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畸形愈合

畸形愈合

畸形愈合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454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国际骨科学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北京国际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大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脊柱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微创医学大会等;畸形愈合的相关文献由93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光荣、谢鸣、勘武生等。

畸形愈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6.2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5454 占比:93.50%

总计:5833篇

畸形愈合—发文趋势图

畸形愈合

-研究学者

  • 俞光荣
  • 谢鸣
  • 勘武生
  • 周从禹
  • 周家钤
  • 方真华
  • 杨云峰
  • 王建国
  • 施忠民
  • 朱嘉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西歧
    • 摘要: 目的分析创伤性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畸形愈合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5例创伤性FN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畸形愈合组(发生畸形愈合)和对照组(未发生畸形愈合),均行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创伤性FNF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畸形愈合的风险因子,构建畸形愈合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并绘制ROC曲线,评价畸形愈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5例创伤性FNF患者完成内固定术治疗后,经12个月随访统计显示,19例发生畸形愈合,发生率为11.52%;畸形愈合组年龄、移位、非解剖复位占比大于对照组,术前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术前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1,P<0.05);术前骨密度高、术前25-(OH)D3高是创伤性FNF患者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建立预测模型:畸形愈合评分=0.148×年龄+1.602×移位(1=是,0=否)+1.539×骨折复位质量(1=不满意,0=满意)-0.270×术前25-(OH)D_(3)-2.674×术前骨密度,P=e^((1.064+畸形愈合评分))/[e^((1.064+畸形愈合评分))+1];绘制ROC曲线发现,畸形愈合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值用于预测创伤性FNF患者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发生风险的AUC为0.801,有一定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0.132,P=0.259,模型矫正能力良好,拟合满意。结论创伤性FNF患者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受多个风险因子影响,结合多个风险因子建立畸形愈合预测模型,对预测畸形愈合具有一定的价值。
    • 李文贵; 陈宸; 曾钢; 刘文宙; 陈彦博; 杨涛; 宋卫东
    • 摘要: 目的治疗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时,总结联合后路行切开复位、重建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的18例陈旧性后踝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均经联合后内+后外入路行后踝、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并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岁(19~61岁);初次受伤至最终切开复位术平均间隔10个月(8~30个月),术前后常规行X线及CT检查以评估骨折复位、踝关节解剖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11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2个月(14~48个月)。术后经X光、CT评估,所有患者踝关节解剖对位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力线恢复良好;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5.3分改善到术后1.5分;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15°提高到术后平均35°。结论对于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联合后路切开解剖复位后踝及腓骨骨折,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可较好地复位踝关节解剖结构,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 岳学敏; 秦羽璠; 李娜; 李立芹; 吕杭州
    • 摘要: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创伤后关节炎、膝关节僵硬等,研究结果显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23.6%[3,4],切口感染很容易影响患者的早期恢复,导致患者住院天数变长。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筛选出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患者恢复、并发症的应对提供了理论依据。
    • 牟遐平; 戢勇; 罗德军; 张兆尧; 朱庆茂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6例(96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48足).对照组予传统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研究组予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和疗效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术式疗效相近,同时还具有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 查晔军; 蒋协远; 公茂琪
    • 摘要: 目的 探讨肘关节僵硬合并肱骨远端骨性结构畸形的分类及其阶梯治疗方案.方法 纳入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且随访资料完整的91例肱骨远端骨性结构畸形的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左侧48例,右侧43例;术前屈肘60°~90°,平均79.34°±10.09°,伸肘30°~90°,平均54.40°±19.51°,屈伸活动范围0°~60°,平均24.95°±21.88°;前臂旋前0°~90°,平均81.43°±18.23°,旋后0°~90°,平均89.01°±9.44°,旋转活动范围0°~180°,平均170.44°±24.17°.将91例患者根据骨性结构畸形分为陷窝填塞、关节对合不匹配和关节面破坏三大类.其中陷窝填塞者58例,行桡骨头窝、冠突窝和鹰嘴窝加深再塑形治疗;关节对合不匹配者21例,行截骨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破坏者12例,行真皮间隔成形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稳定性、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91例患者随访8~88个月,平均(29.09±16.58)个月.末次随访时屈肘120°~140°,平均131.98°±8.06°,伸肘0°~30°,平均14.18°±11.55°,屈伸活动范围100°~140°,平均117.80°±12.72°;前臂旋前60°~90°,平均84.11°±7.01°,旋后60°~90°,平均89.67°±3.16°,旋转活动范围120°~180°,平均173.78°±8.69°.2例患者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轻度影响屈肘活动,但无需特殊处理.1例间隔成形患者发生表浅的伤口感染,换药后好转.2例间隔成形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内外翻不稳定,未进一步处理.