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眼肌

动眼肌

动眼肌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139280篇;相关期刊21种,包括河南外科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 动眼肌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堪兴、张伟、郭新等。

动眼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9280 占比:99.95%

总计:139353篇

动眼肌—发文趋势图

动眼肌

-研究学者

  • 赵堪兴
  • 张伟
  • 郭新
  • 刘桂香
  • 马惠芝
  • 陈霞
  • 刘明美
  • 刘涛
  • 朱丽娜
  • 李宁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茜茜; 刘贺婷; 王家凤; 郑雨薇; 许育新
    • 摘要: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5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注射组20例和手术组15例,其中注射组又分为结膜微切口组(注射组a)和无结膜切口组(注射组b),每组各10例。手术组根据术前三棱镜度数设计手术方案,注射组予以内直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比较各组间3个月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注射组与手术组治愈率分别为75.0%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a与注射组b治愈率分别为70.0%和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出现上睑下垂2例,轻度外斜视1例,均于1个月之内恢复,1例复发,予以重复注射。均未出现结膜淤血、瘢痕、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效果较好,安全性、可重复性高,可作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 王荣; 彭梦龙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对上睑下垂疗效,及对患者眼睑美观度、上睑缘遮盖角膜距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上睑缘遮盖角膜距离及眼睑闭合程度,观察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患者平均上睑缘遮盖角膜的距离分别为(3.95±0.82)mm、(1.65±0.14)mm、(1.68±0.16)mm、(1.70±0.15)mm,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患者上睑肌肌力分别为(3.86±1.09)mm、(8.09±1.02)mm、(10.78±1.87)mm、(11.84±2.57)mm,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满意率为94.44%,良好率为4.17%,差率为1.39%。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年,均未发现倒睫、暴露性角膜炎、结膜脱垂、感染、上睑迟滞及眼睑外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
    • 郝瑞; 张伟; 赵堪兴
    • 摘要: 目的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眼),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 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 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 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外,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外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
    • 杨英; 王炜; 马芳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肌球蛋白重链13基因(MYH13)水平与病理形态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该院眼科收治的86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作为斜视组,另选取28例因外伤所致需眼球摘除患者的眼外肌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MYH13 mRNA与蛋白水平变化及与病理形态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斜视组眼外肌MYH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21±0.06)vs.(0.79±0.20),P<0.05],斜视组眼外肌MYH13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0.19±0.05)vs.(0.72±0.15),P<0.05];MYH13高表达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肌纤维含量高于MYH13低表达患者(P<0.05);术后6个月,MYH13高表达患者外斜视度数低于MYH13低表达患者,同时视、融合范围、立体视优于MYH13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MYH13低表达,与眼外肌病变程度及术后视觉功能恢复有关.
    • 陈刚; 张天琦; 陈晓东; 杨方亮; 黄金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OOM-SAJT)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OOM-SAJT固定技术行重睑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均为有重睑成形术需求的初次手术患者或埋线法重睑术后患者.术中均打开眶隔,对眶隔残端进行修剪,暴露眶隔腱膜联合增厚区(SAJT).将切口下唇真皮深层与眼轮匝肌层固定在SAJT上.术后观察重睑的对称性、流畅度、是否脱落或变浅、伤口的愈合情况、瘢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384例,其中男136例,女1248例,年龄17~45岁.初次重睑术患者1173例,二次修复患者211例.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明显淤血肿胀.术后随访时间4~ 22个月,平均10个月.重睑脱落或变浅12例,重睑皱襞不对称8例,重睑皱襞不流畅9例,其余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睁眼睫毛自然上翘,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瘢痕及肉条现象.结论 OOM-SAJT固定技术可形成接近生理性重睑的解剖结构,具有术式易于操作、解剖结构辨识清晰、重睑线成形稳定的优势.
    • 郎丽娟; 朱豫
    •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15例临床资料,根据牵引试验、MRI及CT检查结果判断内直肌损伤程度.患者分为两组:内直肌部分离断者6例(A组),内直肌完全离断者9例(B组).分析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A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55.83±12.81)PD和(6.67±2.58)PD(t=9.214,P=0.000);B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90.55±8.08)PD和(17.78±5.07) PD(t=22.891,P=0.000).A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2.50±0.55)级和(1.00±0.00)级(t=6.708,P=0.000);B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4.00±0.00)级和(2.11±0.33)级(t=17.000,P=0.000).治疗后6例正前方注视复视消失,其余9例复视均改善.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牵引试验指导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李立锋; 臧洪瑞; 韩德民; Ricardo L.Carrau
    • 摘要: 目的探索眼眶肌锥内间隙的解剖学关系,并评估经鼻肌锥内间隙手术入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8个动静脉双灌注的新鲜尸头(共16侧)进行解剖学研究。在标本的一侧采用经筛窦入路,分别进行眼眶内上及内下肌锥内间隙的解剖;在另一侧采用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分别进行内下及外下肌锥内间隙的解剖。比较两种入路对相应肌锥内间隙的暴露程度,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经筛窦入路,去除眼眶下内壁的骨嵴,在下直肌与内直肌之间可以暴露眼眶内下肌锥内间隙;向内牵拉内直肌,可暴露内直肌上半部与视神经间的区域。在内直肌与上斜肌之间,可进入眼眶内上肌锥内间隙。经鼻泪前隐窝入路,能在直视下暴露眼眶内下肌锥内间隙,无需牵拉内直肌,且可保留眼眶内下壁骨嵴。向下移位眶下神经,沿着下直肌的外侧缘,可进入眼眶外下肌锥内间隙。结论经筛窦入路可暴露内上及内下肌锥内间隙,经泪前隐窝入路可显露内下及外下肌锥内间隙。本研究可为经鼻内镜下行眼眶肌锥内间隙内的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