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2356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海洋通报(英文版)、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等;生态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由600位作者贡献,包括闫振广、郑欣、冯承莲等。

生态风险评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2356 占比:99.90%

总计:132483篇

生态风险评估—发文趋势图

生态风险评估

-研究学者

  • 闫振广
  • 郑欣
  • 冯承莲
  • 刘娜
  • 刘征涛
  • 张亚辉
  • 金小伟
  • 刘敏
  • 吴丰昌
  • 徐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孔玄庆; 蒋煜; 罗泽伟; 喻快; 成淑芬; 欧阳文森; 李建明; 金晨钟; 欧晓明
    • 摘要: 为研究双唑草腈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体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ECD推荐的生长抑制法、活动抑制法、静态法和TOP-RICE模型,开展了双唑草腈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初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对斜生栅藻细胞增殖的72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72 h-EC_(50))为1.44×10^(−2) mg/L,对大型溞活动的48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48 h-EC_(50))为15.09 mg/L,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效应浓度(96 h-LC_(50))为23.05 mg/L,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相应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低毒和低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双唑草腈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风险商(RQ)值小于1的分组占所有模拟场景的60%以上,超过60%的分组对初级生产者的RQ值大于1,说明双唑草腈对大型溞和斑马鱼较为安全,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但其对斜生栅藻毒性高,且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为不可接受。因此,生产中在施用双唑草腈时应避免药剂进入稻田周边水体,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调整施药时期等方法来减少双唑草腈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建议在早稻分蘖前期和晚稻分蘖后期使用。
    • 李丽清
    • 摘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科学合理制定分区修复方案的基础,本文选取的9个指标综合考虑了临桂区生态系统问题,并结合生态风险评估结果,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划定了临桂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结果表明:①临桂区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明显,呈“中间高,南北两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区和两江国际机场为中心,生态风险值向外逐渐降低。②临桂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包括矿山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草地退化、农田污染及破碎化、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生态问题严重区集中在临桂镇、会仙镇及六塘镇部分村委。③临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分为重点修复区、一般修复区及生态保育区。重点修复区内亟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一般修复区内需开展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保育区内重点实施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提质工程及乡村风貌整治工程。
    • 摘要: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李加林、龚虹波、姜忆湄等完成的专著《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与海湾资源环境演化卷》,于2020年2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专著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获取海岸带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其对资源环境存量影响的基本信息,分析了近25年来东海区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时空演化格局,探讨了东海区海岸带景观资源类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进行东海区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 戈健宅; 李涛; 齐增湘; 巩雅博; 王佳瑞; 赵燕萍; 王志远
    • 摘要: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途径,通过依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供给和生态风险状况,并结合区域经济状况计算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识别生态补偿优先区域,提出确定各单元生态补偿分配权重的方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增长333.7亿元,增长率为7.6%,湿地面积增加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2)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评为0~5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中心湖区突出、北部较低、由东西向内圈层式递减形态;而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东南部较高,中部湖区最低。总体来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供给与生态风险都处于较高水平,应优先给予生态补偿;(3)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补偿区域: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一般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其中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的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和桃源县作为优先补偿区,分配权重最大,分别为0.182、0.129、0.108和0.110。次级补偿区和一般补偿区的分配权重较低,分别为0.332和0.139。潜在补偿区不参与生态补偿的分配。该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划定生态补偿优先区,确定生态补偿金分配权重,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 覃思跃; 朱红祥; 容贤健; Outhay Singdala