结论 复杂的肱骨远端骨性畸形可分为陷窝填塞、关节对合不匹配和关节面破坏三大类,在软组织松解后按照"陷窝再塑形—截骨内固定—间隔成形"的阶梯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谭为; 朱嘉文; 苏炜炜; 孙永建; 黄文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案治疗(常规组),即根据CT重建分析畸形位置、术中凭经验截骨治疗;6例采用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导航模板组),即根据双侧肘关节CT数据建立三维骨骼模型,通过患侧肱骨远端与健侧肱骨远端的镜像进行比较来评估肱骨远端冠状面、矢状面的畸形,从而确定最佳截骨平面及复位的目标位置,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导航模板及复位导航模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截骨矫形,空心螺钉固定截骨断端,屈曲80°石膏固定。2组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肱骨小头及滑车坏死、迟发性尺神经麻痹、骨不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截骨矫形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矫形效果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Dhillon评分,导航模板组:优1例,良5例;常规组:良11例,一般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200.0±24.2)min]、术中出血量[(85.0±10.9)mL]优于常规组[(232.0±20.1)min,(139.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应用肱骨三维重建、镜像对比评估患侧肱骨远端畸形,设计截骨及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精准矫形,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胡亚芳
    • 摘要: 骨盆骨折患者一般由交通事故所致,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法医学鉴定也在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骨盆骨折严重畸形愈合的主要内容有:其一,骨折愈合后具备骨盆环不连续、双侧闭孔大小不一或者骼骨坐骨高度不一;其二,骨盆环三处以上骨折伴明显位移者。骨盆骨折后常导致尿道损伤、膀胱损伤、女性产道破坏等。女性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分娩。产道、产力、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
    • 谭为; 朱嘉文; 苏炜炜; 孙永建; 黄文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案治疗(常规组),即根据CT重建分析畸形位置、术中凭经验截骨治疗;6例采用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导航模板组),即根据双侧肘关节CT数据建立三维骨骼模型,通过患侧肱骨远端与健侧肱骨远端的镜像进行比较来评估肱骨远端冠状面、矢状面的畸形,从而确定最佳截骨平面及复位的目标位置,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导航模板及复位导航模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截骨矫形,空心螺钉固定截骨断端,屈曲80°石膏固定.2组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肱骨小头及滑车坏死、迟发性尺神经麻痹、骨不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截骨矫形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矫形效果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Dhillon评分,导航模板组:优1例,良5例;常规组:良11例,一般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200.0±24.2)min]、术中出血量[(85.0±10.9)mL]优于常规组[(232.0±20.1)min,(139.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应用肱骨三维重建、镜像对比评估患侧肱骨远端畸形,设计截骨及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精准矫形,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苗卫华; 李康; 王宏
    •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技术在股骨骨折畸形愈合力线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陈旧性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病例5例,均为伤后牵引治疗或石膏固定,未行手术治疗,骨折畸形愈合,力线异常,继发膝关节疼痛.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51.20±14.23)岁;股骨中远段3例,中段2例.所有病例行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骨折畸形节段成角及旋转度数,设计截骨线及截骨块,虚拟截骨及复位和内固定.依据虚拟测量结果指导手术操作.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冠状面畸形角、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的变化.结果 所有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截骨与术前规划一致,手术出血少,时间短,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X线,骨折均完全愈合,下肢力线良好,膝关节功能良好,股骨冠状面畸形角、HKA、MAD及KSS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数字虚拟手术快速重建股骨骨折畸形,精准确定最佳截骨角度,模拟手术复位及固定,恢复最佳肢体力线,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术前辅助规划工具.
    • 张松; 张永红; 孙宁; 武勇
    • 摘要: 目的:比较研究2种手术方法治疗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的对象:采用回顾、随机原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诊断治疗的42例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分为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和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各21例,比较研究2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距下关节撑开融合术组:合并跟腱挛缩5例,行跟腱三点式微创松解.合并跟骨内翻9例,行跟骨楔形截骨(Dwyer截骨).出现伤口皮肤部分坏死1例,经VSD负压吸引、植皮后治愈;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合并跟腱挛缩6例,行跟腱三点式微创松解.合并跟骨内翻11例,行跟骨Dwyer截骨;2组均无空心螺钉松动、断裂;比较2组术前影像学Bohler角、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无意义(P>0.05);比较2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骨愈合时间(month)、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的Bohler角、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跟骨V型截骨融合组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组.结论:跟骨V型截骨融合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距下关节撑开融合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