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7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176289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2012年四川省中医骨伤科学术年会等;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文献由511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英、陈伟、王英等。

肱骨髁上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7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6289 占比:98.58%

总计:178827篇

肱骨髁上骨折—发文趋势图

肱骨髁上骨折

-研究学者

  • 周英
  • 陈伟
  • 王英
  • 乐劲涛
  • 李炳钻
  • 王建伟
  • 王磊
  • 刘刚
  • 叶里子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敏; 夏群英; 易申德; 蔡军; 杜香平; 熊斌; 吴欣乐
    • 摘要: 目的观察内外交叉与单纯外侧交叉两种克氏针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诊断肱骨髁上骨折并行手术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患儿共218例。根据患儿采用的克氏针固定方法分为内外交叉组(桡侧两根+尺侧一根)和单纯外侧组(单纯桡侧三根)。观察两组术后有无骨感染、Volkmann挛缩、肘内翻、针尾激惹及神经损伤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无骨感染、Volkmann挛缩及肘内翻畸形等发生。内外交叉组术后发生针尾激惹内外交叉组14例,单纯外侧组6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交叉组出现2例(1.32%)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单纯外侧组未出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交叉克氏针与单纯外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稳定可靠,临床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内外交叉克氏针固定有损伤尺神经的风险。
    • 张喜明
    • 摘要: 目的:探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和钢丝套环法联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及对患儿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钢丝套环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变化、患肢的肿胀值、关节功能改善等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和患肢肿胀值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联合钢丝套环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有效降低患儿的患肢肿胀值,能够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王璐; 胡玲玲; 蒋卫贤
    • 摘要: 目的探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月郑州市某医院收治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9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儿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依从性及干预前后肘关节功能。结果实验组患儿遵医用药、配合锻炼及合理饮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促进机体恢复。
    • 李慧; 刘丹; 李亚楠; 蒋施; 胡庆
    • 摘要: 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干预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9月需住院手术治疗的2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互联网+”护理干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前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术后针道感染率、患肢肘关节活动度以及患儿术后生存质量(PedsQL)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术前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术后针道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调查结果提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患肢肘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均可正常回归学校或幼儿园,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且观察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也能提高患儿术后的生存质量。
    • 屈继宁; 马益善; 党幼婷; 李云峰; 李敏; 陆清达; 苏菲; 杨亚婷; 孙川; 吴永涛; 颉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31岁。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完全移位断端接触17例,完全移位断端无接触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病人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均采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4~6周拔出克氏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15~50 min,平均30 min。病人术中均覆盖防辐射铅衣保护,术中透视5~8次,平均7.5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5周,术后3个月尺神经损伤均恢复。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8%(26/27)。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的较为理想的复位方法。
    • 范虎军
    • 摘要: 目的:针对3D打印辅助精准外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陇西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3D打印辅助精准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1.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1.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其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水平,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88.33%(53/60),明显较对照组患儿满意率66.67%(40/60)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3D打印辅助精准外固定的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有效改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并发症减少,从而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刘峰; 张欣; 王挺
    • 摘要: 目的探究屈肘摆动康复训练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5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观察组53例增加屈肘摆动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肘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结果训练前,观察组肿胀、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为(4.41±0.74)分、(4.34±0.70)分、(4.21±0.66)分、(4.60±0.75)分,与对照组(4.36±0.72)分、(4.22±0.67)分、(4.16±0.63)分、(4.51±0.7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肿胀、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为(1.05±0.25)分、(1.83±0.35)分、(1.13±0.37)分、(1.84±0.32)分,分别较对照组(2.27±0.31)分、(3.06±0.41)分、(2.03±0.35)分、(3.06±0.4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旋前度数、旋后度数、伸屈度活动角度为(68.56±3.78)°、(65.37±4.28)°、(155.36±4.38)°,分别较对照组(61.38±4.27)°、(61.33±4.58)°、(134.24±2.3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VAS评分、FLACC评分为(4.31±0.18)分、(4.60±0.22)分,分别较对照组(5.44±0.21)分、(6.03±0.23)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肘摆动康复训练可缓解患儿疼痛程度,改善肘关节功能及肘关节活动度。
    • 刘玉国
    • 摘要: 目的 评价肱骨髁上骨折实施中医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6月该院诊治的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化随机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比组予以常规手法复位,研究组予以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比组(20.00%)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研究组治疗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比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应用优势明显大于常规手术治疗,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 徐杨; 毛立科; 田景洲; 赵波
    • 摘要: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收治的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7例,将患儿分为切开复位组(n=33)与闭合复位组(n=34)。切开复位组患儿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闭合复位组患儿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切开复位组总有效率为94.0%(31/33),闭合复位组总有效率为97.1(3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2/34),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的24.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切开复位组比较,闭合复位组患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患儿家属满意率为94.1%(32/34),高于切开复位组的72.7%(2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疗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出血量少,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家属更为满意,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更直观,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更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 张源; 郑一鸣; 刘强; 李志辉
    •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复位前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7例(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1.5~12.6岁,平均6.8岁;左侧20例,右侧27例;首次治疗距受伤时间为2h~7d,平均3.5h。另外按实际手术情况选取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患儿49例为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7~12.3岁,平均6.3岁;左侧21例,右侧28例;首次治疗距受伤时间2h~10d,平均3.7h。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肘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末次随访时间分别为(12.01±1.39)个月和(11.34±1.18)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7.31±4.39)d和(25.54±4.18)d(P0.05);两组患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91.43±5.13)分vs.(92.32±5.18)分和优良率(93.88%vs.95.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肘内翻畸形1例,感染1例;研究组血管神经损伤1例,感染1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但相比非超声下手法复位外固定,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