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5216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武警部队骨科新技术学术研讨会等;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文献由486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利斌、丁冉、侯志勇等。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216篇
占比:99.39%
总计:25370篇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研究学者
- 孟利斌
- 丁冉
- 侯志勇
- 刘仲前
- 刘思佳
- 刘朝晖
- 史振才
- 孙伟
- 尹英超
- 岳德波
- 庄金鹏
- 张冰
- 张启栋
- 张念非
- 张瑞鹏
- 张英泽
- 彭昊
- 徐悦好
- 朱丽艳
- 朱宇芳
- 李华兵
- 李小娜
- 李红燕
- 李雅欣
- 杨波
- 杨阳
- 段志远
- 王佰亮
- 王卫国
- 王忠正
- 申晓玲
- 祝少鹏
- 程立明
- 罗鹏远
- 胡孔足
- 苗绍刚
- 赵阔
- 郭万首
- 郭家良
- 闫景龙
- 陈磊杰
- 鲁宁
- 龚江峰
- Bassam A.Masri
- Bassam A.Masrie
- CHEN Biao
- GAUSDEN E B
- HE Yousheng
- Kim J T
- Kim K C
-
-
GAUSDEN E B;
TIBBO M E;
PERRY K I;
胡孔足(摘译)
-
-
摘要:
温哥华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处理困难。作者分析了42例全部采用外侧锁定板固定的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症多,包括9例神经系统疾病、9例癌症、8例糖尿病、8例长期抗凝。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平均发生于术后6年。90 d病死率为5%,2年病死率为31%。2年再手术率为13%。5例接受再手术,包括重新内固定(2例).
-
-
黄俊;
彭昊
-
-
摘要: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s)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发生的一严重并发症,其造成的不良结果,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目前,临床多采用Vancouver分型指导PFFs的治疗,其中以Vancouver B型治疗最为复杂,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假体的类型、假体固定的机制和完整性、骨折类型和位置及周围剩余骨量。本文系统介绍了PFF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型与评估,讨论了Vancouver B型PFFs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式。期望临床医生对PFFs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更充分的了解。
-
-
龚江峰;
李红燕
-
-
摘要: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共34例,根据分型结果给予其针对性治疗。治疗后进行两年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假体均稳定;其骨折愈合良好,没有出现疼痛、畸形愈合、延迟愈合、肌萎缩情况。和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分析结果及分型情况给予患者治疗,可保证治疗的针对性与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髋关节功能及早恢复正常。
-
-
陈志江;
郭锦明;
刘俊;
严宏生;
章斌;
章海翔
-
-
摘要:
cqvip:2014年12月~2019年6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带钛缆锁定钢板治疗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1~91岁。术前常规摄双髋及股骨DR片,同时行骨折断端处CT检查,确认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骨折均为Vancouver B1型。伤后至手术时间4~8 d。
-
-
王英彪;
曾展鹏;
郑伟杰
-
-
摘要:
目的 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1和C型)的1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患肢的短缩情况、骨折愈合后行走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8±2.1)个月,术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7±1.6)个月,骨折愈合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0.9±7.7)分;骨折愈合后患肢长度较对侧肢体平均短缩约(0.78±0.33)cm;骨折愈合后7例患者可在无保护下负重行走,4例需依靠手杖或助行器辅助行走;术后未发现明显深静脉血栓、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物失效或假体松动.结论 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效果理想,内固定物稳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
-
龚江峰;
李红燕
-
-
摘要: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2018年2月接受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共34例,根据分型结果给予其针对性治疗.治疗后进行两年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假体均稳定;其骨折愈合良好,没有出现疼痛、畸形愈合、延迟愈合、肌萎缩情况.和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 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分析结果及分型情况给予患者治疗,可保证治疗的针对性与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髋关节功能及早恢复正常.
-
-
田勇
-
-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入选时间:2020年12月- 2021年8月.选择我院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钢缆环扎、加长柄翻修术结合钢缆环扎,对上述手术治疗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上述四种手术措施实施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后显示,数据差异较小,统计学对比结果 无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加长柄翻修术结合钢缆环扎、钢缆环扎等手术措施在疾病治疗中均具显著优势,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较高,各院可结合患者实际状况选择针对性手术措施,实现最佳治疗及预后效果.
-
-
侯静茹
-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护理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之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50 例,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随机抽取分组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对老年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负性情绪,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并加强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价值明显。
-
-
-
-
周江军;
付美清;
赵敏;
刘达;
肖春林;
杨俊;
史柏娜;
余专一;
程球新
- 《第四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暨世界中联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 方法:2011年01月~2016年01月本院收治的26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采用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0~900ml,平均570ml,16例患者术中或术后输血;手术时间为50~150min,平均85min.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检,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认知障碍,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合并肺部感染,均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预后较好.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3.8个月(8~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5.5个月,无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3.3分(67~96分),其中优8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0.7%. 结论:NALCP系统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可作为一新型内固定方式用于治疗假体周围骨折.
-
-
-
童培建;
吴俊生;
肖鲁伟
- 《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髋关节翻修手术,以及病人寿命的延长,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fic femoral fractures,PFFs)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Mayo临床中心对1989-1993年间所作的全髋翻修术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已超过脱位和感染,成为继松动之后的第二大病因。回顾性分析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s的发生率为0.1%-21%,最大样本报道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s的发生率为1%,翻修术后为4%。因此类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又有假体的存在致使骨折处理的难度增大。现就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综述如下。1 原因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很多在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现象,如高龄、类风湿性关节炎、Paget病、长期口服激素等使局部骨量下降、骨皮质变薄;或骨软化症、骨生成障碍,这些均成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的高位因素。局部因素包括股骨干陈旧性骨折、既往有股骨近端截骨矫形手术病史、先天性股骨发育异常,以及假体置换术后发生的骨溶解、骨吸收现象、局部骨质缺损、假体周围感染等。
-
-
张炅;
王毅;
杨庆铭;
冯建民;
刘志宏
- 《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目的:温哥华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rn 方法: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94年以来该类型骨折患者的治疗,着重讨论温哥华B3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案选择。rn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5年。9例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月,没有出现假体再松动征象。1例患者仍在随访中;2例失败,其中1例因为感染难以控制而取出假体;另一例LISS固定失败。rn 结论:手术治疗温哥华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目的在于不仅需要恢复假体的稳定性和骨折的稳定性还要恢复宿主剩余骨量。手术的关键是长柄股骨假体翻修,异体皮质骨结构性植骨和坚强的内固定。
-
-
-
傅秀珍
- 《世界中联第二届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降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3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知、信、行方面实施CBT,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经CBT干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比对照组高,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结论:CBT可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督促患者形成正确有效的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降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
-
-
傅秀珍
- 《世界中联第二届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降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3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知、信、行方面实施CBT,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经CBT干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比对照组高,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结论:CBT可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督促患者形成正确有效的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降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
-
-
傅秀珍
- 《世界中联第二届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降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3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知、信、行方面实施CBT,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经CBT干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比对照组高,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结论:CBT可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督促患者形成正确有效的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降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
-
-
傅秀珍
- 《世界中联第二届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对降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3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知、信、行方面实施CBT,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经CBT干预,患者对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认识评分比对照组高,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结论:CBT可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督促患者形成正确有效的预防保健行为,有效降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