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专利文献32893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等;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文献由7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丹华、陈运彬、韩树萍等。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32893 占比:99.32%

总计:33119篇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发文趋势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研究学者

  • 王丹华
  • 陈运彬
  • 韩树萍
  • 马丽亚
  • 高薇薇
  • 余章斌
  • 叶秀桢
  • 吴运芹
  • 周伟
  • 周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德富; 黄洋阅; 孙宁; 张潍平; 宋宏程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双胞胎尿道下裂与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2对双胞胎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记录双胞胎出生体重。根据尿道开口位置,将尿道下裂分为4型:Ⅰ型为阴茎头和冠状沟型,Ⅱ型为阴茎体型,Ⅲ型为阴茎阴囊型,Ⅳ型为会阴型。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检测所有双胞胎的全血标本,证实同卵双胞胎23对、异卵双胞胎19对。记录母孕期黄体酮应用情况、怀孕年龄、妊娠期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结果42对双胞胎中共有尿道下裂54例,其中I型6例,Ⅱ型20例,Ⅲ型22例,Ⅳ型6例。相对于异卵双胞胎而言,同卵双胞胎更易同时患尿道下裂(OR=6.500,95%CI:1.217~35.124)。双胞胎尿道下裂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是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OR=4.124,95%CI:1.588~10.710,P=0.004)。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比,低出生体重儿患尿道下裂的风险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5.885倍(OR=5.885,95%CI:1.082~32.014,P=0.040);极低出生体重儿患尿道下裂的风险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3.804倍(OR=3.804,95%CI:1.406~10.293,P=0.009)。在只有其一患尿道下裂的13对同卵双生双胞胎中,患尿道下裂和未患尿道下裂者出生体重分别为(1805±437)g和(2598±58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9,P=0.001);低出生体重(OR=25.955,95%CI:2.069~325.556,P=0.012)是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双胞胎中只有其一患尿道下裂的17对异卵双生双胞胎中,患尿道下裂和未患尿道下裂者出生体重分别为(2077±677)g和(2527±47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32);低出生体重(OR=3.929,95%CI:1.041~13.837,P=0.044)是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孕期应用黄体酮不会增加双胞胎患尿道下裂的风险(OR=1.458,95%CI:0.572~3.853,P=0.416)。结论同卵和异卵双胞胎中出生体重较低者更易患尿道下裂。
    • 李艳红; 吕勤; 邱红; 毛壬萍; 王晓珺
    •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 (OH)D水平.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极低组,1000 g≤出生体重<1500 g)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超低组,出生体重<1000 g),比较2组患儿血25(OH)D水平、骨代谢指标及肠道并发症、代谢性骨病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221例患儿,极低组151例,超低组70例,住院期间无25(OH)D水平过量患儿.(1)极低组生后4周时27.2%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54.3%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低组生后4周时25.7%血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时上升至3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后4周时两组患儿血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极低组血25(OH)D水平高于超低组(P<0.01).(3)两组患儿血钙、磷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后4周及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超低组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极低组(P<0.05).超低组代谢性骨病发生率高于极低组(10.0%比1.3%,P<0.01);两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我国常用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对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是安全的,补充后极低出生体重儿25(OH)D水平有明显改善,但超低出生体重儿血25(OH)D水平改善不明显.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优化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
    • 赵颖; 田秀英; 张婉娴
    • 摘要: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患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21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资料,包括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其母妊娠合并症(包括妊娠合并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早产儿围产期情况(包括早产儿是否存在5 min Apgar评分≤7分、至生后72 h内行头颅超声检查时是否诊断为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是否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等),对影响脑室内出血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IVH组比较,IVH组胎龄≤28周、体质量≤1000 g、顺产、生后5 min Apgar评分≤7分、败血症史、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史者比例明显增高,而妊娠合并高血压比例则明显降低(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顺产(OR=2.727,95%CI:1.522~4.885)和生后5 min Apgar评分≤7分(OR=2.273,95%CI:1.163~4.442)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重度IVH组比较,重度IVH组胎龄≤28周、体质量≤1000 g、生后5 min Apgar评分≤7分、患儿败血症史者比例明显增高,母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比例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有效复苏、合适的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度脑室内出血的发生.
