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型溞

大型溞

大型溞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8653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生态学报、贵州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等;大型溞的相关文献由95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济宁、王蕾、石利利等。

大型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8653 占比:99.69%

总计:68864篇

大型溞—发文趋势图

大型溞

-研究学者

  • 刘济宁
  • 王蕾
  • 石利利
  • 李效宇
  • 李祥英
  • 范德玲
  • 汪贞
  • 邓道贵
  • 马剑敏
  • 李少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雪花; 李冬雪; 代德茂; 余世锋; 赵美芹; 吴声敢; 赵学平
    • 摘要: 为评价丁氟螨酯及其代谢物[A-2、AB-1 dimer、AB-1、AB-11、B-1、B-3、Target 1(B-2)、Met-1]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丁氟螨酯及其8种代谢物对大型溞48 h暴露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丁氟螨酯对大型溞的21 d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丁氟螨酯、Target 1(B-2)和Met-1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0115、>0.0315、>0.0328 mg·L^(-1),在溶解度范围内对大型溞的活动无影响;B-1和B-3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均大于133 mg·L^(-1),属于低毒;A-2、AB-1 dimer、AB-1、AB-11的48 h-EC_(50)分别为7.20、0.000127、1.71、0.316 mg·L^(-1),分别属于中毒、剧毒、中毒和高毒。丁氟螨酯对大型溞的21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大于0.0178 mg·L^(-1),说明其在溶解度范围内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无显著抑制效应。基于48 h-EC_(10)(10%抑制浓度)和48 h-EC_(50)计算急慢性毒性比(ACR),A-2、AB-1 dimer、AB-1、AB-11的ACR值范围为0.235~1.60,远小于推荐值(100)。综上,丁氟螨酯在溶解度范围内对大型溞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但代谢物中的A-2、AB-1 dimer、AB-1和AB-11会抑制大型溞急性活动,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丁氟螨酯的水生态风险评价和该类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基础数据。
    • 侯琳; 徐建; 梁雪芳; 金小伟
    • 摘要: 三唑酮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唑类杀菌剂,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探讨三唑酮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开展多代试验,评估不同浓度(5、12.5、25、50、100和200μg·L^(-1))的三唑酮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以及每代时间间隔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21 d后,200μg·L^(-1)的三唑酮显著降低了大型溞的体长和繁殖能力。转录组分析发现,三唑酮暴露后,F1代和F2代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76个和422个,而两代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共2604个。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发现,三唑酮对大型溞F1代影响的主要通路有蛋白质吸收消化、视黄醇新陈代谢、氧化应激和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对F2代影响的主要通路有抗原处理和呈递、类固醇生物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等。三唑酮对大型溞可能的毒性作用有氧化应激、内分泌干扰效应、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且可能会存在传代效应。
    • 赵倩; 戚钱菊; 郭家骅; 李琦
    • 摘要: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尤其是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杀虫剂,因能显著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其潜在生态毒性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溞类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更易受到水体中残留的杀虫剂类EDCs的影响,其毒性效应在水生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杀虫剂类EDCs对溞类产生的生长发育毒性和生殖毒性,从酶活性变化角度分析由此产生的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并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揭示其毒性作用机制,发现杀虫剂类EDCs通过扰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并展望了杀虫剂EDCs在联合毒性、多代效应的研究前景,旨在为研究杀虫剂类EDCs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 孔玄庆; 蒋煜; 罗泽伟; 喻快; 成淑芬; 欧阳文森; 李建明; 金晨钟; 欧晓明
    • 摘要: 为研究双唑草腈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体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ECD推荐的生长抑制法、活动抑制法、静态法和TOP-RICE模型,开展了双唑草腈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初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对斜生栅藻细胞增殖的72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72 h-EC_(50))为1.44×10^(−2) mg/L,对大型溞活动的48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48 h-EC_(50))为15.09 mg/L,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效应浓度(96 h-LC_(50))为23.05 mg/L,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相应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低毒和低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双唑草腈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风险商(RQ)值小于1的分组占所有模拟场景的60%以上,超过60%的分组对初级生产者的RQ值大于1,说明双唑草腈对大型溞和斑马鱼较为安全,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但其对斜生栅藻毒性高,且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为不可接受。因此,生产中在施用双唑草腈时应避免药剂进入稻田周边水体,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调整施药时期等方法来减少双唑草腈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建议在早稻分蘖前期和晚稻分蘖后期使用。
    • 李钰静; 黎昕; 马雲; 李晓怡; 曾鸿鹄; 梁延鹏; 宋晓红
