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踝

后踝

后踝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4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体育教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双足与保健等; 后踝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建峰、李平敬、柴鹏等。

后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64.23%

专利文献>

论文:44 占比:35.77%

总计:123篇

后踝—发文趋势图

后踝

-研究学者

  • 施建峰
  • 李平敬
  • 柴鹏
  • 王雄飞
  • 蔡渊源
  • 袁芦荻
  • 李振伟
  • 黄德刚
  • 从洋洋
  • 付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科; 刘文祥; 吴仁森; 章杰斌
    • 摘要: 目的评估踝关节三踝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小于25%)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该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三踝骨折经过筛选后纳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人口资料统计,完善CT三维检查及按照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法和术后护理治疗,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所有60例患者平均年龄(43.8±15.6)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1±3.8)kg/m^(2),后踝骨折块平均大小为(6.26±1.70)mm,关节面占比(14.3±3.9)%。A、B组术后半年的功能及疼痛评分[美国骨科协会膝关节评分法(AAOS)]分别为(94.1±7.7)、(82.7±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0.9±2.0)、(1.2±2.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半年后A组相对于B组有更好的关节功能及更低的疼痛感。结论对于三踝骨折的后踝碎片(<25%关节面),条件允许下应给予内固定治疗,其具有明显更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下胫腓螺钉的使用概率。
    • 李文贵; 陈宸; 曾钢; 刘文宙; 陈彦博; 杨涛; 宋卫东
    • 摘要: 目的治疗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时,总结联合后路行切开复位、重建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的18例陈旧性后踝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均经联合后内+后外入路行后踝、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并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岁(19~61岁);初次受伤至最终切开复位术平均间隔10个月(8~30个月),术前后常规行X线及CT检查以评估骨折复位、踝关节解剖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11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2个月(14~48个月)。术后经X光、CT评估,所有患者踝关节解剖对位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力线恢复良好;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5.3分改善到术后1.5分;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15°提高到术后平均35°。结论对于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联合后路切开解剖复位后踝及腓骨骨折,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可较好地复位踝关节解剖结构,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 吴敏标
    • 摘要: 目的 分析三踝骨折应用后踝钢板固定与空心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三踝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空心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观察组患者采取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81.35±9.36)分高于对照组的(73.51±8.8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踝骨折中采用后踝钢板固定疗效优于空心钉固定,其稳定性更好,远期疗效更佳,安全性也具有一定的保障,经验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踝骨折固定方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
    • 张鑫; 解品亮; 费澜; 邵伟荣; 徐小平; 沈宝良; 殷勇
    • 摘要: 目的:建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外踝是否完整分析所对应的应力数据,得到后踝关节面受力的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旋后位非负重状态的踝关节薄层CT图像,建立包含韧带的踝关节三维数据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程度的损伤合并外踝骨折与否进行分析,施加载荷得到不同的踝关节应力值及后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结果:施加载荷时,应力最大值位于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通过去除胫腓前韧带,外踝保留完整,应力最大值位于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点为271.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2.626 MPa.当构建外踝骨折后,加载同样力时,应力最大值位于腓骨骨折面为8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7.787 MPa.外踝完整进一步去除胫腓后韧带,应力最大值位于距腓后韧带腓骨附着点为132.7 MPa.当构建外踝骨折后,应力最大值位于腓骨骨折面为82.7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8.022 MPa.结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外踝重建对后踝关节面应力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外踝重建完成后能够明显减小后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此时后踝骨折及胫腓后韧带稳定性重建意义将凸显.
    • 韩叙
    • 摘要: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12年3月期间,到某院进行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根据骨折分型,结合CT影像选择体位.结果:对38例患者进行随访,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推荐的足踝进行评分,优良率高达86.8%.结论:针对后踝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体位,以便有效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
    • 赵建存
    • 摘要: 目的 探讨空心钉与微型钢板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82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的优良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优良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0.7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19.51%(P<0.05).结论 与空心钉内固定术相比,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理想.
    • 陈利东
    • 摘要: 目的 在对前后入路固定后踝骨折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通过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04例,其中A组62例患者采用前入路拉力钉固定,B组42例患者采用后入路固定,A组均采用经踝前或空心拉力钉固定后踝,B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或拉力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方法 实现的手术效果较前入路固定方法 可靠率更高,手术放置的拉力钉更有效,综合表现更优.
    • 戴坤权; 姚粤峰; 熊奡; 王德利; 康斌
    • 摘要: 背景: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目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后踝骨块大小及固定与否对三踝骨折预后的影响,探讨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女40例;年龄17~69岁,平均(41.4±11.6)岁。根据后踝骨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面积大小分为25%(C组)三组。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功能评价指标,术后X线片显示的关节平整度和关节退变程度作为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3组后踝固定患者的预后,进一步比较A、B两组后踝固定与否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6.9±5.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3例出现关节平整度欠佳,2例出现轻度关节退变。各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后踝固定患者AOFAS评分低于A、B两组后踝固定患者[(84.0±3.5)vs.(89.1±4.0)、(89.1±4.0),P0.05),B组后踝固定患者与未固定患者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5%时预后较差。当后踝骨块≥10%时应行内固定,当<10%时可采取保守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