    • 摘要: 水环境风险无处不在,既威胁动植物和人体的健康,又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亟需对水环境生态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流域生态风险评估具有时空尺度大、要素关联性强、空间异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当今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式。流域生态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问题形成、风险分析与表征以及风险管理与反馈三个阶段。流域治理为南宁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了新出路。河长制和一河一策制度明确了党政领导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统筹各方力量制定“一河一策”,推进内河治理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内河污染的特点,南宁市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风险控制与管理政策,对内河生态风险控制与管理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众多内河的生态风险控制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 李生清
    • 摘要: 海河流域中含有重金属的生活、工业污水排入量较大,致使重金属大量进入水环境并聚集在沉积物中。传统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忽略了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因素,造成生态风险评估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本文以海河流域平原段河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海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在海河流域设置采集点,采集沉积物样品,并在实验室中使用混合酸处理样品,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分析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在生态风险评估中,借助丰度计算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指数,设计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标准。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得到的各个采样点和各类重金属评价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可靠性更高,评估性能更好。
    • 朱立安; 张会化; 程炯; 李婷; 林梓; 李俊杰
    • 摘要: 收集珠江三角洲440个林地表层(0—20 cm)土壤重金属环境数据,通过筛选值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值对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生态风险空间格局及形成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统筹珠江三角洲生态土地利用及环境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01—1.03、0.01—0.92、0.71—580、4.79—520、0.01—131、0.02—192、1.73—78.1、0.01—227 mg·kg^(−1),平均含量较低但分布不均匀,变异系数较大的为As、Cd、Cu,局部区域含量较高。(2)风险值评估显示,珠江三角洲林地土壤不少于73.43%处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但局部土壤存在中度潜在生态风险至强度潜在生态风险,以Hg和Cd为主;筛选值评估显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林地土壤可能受到重金属(以Cr、Hg为主)生态影响。(3)格局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中部林地土壤Cd潜在生态风险较高,中部和东部林地土壤Hg潜在生态风险较高;格局形成分析显示,不同重金属及不同生态风险重金属的来源可能存在不同的形成机制,Cd主要受北江和西江水流迁移的影响,其次为干湿沉降,而Hg主要受经济开发及干湿沉降的影响,Cr则是由于自然本底值较高。(4)Hg和Cd元素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生态风险管控的关键因子,其次为Cr和As。该研究对珠江三角洲土壤污染生态管控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一体化布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马丽; 郭学良; 么秀颖; 刘希嘉; 杨森; 梁明慧; 张丽英
    • 摘要: 为探明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商丘黄河故道区内湿地(WL)及附近林地(FL)和耕地(CL)3种类型土壤中重金属Zn、Pb、Cr、Cd、Cu的含量,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故道WL、FL和CL土壤中Cr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46、308.17、378.58和2.03、2.47、2.62 mg·kg^(-1),是黄河故道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51和37.69倍,均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而重金属Zn、Pb和Cu含量相当于甚至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表现为:WL
    • 顾允轩; 仇付国; 王大伟; 董慧峪; 强志民
    • 摘要: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西湖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农业小流域,小流域内农药的滥用可能会引发水生态风险。通过检测该流域水中4个月份(1月、3月、4月和6月)内29种(6类)常见农药的污染水平,计算流域中相应农药的风险熵,以此评估该流域内农药类微污染物的赋存浓度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农药整体存在从西湖上游河网富集到西湖主体中的趋势;采样时间横跨枯水期与丰水期,农药的总体检出频率随降雨量的升高而不断上升,总体检出水平大幅升高后略微下降。流域内主要的农药类微污染物为多菌灵(3.2~687.4 ng·L^(-1))、异丙甲草胺(0.4~69.9 ng·L^(-1))、多效唑(0.8~39.8 ng·L^(-1))、戊唑醇(0.2~278.2 ng·L^(-1))和三唑醇(0.8~22.3 ng·L^(-1)),而生态风险多源于多菌灵(40.3%~61.6%)、戊唑醇(4.7%~35.6%)、克百威(0.2%~37.6%)、吡虫啉(7.5%~11.2%)和异丙甲草胺(3.2%~12.0%)。农药的检出水平与生态风险并不完全等价,因此需结合农药类微污染物的赋存浓度及其生态风险来评估农药对农业小流域潜在的危害,为农业小流域内相关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 王璠; 刘彬; 郭丽
    • 摘要: 对东湖水域内16个点位进行采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28种抗生素做了污染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有20种抗生素在不同点位被检出,检出浓度由高到低为: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磺胺类,污染物检出情况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结果。考虑到东湖南部采样点位周边有多个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地及其对东湖的潜在抗生素污染,证实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污染密切相关。对抗生素采用风险商法做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湖南部采样点位的恶喹酸和氟甲喹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