    • 摘要: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PrP)是个人护理品、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在水环境中不断被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风险。为探究Pr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选择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实验生物,开展4 d和8 d的毒性实验,以24 h-LC_(50)与NOEC 24 h_(feeding)为参考依据,设置不同暴露浓度(0、0.3、12和480μg·L^(-1)),观察PrP暴露后大型溞的表型变化,并检测cat、gst、hr96、cyp314和vtg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0.3μg·L^(-1)PrP处理组暴露8 d后大型溞体表面积显著增长;12μg·L^(-1)PrP处理组在暴露8 d后,大型溞的体长、体高、壳刺长、复眼面积和体表面积均显著增长;480μg·L^(-1)PrP处理组在暴露4 d后,大型溞的体长和体高均显著增长。PrP具有心脏毒性,表现为各PrP处理组出现了心脏面积增加和心率失常的现象。各PrP处理组在暴露4 d后,解毒相关基因(cat、gst和hr96)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cyp314、vtg)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PrP暴露8 d后,cat、gst、hr96和cyp314等基因无显著变化,但各处理组vtg基因的表达量受到显著抑制。大型溞的表型变化和基因应答均表明PrP对大型溞具有毒性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Pr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提供依据。
    • 张晶; 魏呈卉; 魏杰; 张泽; 张园雯; 王汨
    • 摘要: microRNAs参与调控动物所有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应激反应等。microRNAs与其调控的靶基因已被证实参与水生动物对环境胁迫的应答。为了探究miR-153的生物学功能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暴露对大型溞miR-153及其靶基因AKT表达的影响,我们对各物种miR-153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利用miRanda和TargetScan分析miR-153的靶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miR-153和AKT在DBP暴露后大型溞体内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多序列比对发现11个物种miR-153基因序列保守性很高,20个碱基完全一致;miR-153的742个靶基因,主要富集在DNA模板和转录调控、氧化还原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且靶基因参与胞吞、平滑肌收缩、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等代谢信号通路的调节;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DBP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大型溞miR-153表达量出现了极显著上升(p < 0.01),AKT基因的表达量与之相反,表现出miR-153和AKT的负调控关系。结果表明,在DBP暴露下miR-153可能通过靶向AKT基因,影响AKT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AKT参与的大型溞生命活动失调,本实验为解析DBP对水生动物的毒理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 张泽; 张琪琛; 魏杰; 张晶; 周妍; 王媛
    •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miR-34靶基因的功能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 DBP)暴露下大型溞miR-34与其靶基因Bcl-2的表达调控关系。首先利用miRbase数据库、Clustal W和MEGA7.0软件分析各物种miR-34序列的保守性;其次通过Targetscan和miRanda分析miR-34的靶基因,并运用GO和KEGG进行miR-34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型溞在环境浓度6 mg/L DBP暴露24 h和48 h后,大型溞miR-34及其靶基因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iR-34序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13个物种的序列有17个碱基完全一致。miR-34靶基因的GO和KEGG的功能聚类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参与多个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细胞内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和胞吞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中。DBP暴露48 h大型溞miR-34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靶基因Bcl-2的mRNA相对表达则相反,表明大型溞miR-34与Bcl-2的负调控关系。结果提示miR-34可能在大型溞对DBP毒性作用的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中miR-34可通过调控Bcl-2的表达水平来影响大型溞细胞的生命活动。这对于分析水生无脊椎动物在毒性胁迫时的调节应对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刘建超; 马雨辰; 张凌玉; 任静华; 李一平; 陆光华
    • 摘要: 红霉素(ERM)在水环境中广泛检出,并产生生态毒理风险。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ERM在浮游动物繁殖、生长、抗氧化及神经系统方面的慢性毒理效应。结果表明ERM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低毒(48 h-LC_(50)为315.41 mg/L,96 h-LC_(50)为163.08 mg/L)。在2μg/L和200μg/L浓度下暴露21 d,ERM会干扰大型溞的繁殖、生长、氧化应激防御及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丙二醛含量上升,抑制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及神经系统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引起细胞膜损伤和神经传导紊乱,造成大型溞前期产卵率升高,且对生长发育和游泳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解析了ERM在浮游动物繁殖、生长及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的毒理响应,为揭示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李俊; 陈蓓蓓; 谢婷婷; 何伟; 龚会琴; 廖朝选
    • 摘要: 以斑马鱼、大型溞、羊角月牙藻为试验生物,分别测试其暴露于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中的急性毒性,获取其毒性试验结果,再结合农药行业标准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评估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以上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等级,从而为30%唑虫酰胺悬浮剂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溞类(大型溞)48 h-EC_(50)=0.0015 mg a.i./L、鱼类(斑马鱼)96 h-LC_(50)=0.0055 mg a.i./L、藻类(羊角月牙藻)72 h-E_(r)C_(50)=1.88 mg a.i./L、72 h-E_(y)C_(50)=0.26 mg a.i./L,其毒性等级分别为剧毒、剧毒、高毒。
    • 李海露; 姚慧; 何雨晗; 耿红; 徐军; 何亮; 张欢
    • 摘要: 为探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浓度变化对浮游动物竞争关系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法,评估了在3个铜绿微囊藻浓度梯度下,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大型溞的增长及二者种间竞争影响具有差异,并且在3种铜绿微囊藻浓度下均以大型溞为主要优势类群。低浓度(5×104 cells/mL)铜绿微囊藻仅促进大型溞种群增长(P<0.01),大型溞占据主要优势地位;中浓度(1×10^(5) cells/mL)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和大型溞增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此浓度下大型溞在种群竞争中依旧占优势地位,使得萼花臂尾轮虫种群衰亡;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5×10^(5) cells/mL)环境中种群生长均受到抑制(P<0.01),在共培养体系中仅大型溞种群存活。在无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存在时,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下,大型溞均占优势,说明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可能不是影响大型溞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竞争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关系对于理解蓝藻水华暴发的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