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2065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广西中医药、中国骨伤、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首科学术大会、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等;肱骨外髁骨折的相关文献由53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东、孙军、汪兵等。

肱骨外髁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065 占比:99.74%

总计:82276篇

肱骨外髁骨折—发文趋势图

肱骨外髁骨折

-研究学者

  • 王晓东
  • 孙军
  • 汪兵
  • 伍兴
  • 公惟畏
  • 公衍鹤
  • 刘传康
  • 刘孔芝
  • 刘尧
  • 刘显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 汤智; 曹慎; 曹谦; 杨韵琴
    • 摘要: 目的:观察可调节式夹板固定配合杨氏手法治疗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可调节式夹板固定组)与对照组(石膏固定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口服桃红四物汤2周,治疗组采用杨氏手法复位后,用可调节式夹板固定,一直到骨折愈合。对照组按照杨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直到骨折愈合。治疗前后分别对Baumann角、骨折愈合时间,肿胀消退时间、活动恢复时间、肘关节功能计分进行评定,并判断治疗效果。结果:运用杨氏手法加可调节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在肘关节Baumann角、骨折愈合时间、肿胀消退时间、活动恢复时间和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等方面具有优势。结论:可调节式夹板固定配合杨氏手法治疗肱骨外髁骨折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 苏伟; 朱大勇; 周大新; 牛正宣; 陈建伟
    • 摘要: 本研究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应用X线、磁共振成像(MRI)的价值。选取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94例,给予X线、MRI检查,分析两者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诊断的价值。94例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中,确诊肱骨外髁骨折74例;MRI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83.78%、85.11%和60.00%(P<0.05);MRI诊断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的灵敏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6.81%、100.00%和94.44%,明显高于X线的62.79%、78.72%、87.10%和74.60%(P<0.05);MRI冠状位3D-FS-FSPGR/3D-FSPGR序列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FS-PDWI、FS-T2WI序列(P<0.05)。相比较X线,MRI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 袁悦; 管之也; 孙军; 金斌; 李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Song分型中Ⅲ型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SongⅢ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切开复位组和闭合复位组,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共20例;闭合复位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共20例。两组术后均予石膏固定,均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访,评价并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并予X线检查评估;于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时使用Hardacre标准评估患儿临床及影像学复查结果。结果所有患儿均于术后6周达到骨折影像学愈合标准,于门诊拔出克氏针后开始功能锻炼;6个月半年按照Hardacre标准评估,切开复位组疗效优12例,良7例,差1例;闭合复位组疗效优15例,良5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照Hardacre标准评估,切开复位组疗效优15例,良4例,差1例;闭合复位组疗效均为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是SongⅢ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合理选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较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微创无切口,且对恢复肘关节活动度,减少骨关节并发症更有优势。
    • 郑寒冰; 夏群英; 李夏燕; 陈瀚; 王文; 邱万好
    • 摘要: 目的:探究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98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收集患儿基础资料,了解患儿恐动症现状,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量表(TSK)评分为(47.32±5.20)分;疼痛程度为轻度疼痛13.27%(13/98);中度疼痛43.88%(43/98);重度疼痛33.67%(33/98);剧痛9.18%(9/98);不同年龄、不同受伤原因、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患侧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TS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既往有无骨折经历、既往有无手术经历、不同疼痛程度、是否有疼痛指导、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的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TSK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既往有无骨折经历、既往有无手术经历、疼痛程度、是否有疼痛指导、是否存在慢性疼痛疾病为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患儿的恐动症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的恐动症加强关注,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患儿快速康复。
    • 卓招兰; 李炳钻; 王建嗣; 郑一梅; 黄志培; 黄尊贤; 梁兆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软骨铰链完整度的超声检查方法、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及耐受性.方法 对25例临床诊断或高度怀疑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且移位不明显患儿,术前行超声扫查肘关节外侧冠状位、前矢状位及横断位、后横断位及矢状位,观察评估关节软骨铰链的完整度,并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用脸谱疼痛评分方法对超声检查进行评分.结果 25肱骨外髁骨折患儿超声检查疼痛评分0~4分,平均分为2.06分,均未出现并发症;25例临床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超声诊断准确率100%(25/25),X线诊断准确率72%(18/25);25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中12例行关节造影,超声评估软骨铰链完整度情况与造影符合率91.2%(11/12).结论 超声检查无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安全无辐射、 简便快捷、无显著疼痛、 较为准确,是评估移位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软骨铰链完整度的首选检查方法.
