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长障碍

生长障碍

生长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243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人人健康(医学导刊)、中华肾脏病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COA国际学术大会、2002年国际康复工程与临床康复学术讨论会等;生长障碍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华、易著文、何小解等。

生长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243 占比:99.78%

总计:59375篇

生长障碍—发文趋势图

生长障碍

-研究学者

  • 刘建华
  • 易著文
  • 何小解
  • 张星星
  • 颜纯
  • 任巧华
  • 凌育燊
  • 吴韬
  • 孙桂香
  • 张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明尧; 尚文俊; 丰永花; 朱昆仑; 张鲁予; 王志刚; 王军祥; 谢红昌; 丰贵文
    • 摘要: 目的探究儿童肾移植术后生长趋势以及激素撤除对于生长曲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肾移植手术的儿童受者临床资料,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三联免疫治疗方案,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撤除激素分为撤激素组和未撤激素组,观察两组各时间段内生长发育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在撤除激素前后各时间段生长变化速率的差异。结果共21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未撤激素组142例,撤激素组72例;两组术前身高年龄别评分(height for age Z-score,HAZ评分)分别为(-1.60±1.48)分和(-1.44±1.3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术后1年时两组HAZ评分分别为(-0.95±1.31)分和(-0.51±1.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HAZ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前3个月、手术后3~6个月HAZ评分的变化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6~12个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慢性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儿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接受肾移植后患儿生长缺陷有所弥补,术后不同时间段身高发育速率有所不同,在术后追赶性生长的高峰期到来之前撤除激素对于儿童手术后远期发育有积极的影响。
    • 陶艳华
    • 摘要: 1维生素A缺乏症鸭维生素A缺乏症是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鸭黏膜上皮角质化、生长障碍,眼睛干涩,流泪和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病。维生素A缺乏常常会出现在5~12日龄的雏鸭上。当雏鸭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时候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受阻,体质较差,羽毛松乱,暗无光泽,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常常呆呆地卧在一角,鸭子的喙颜色变浅,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眼结膜发炎,两眼流泪,泪液起初是透亮的,后来会变浑浊。
    • 宫雪; 王文红
    • 摘要: 生长发育是儿童期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受遗传、营养及生活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生长障碍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会对患儿生理及心理均造成很大的危害,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可成为患儿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针对引起CKD患儿生长障碍的机制进行探讨并做简要综述。
    • 武玉燕
    • 摘要: 1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1.1特点此类病症由于主要侵蚀的对象为肉用仔鸡,因此又会被称作是传染性腺胃炎。目前来看,其病源仍然没有得到明确,根据相关研究暂定为禽呼肠孤病毒。主要表现便是饲料带来的实际效果有所降低,仔鸡的生长速度减缓,存在一定的运动障碍。由于表现并不明显,因此经常会被养殖户忽略,从而带来了无形的经济损失。此类病症主要的传播渠道为两个,分别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 许宝红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营养支持对特发性矮小症患儿骨发育及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及观察组(n=58).对照组接受普通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骨发育及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HtSDS、体重、骨龄、生长速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IGF-1、BAP、OC、PIN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营养支持治疗特发性矮小症对患儿骨发育的改善更为明显,调节患儿骨代谢水平,可促进患儿发育.
    • 郑一波; 徐金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不同年龄矮小症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维生素D3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绍兴市妇女儿童保健院收治的矮小症患儿60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A组32例,B组28例,A组收治4~9岁患儿,B组收治>9~13岁患儿,两组均采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6个月.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儿骨代谢指标、IGF-1、25-羟维生素D3等水平.结果 治疗后,A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B组的67.85%(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8,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钙、磷、锌及血清IGF-1、25-羟维生素D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组血钙、磷、锌及血清 IGF-1、25-羟维生素 D3水平分别为(1.99±0.53)mmol/L、(1.76±0.14)mmol/L、(88.97±6.89)μmol/L、(325.57±15.29)ng/L、(89.47±15.58)ng/L,均高于 B 组的(1.71±0.55)mmol/L、(1.65±0.15)mmol/L、(85.22±6.76)μmol/L、(312.29±13.88)ng/L、(80.11±15.3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5、2.936、2.121、3.502、2.340,均P<0.05).结论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对4~9岁矮小症患儿疗效更好,且能有效改善患儿骨代谢水平及IGF-1、维生素D3等指标.
