应,疗效可靠,早期采用Medpor眶壁修补术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姚斌
    • 摘要: 目的:探讨眼眶爆裂性骨折X线平片、CT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任选我院70例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均是2019年1月-2020年5月选择就医的患者,均分X线平片、CT检查2组,X线平片检查组患者35例采用X线片检查,CT检查组患者35例采用CT检查,对比X线平片、CT检查2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与误诊率、不同骨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性.结果:X线平片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8.57%,CT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1.43%,与X线平片检查组比较,CT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更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8.807,P<0.05);X线平片检查组的漏诊率与误诊率分别为17.14%、17.14%,CT检查组的漏诊率与误诊率分别为2.86%、5.71%,与X线平片检查组比较,CT检查组的漏诊率与误诊率更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6.435,P<0.05);X线平片检查组眶下壁骨折、眶内侧壁骨折、眶内下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1.43%、80.00%,CT检查组眶下壁骨折、眶内侧壁骨折、眶内下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00%、68.57%、42.86%,与X线平片检查组、CT检查组眶下壁骨折、眶内侧壁骨折、眶内下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6.353,P<0.05);CT检查组敏感度为91.43%、特异性为80.00%,X线平片组敏感度为68.57%、特异性为42.86%,与X线平片组比较,CT检查组组敏感度、特异性更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7.354,P<0.05).结论:眼眶爆裂性骨折CT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意义更突出,值得临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并推广使用.
    • 龚雪; 王晓莉; 蔡方荣
    • 摘要: 目的 探讨眼眶爆裂性骨折X线平片、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48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骨折的诊断率,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检查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X线平片检查中检出的25例眶内骨折主要表现为患侧筛窦密度增高,合并眼眶内气肿4例;7例眶下壁骨折表现为上颌窦上壁不清楚,上颌窦上壁有半圆形高密度影突向窦腔,呈"泪滴样"表现.CT检出43例骨折患者在轴位均表现为内侧壁、下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其中28例骨折其骨折断端成角或呈弧形向筛窦及上颌窦内突入.14例眶内侧壁骨折患者其骨折周围眼外肌增粗,且显示移位及嵌顿于骨折处;6例眶内下壁骨折患者可见眶内容物脱出,其通过骨折处疝入上颌窦内形成如"泪滴征".在冠状为扫面显示6例眶下壁骨折并下榻,其中2例骨折患者骨折处有部分眶内脂肪及骨折碎片疝入上颌窦腔,3例伴有上颌窦腔积液.结论 X线平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将其作为眼眶爆裂性骨折检查的首选手段,但CT及多平面重建检查能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 张磊; 王丽君
    • 摘要: 目的评定眼眶爆裂性骨折同时并存眼球内陷患者的临床治疗状况。方法对2017年4月—2019年11月该院的受伤之后到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时长≤14 d的33例患者(33只患眼)归入实验1组,将同期受伤之后到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时长≥2个月的33例患者(33只患眼)归入实验2组,研究患眼眼球内陷深度数值指标,评估患眼改善情况。结果实验1组手术后患眼眼球内陷深度数值指标[(0.71±0.20)mm]对比实验2组手术后[(2.30±0.38)mm]减少(t=21.270,P=0.000<0.05);实验1组患眼眼球运动恢复眼数、眼眶外观恢复眼数、复视眼数(33只、30只、0只)对比实验2组(12只、21只、4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0、6.988、4.258,P=0.000、0.008、0.039<0.05)。结论为眼眶爆裂性骨折同时并存眼球内陷患者受伤之后14 d之内予以尽早临床手术治疗展示较好手术效果。
    • 崔艳利; 周扬; 郑旸; 王丽丽(通讯作者)
    • 摘要: 目的:分析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眼眶壁骨折整复术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眼眶壁骨折整复术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
    • 余进海; 廖洪斐; 罗昊; 史梦琳; 徐柒华
    • 摘要: 目的:应用Meta分析探讨眼眶爆裂性骨折结膜入路和皮肤入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及CNKI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8-05-30期间发表的关于经结膜入路和下睑缘皮肤入路治疗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并发症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术式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队列研究,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分法表明纳入文献质量均在6分以上,Meta分析显示结膜入路组和下睑缘入路组间效应量比值比(OR)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44~1.24),P=0.25)].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皮肤入路和结膜入路对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差别不大,两种入路各有优缺点,需要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 王峥嵘; 肖孜; 谌晓兰
    • 摘要: 目的 分析全自动眼球训练仪在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患者眼球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摆放悬吊物进行眼球运动训练, 观察组采用自制全自动眼球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分级.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 (均P<0.01) .结论 眼眶爆裂性骨折术后患者使用全自动眼球训练仪进行眼球运动训练, 可得到精准、规范、有效的眼球训练,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眼球运动恢复水平, 改善视功能.%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n automatic device in eyeball movement training for orbital blowout fracture patients after surgery.Methods Totally 100 orbital blowout fracture patients with diplopia and eye movement disorder after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trained eyeball using routine suspensory devic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ained eyeball using a self-designed automatic eyeball training device.The degree of diplopia and eye movement disorder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t 3 months after the training.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degree of diplopia and eye movement disorde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 mild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for both).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an automatic device in eyeball movement training for orbital blowout fracture patients after surgery achieves accurate, standardized and effective eyeball movement train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patients′ recovery of eyeball movement and improving their visual functio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