    • 谭为; 朱嘉文; 苏炜炜; 孙永建; 黄文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案治疗(常规组),即根据CT重建分析畸形位置、术中凭经验截骨治疗;6例采用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导航模板组),即根据双侧肘关节CT数据建立三维骨骼模型,通过患侧肱骨远端与健侧肱骨远端的镜像进行比较来评估肱骨远端冠状面、矢状面的畸形,从而确定最佳截骨平面及复位的目标位置,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导航模板及复位导航模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截骨矫形,空心螺钉固定截骨断端,屈曲80°石膏固定。2组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肱骨小头及滑车坏死、迟发性尺神经麻痹、骨不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截骨矫形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矫形效果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Dhillon评分,导航模板组:优1例,良5例;常规组:良11例,一般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200.0±24.2)min]、术中出血量[(85.0±10.9)mL]优于常规组[(232.0±20.1)min,(139.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应用肱骨三维重建、镜像对比评估患侧肱骨远端畸形,设计截骨及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精准矫形,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任飞; 郑丽远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小儿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LHCFs)的效果.方法 抽取洛阳正骨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79例JakobⅡ型LHCFs患儿,根据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式分为A组(41例)和B组(38例),其中A组给予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B组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复位效果、关节恢复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各关节面角度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透视次数比较,P >0.05;但A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低于B组(P<0.05);A组患儿复位优良率高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儿各项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0.05;术后A组患儿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髁干角(SCA)角度比较,P>0.05;但A组患儿Bauman角(BA)为64°~81°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感染、骨折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JakobⅡ型LHCFs患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总体效果更佳.
    • 谭为; 朱嘉文; 苏炜炜; 孙永建; 黄文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畸形愈合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案治疗(常规组),即根据CT重建分析畸形位置、术中凭经验截骨治疗;6例采用导航模板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导航模板组),即根据双侧肘关节CT数据建立三维骨骼模型,通过患侧肱骨远端与健侧肱骨远端的镜像进行比较来评估肱骨远端冠状面、矢状面的畸形,从而确定最佳截骨平面及复位的目标位置,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模拟,设计截骨导航模板及复位导航模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航模板.术中在导航模板辅助下截骨矫形,空心螺钉固定截骨断端,屈曲80°石膏固定.2组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肱骨小头及滑车坏死、迟发性尺神经麻痹、骨不愈合)、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截骨矫形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矫形效果满意.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Dhillon评分,导航模板组:优1例,良5例;常规组:良11例,一般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模板组手术时间[(200.0±24.2)min]、术中出血量[(85.0±10.9)mL]优于常规组[(232.0±20.1)min,(139.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应用肱骨三维重建、镜像对比评估患侧肱骨远端畸形,设计截骨及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精准矫形,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金瑞; 林昱东; 孙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62例,男患儿34例,女患儿28例,右侧41例,左侧21例,均行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均予以屈肘90°旋后位石膏外固定,6周后复查摄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拆除石膏并拔出克氏针.末次随访时,评价手术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及肘关节功能,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62例患儿随访1~2年,平均(1.5±0.9)年,切口长度1.6~2.5 cm,平均(1.8±0.6)cm.末次拍片时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9周,平均(6.5±2.6)周.Dhillon评估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3例,良1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77%.所有患儿均无严重肘内外翻畸形、迟发性尺神经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ck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切口小且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徐玉琴; 黄庆生; 张来顺; 吴晓婷; 余燕青; 康艳
    • 摘要: 目的:评价MRI对X线片显示无明显移位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间收治的48例无明显移位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病例,分析其临床、X线片及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部分加拍肘关节左右斜位片)后行肘关节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检查结果,并探讨MRI检查在判断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中的价值.结果:4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病例,以术中所见或随访复查X线片为对照标准,依据Jacob分型,Ⅰ型17例,Ⅱ型31例.17例Ⅰ型骨折中有5例MRI显示肱骨滑车软骨关节面完整或大部分完整,骨折线呈线状,12例肱骨滑车软骨关节面少部分仍相连形似软骨铰链,骨折块轻度移位呈合页状,31例Ⅱ型均见骨折线累及并贯通肱骨滑车软骨,软骨关节面连续性完全中断,软骨铰链不存在,骨折块轻度分离致关节面轻度台阶征改变.结论: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X线显示无明显移位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骨骺受累情况和关节面完整性,判断骨块稳定性,协助临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并减少肱骨外髁骨折不良并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