    • 尹明月; 肖园
    • 摘要: 糖皮质激素是多种儿科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其对骨骼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和生长障碍.其中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生长障碍导致终身高降低,是儿童患者治疗中需格外关注的问题.糖皮质激素引起生长障碍的机制复杂,且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有关糖皮质激素抑制纵向骨生长的机制,并对近年来发现的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 武宜亮; 殷其改; 霍汝亚寒; 崔新华; 盛红; 刘恒
    • 摘要: 目的 分析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不同的强化营养强度及时间对其生后1~6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好转出院的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共1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足量强化营养至校正胎龄40周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校正月龄6月龄,B组给予足量强化营养至体质量达同校正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10百分位(P10)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体质量达同校正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25百分位(P25).分别在校正胎龄40周、校正月龄1~6月龄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定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A、B两组早产儿在校正月龄6月龄体质量[(7643±359)g、(7452±305)g]、身长[(66.1±1.3)cm、(65.7±1.0)cm]、头围[(42.2±0.7)cm、(42.0±0.6)cm]均达同校正月龄平均体质量、身长、头围的第10百分位(P10)以上;A、B两组早产儿在校正胎龄40周、校正月龄1月的体格发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儿在校正月龄2~6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超过B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量强化营养至校正胎龄40周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校正月龄6月龄及足量强化营养至体重达同校正胎龄体重的P10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体重达同校正胎龄体重的P25这两种营养策略均能帮助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实现追赶生长,前者较后者总体有优势,但对于严重宫外生长受限的早产儿采用后者效果可能更好.
    • 张应寿
    • 摘要: 白杨树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树木品种之一,栽培技术较为简单,树木成活率较高,后期管护难度较低,并且还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白杨树在栽植之后容易出现生长障碍,进而出现小老树的现象,给白杨树种植效益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减少生长障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对白杨树采取有效的管护干预,为后续白杨树的生长和发育提供重要助力.基于此,本文针对白杨树栽植后生长障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长障碍的症状特点、出现原因以及相应的管护措施,以期能够为后续白杨树栽植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 谢真; 孙杨芳; 张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期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有子痫前期病史及重度子痫前期病史、且符合口服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早孕患者36例为研究组.再将研究组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22例).同时招募无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孕妇51例为对照组.在孕12周后给予A组孕妇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B组、对照组孕妇不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不同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剖官产、胎盘早剥、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及尿蛋白情况,并分析不同组新生儿结局.结果 B组孕妇子痫发生率[40.91%(9/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0.00% (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872、12.031,均P<0.05).B组孕妇剖宫产率[22.73%(5/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5.88%(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72、10.810,均P<0.05).A组、对照组孕妇孕周[(42.78±1.32)周、(43.14±1.17)周]与B组孕妇[(35.08±2.03)周]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5,P<0.05).A组、对照组的出血量[(217.62±19.85)mL、(211.37±18.56)mL]较B组[(233.05±22.37)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73,P<0.05).B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6.03±0.54)分]明显低于A组[(9.58±0.86)分]、对照组[(9.7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7,P<0.05).A组、对照组生长受限[7.14%(1/14)、5.88% (3/51)]、早产的发生率[7.14%(1/14)、5.88% (3/51)]明显低于B组[22.73%(1/22)、15.00%(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651、14.040、11.715、13.602,均P<0.05).三组新生儿死亡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020、3.606,均P>0.05).结论 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在孕12周时给予50~100 mg/d的阿司匹林口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