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

眼球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4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7326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青年智能机器人学术会议、全国创伤学术会议、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等;眼球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06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堪兴、孙春华、童君龙等。

眼球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4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7326 占比:99.58%

总计:97733篇

眼球运动—发文趋势图

眼球运动

-研究学者

  • 赵堪兴
  • 孙春华
  • 童君龙
  • 孙复川
  • 林锦镛
  • 刘志勇
  • 杜煜
  • 韩永华
  • 史学锋
  • 吴殿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洋; 江睿; 褚仁远
    • 摘要: 1.以下关于雪花样视网膜变性中描述错误的是:A.是KCNJ13基因突变起的常染色显性遗传病;B.约80%患者可合并角膜guttae和早期白内障;C.早期可表现为飞蚊症;D.雪花指颗粒状黄白色结晶,主要位于后极部视网膜。2.以下关于副肿瘤综合征描述正确的是:A.对视力有严重影响;B.包括由原发性肿瘤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器官和功能障碍以及抗肿瘤药物对器官的毒性作用;C.包括CAR、MAR、BDUMP、PON等;D.不会对眼球运动造成影响。
    • 陈培佩; 章敏飞; 王薇; 蒋春明
    • 摘要: 杆状体肌病(NM)是一种显性或隐性遗传突变引起的一组异质性先天性肌肉疾病,发病率为1:50000[1]。其特征是在肌肉活检中可见杆状体,发病年龄从新生儿到成人各不相同。大多数患者是以弥漫性肌肉无力和张力低下为特征的先天性发病,多累及四肢近端、面肌、颈屈肌、呼吸肌,肌肉无力的变形性面部特征有高腭弓、小颌、长脸,骨骼表现可有脊柱侧凸、鸡胸和高足弓,运动功能发育迟滞,眼肌麻痹表现有眼睑下垂和斜视的异常外源性眼球运动,严重的肌肉张力减退通常出现在出生时和生命早期(婴儿松弛综合征),以及类似青蛙的姿势,吮吸困难和呼吸功能不全,多在婴儿期死亡。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1例先天性杆状体肌病患儿,住院20天后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体重稳步增长。现对其病例资料及个性化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 梅颖
    • 摘要: 1案例详情男,13岁,自诉:自幼双眼眼球震颤,视物时需要将头偏向左侧(代偿头位)。经检查发现:患者向前方视物时,需要将头位向左侧偏斜(见图1)。双眼不自主、水平向右侧往返摆动。双眼前、后段无特殊。验光结果:OD:-1.00DS=1.0 OS:-0.75DC×180=1.02眼球震颤2.1基本概念眼球震颤(nystagmus),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
    • 孙铁晶
    • 摘要: 视觉训练是指利用光学或心理物理学等方法,产生对眼睛视觉系统(包括调节、辐辏、眼球运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一定的认知负荷(通常这一负荷高于日常需求),从而提高视觉系统的视觉功能、视觉舒适度,达到改善及修复双眼视异常的目的。字面上理解,视觉训练是在训练眼睛的功能,而实质上,视觉训练是指通过视觉训练师的指导,将视觉训练的方法教会患者,让患者学会主动掌握运用自己大脑控制眼睛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强调学会自主性集合、自主性调节的能力。
    • 摘要: 眼科麻醉的主要任务是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静和充分的镇痛,保持眼位处于正位,避免患者在精细手术过程中的眼球运动或体动,使眼科医生获得良好的手术操作条件,患者能够获得舒适的麻醉手术体验。由于眼科手术操作使得麻醉医生远离患者的气道,采用声门上气道工具下的机械通气模式,使用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或吸入麻醉药物,在手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让患者在愉悦中安全苏醒。
    • 雷涛; 许兆坤; 王昭昳; 李钊; 张林媛; 路国华
    • 摘要: 目的设计并制作一种用于失语群体的智能“眼-语”辅助装置,该装置可输出由患者单个眼球运动方向控制的多种沟通情景下的语音短语,使患者实现基本的交流,满足实际生活需求。方法基于Arduino平台,使用连接到普通眼镜上的4个红外反射率传感器实现对右眼球运动状态(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及闭眼)的识别。每识别2个连续的眼球运动动作(上、下、左、右)的组合,文本转语音模块(Parallax Emic 2)输出该组合所对应的预定义短语。结果关键元器件供电电压测试结果为+4.7~4.8 V,供电正常。各传感器输出、USB引脚、Arduino引脚连接均导通。红外外反射率传感器对单眼球运动方向最佳感应距离为3~4 mm,最大感应距离为9~10 mm。主控功能模式与情景模式下,右眼球运动2种运动方向的组合所对应的128个预定义短语,在60次的测试中,系统语音输出正常率均大于93%。结论将眼球运动方向捕捉技术与文本转语音技术结合,设计并制作的“眼-语”解决方案和装置,具有较广的应用性和较好的扩充性。
    • 邱梅华; 李川雄; 周莹; 周双明
    • 摘要: 目的:利用红外眼动仪记录眼肌麻痹患者的眼球运动轨迹,客观评价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眼肌麻痹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眼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和康复评分。结果:经过针刺治疗或眼动训练后,眼肌麻痹患者眼球在运动幅度、速度和时间方面有一定改善,治疗组各观察指标的康复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较眼动康复训练在治疗眼肌麻痹患者的急性效应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 董亚彬; 王大江
    • 摘要: 扫视-注视交替的眼球运动对于完成日常活动至关重要。青光眼患者由于视野缺损,活动能力受限,跌倒、碰撞概率增加,也可引发异常眼动模式。但一些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仍有良好的日常活动能力,存在补偿性眼动模式的可能。本文回顾现有研究的既得结论,期望为进一步分析青光眼患者在日常任务中的眼动表现提供依据。
    • 王鑫丽; 王刚; 王彬; 贾帅; 王炎强; 庞萌
    • 摘要: 本文报告1例以垂直一个半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典型病例。患者男,62岁,入院时表现为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颅脑CT排除脑出血,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溶栓24 h后出现左眼上下凝视麻痹,右眼上视不能,完善颅脑MRI+MRA示左侧丘脑-中脑结合部新发脑梗死、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垂直复视症状完全消失。垂直一个半综合征临床上相对少见,通过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损伤结构,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定位诊断能力。
    • 毛柯力; 刘俐; 陈力菲; 林小铭
    • 摘要: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位偏斜,常伴双眼视觉功能受损.正常眼位有赖于参与视觉系统和眼球运动系统的各脑区的正常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其中任一层次的受损都可能引起斜视.早期神经电生理和免疫自显影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初级视觉皮层功能损伤,包括双眼视神经元减少、眼优势柱代谢改变.近年来,功能磁共振的发展促进了对人脑皮层功能变化的认识.研究发现斜视患者不仅存在与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皮层及皮层间联系的损伤,还存在与代偿相关的可塑性改变.而基于体素的形态计量学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斜视患者大脑异常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从脑功能与结构异常角度对近几年有关斜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