    • 王自珍; 程莉萍; 任向芳; 孔祥永
    •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早产儿院际转运时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极早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院际转运的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常规转运的早产儿为干预前组,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综合干预策略的早产儿为干预后组,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转运前和转运至NICU时的体温、并发症及治疗结局.结果 共纳入1 194例极早产儿,干预前组630例,干预后组564例.两组患儿及母亲一般情况、单程转运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转运前及入住NICU时体温高于干预前组[(36.8±0.5)°C比(36.0±0.4)°C、(36.7±0.5)°C比(36.3±0.6)°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率[3.7%(21/564)比8.4%(53/630)]及病死率[4.8%(27/564)比7.9%(50/630)]低于干预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保暖干预策略在院际转运中能有效提高早产儿转运出发前和转运后的入室体温,降低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
    • 周雨露; 胡扬; 陈晓霞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风险性疾病的发生、治疗和转归.方法 248例VLBWI和ELBWI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超早产儿组(胎龄<28周,n=30)、极早产儿组(胎龄28周≤~<32周,n=157)、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周≤~<34周,n=39)及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 ~<37周,n=22),收集各组患儿风险性疾病[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和临床信息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有创或无创呼吸机使用、抗生素使用时间、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转归等].结果 不同胎龄的VLBWI和ELBWI患儿平均出生体质量随胎龄增加而增加(P<0.001),常见风险性疾病前4位为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肺炎、NRDS及颅内出血,风险疾病的发病率随着胎龄增加而降低(P<0.001);随胎龄增加,VLBWI和ELBWI患儿PS使用率、有创呼吸机使用率、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均减少(P<0.05),治疗有效率升高(P<0.01).结论 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肺炎、NRDS及颅内出血是VLBWI和ELBWI患儿最常见的风险性疾病,且胎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预后越差.
    • 王自珍; 程莉萍; 任向芳; 孔祥永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胎龄0.05)。干预后组转运前及入住NICU时体温高于干预前组[(36.8±0.5)°C比(36.0±0.4)°C、(36.7±0.5)°C比(36.3±0.6)°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率[3.7%(21/564)比8.4%(53/630)]及病死率[4.8%(27/564)比7.9%(50/630)]低于干预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保暖干预策略在院际转运中能有效提高早产儿转运出发前和转运后的入室体温,降低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
    • 欧阳飞; 李芬; 彭华保; 李胜涛; 肖志兵; 朱文军; 谭赛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检测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3 d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疑似败血症者为感染组,无感染症状及体征者为对照组。感染组于发病第1天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培养,并于发病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2周时检测血NGAL;对照组于入选时检测血NGAL。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感染组再分为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其中败血症组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发病第1天与对照组入选时血NGAL水平差异,对比分析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感染组不同时间点NGAL的动态变化,绘制发病第1天NGAL水平预测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1)发病第1天,败血症组(106例)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121例)和对照组(84例),非败血症感染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天,败血症组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败血症重症组发病第1天血NGAL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发病第1天血NGAL值区分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临界值为205.25 ng/ml时敏感度84.0%,特异度66.9%。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血NGAL水平升高,且败血症越严重、NGAL水平越高。
    • 左莉莉; 任义梅; 周洁; 李慧珠; 庄思斯; 崔曙东; 陈筱青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 张李霞; 戴怡蘅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硫胺素水平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生后2 h内入住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 g≤出生体重3 d)、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人工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FI的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FI,硫胺素水平降低是其发生FI的危险因素。
    • 左莉莉; 任义梅; 周洁; 李慧珠; 庄思斯; 崔曙东; 陈筱青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 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 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